新加坡最後的貴族豪宅 ~~黑白屋

在新加坡有一種日漸減少全島現僅剩幾百座的珍稀保留老建築——黑白屋,也叫黑白洋房,這些房子均建於新加坡歷史上的英國殖民時代,隨萊佛士登陸新加坡,時間大約在1898年至1941年之間,是英國為殖民時代的英軍官兵及公務員建造的。


這些黑白屋有的是當年的英軍兵營,有的是英國殖民政府的高官權貴住所。這些老房子一般占地面積都很大,風格獨特,環境優美,大多一層架空,只有二層居住,分布在全島多地,一般外來人士對此也知之甚少。

黑白屋是一種在熱帶殖民地區獨有的結合英國「都鐸式」建築風格和馬來吊腳屋還有部分印度建築風格的獨特建築,它以白牆黑窗為主,配以高敞的紅瓦屋頂,寬大的迴廊,高天花板,高百頁窗,有著良好舒適的自然通風以適應新加坡熱帶與季候風的氣候。它的窗戶迴廊上也掛有獨特的黑白相間的竹簾,這是黑白屋的標配,而且黑白屋占地面積大,有的一座小樓後還另外附帶一座連接主體建築的傭人住房,有些大型黑白屋占地面積甚至達上萬平米。

在當年的英國殖民時代,還是一個馬車盛行的年代,有的占地面積大的黑白屋從大門到屋子還有長長的車道,住在黑白屋的人家,一般要僱傭車夫,園丁,女傭,廚師等至少四五個傭人,生活成本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黑白屋是英國人勢力與地位的象徵,建造地點也遠離華人聚居區,由此可以想見英國人當年在此享受的絕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傲慢的貴族生活,黑白屋也被老新加坡人稱為「紅毛吃風樓」! 對「紅毛吃風樓」一說,本人百思不得其解,為此特地請教了一位在政府學校做老師的新加坡姐妹,她給出了最準確的解釋——「紅毛」指洋人,「吃風」指度假旅行,因為住在漂亮洋房裡面就跟度假旅行一樣享受,所以當地人管洋房就叫「吃風樓」,這樣「紅毛吃風樓」就是「洋人住的洋房的意思」嘍!哈哈,長知識了!

椰風搖曳,鳥語花香,住在這樣的屋子裡果真是天天在「吃風」啊! 這些黑白屋現在受到政府的嚴格保護,有極少數可以出售,絕大部分是出租,據說租金是每月最少兩萬五千新元以上,租住者也多為大銀行家及大型跨國公司高管,非富即貴,所以可以說黑白屋從殖民時代至今,幾乎一直都是白人在居住。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你如果看到現在還有人是住在這樣奢華的有近百年歷史的老豪宅里,那種感覺絕對是震悍,簡直跟普羅大眾就是兩個世界!

這就是典型的主樓還附帶傭人住房的黑白屋!

你能想像在高樓林立,寸土寸金的新加坡現在還有人住在這麼大的房子裡嗎! 黑白屋現在受到新加坡政府的嚴格保護,不少黑白屋因年代久遠,屋況老舊破敗,需要加建改造才能繼續使用,但是這些老房子的外觀和整體結構是不能隨意改變的。有一次看一篇報道說一位本地富商把他自己的黑白屋外牆上的一個窗口做了改動,結果很快就有市區重建局的人找上門來讓他恢復原狀。

這間破敗的黑白屋只有遇到新的主人才能重新煥發生機吧!

現存的黑白屋因為大多為私宅或辦公場所,限於隱私,一般人難以接近,但是現在有一些地方的黑白屋被開發成了商業用途,普羅大眾則可以隨心所欲地走進黑白屋,去親身感受體味那段精緻優雅的舊夢年華。像新加坡植物園旁的鄧普西山,原是英軍的東陵軍營,現在則被開發成了一個集餐飲,娛樂,休閒,辦公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大型休閒娛樂場所,我也曾在波那維斯達地鐵附近的那片黑白屋中看到有在黑白屋中經營的星巴克咖啡店。新加坡現存的黑白屋主要分布在新加坡植物園一帶,還有亞歷山大公園,三巴旺,實里達和武吉知馬等地,不同地區的黑白屋建築風格外觀也有所不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29819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