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也有水稻,國產大米已在市場售賣, 取名「淡馬錫大米「

「淡馬錫大米」已在位於亮閣的超級市場售賣。(圖: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提供)

(新加坡7日訊)誰說新加坡沒有自己的大米?

淡馬錫旗下研究院的科學家研發出新加坡第一款水稻,讓新加坡也能有國產大米,而且還是能抵抗旱災及稻瘟病的獨特品種,促進長期糧食保障。

這種取名「淡馬錫大米」(Temasek Rice)的品種,是在2008年開始研發,幕後功臣是來自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尹中朝博士(50歲)。

他接受新加坡《聯合晚報》訪問時表示,稻米在生長過程中若遇上乾旱或水災,甚至受稻瘟病感染,都會影響收成。

為了改善稻米產量,他和團隊透過「DNA標記分析」的先進科技,輔助稻米育種。

「不同的基因有不同的效果,當中包括能抗細菌、耐淹水等。」

由尹中朝博士研發的「淡馬錫大米」能抵抗稻瘟及天災。(圖:聯合晚報)

2008年起開始進行試驗

尹中朝透露,研究員自2008年起開始進行試驗,分別到印尼、中國海南島等地,進行重複性的田間試驗(field trial),測試稻種在不同氣候下如何生長,經由不同階段的研究,終於在今年有了成品。

研發過程中,尹中朝及團隊也進行試吃。

他指出,「淡馬錫大米」對消費者有許多好處。

「除了可食用纖維比較高,它的直鏈澱粉含量也較低,吃起來口感比較軟。」

尹中朝說:「新加坡給人印象沒有農業,但其實作為東南亞中心地帶的新加坡,在農業研發方面可以有作為,幫助區域國家一起進步,『淡馬錫大米』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淡馬錫大米在印尼量產

「淡馬錫大米」目前已在印尼量產,並在位於亮閣的超級市場試賣。

尹中朝說,由於印尼中爪哇的氣候適宜,平均溫度介於27至33攝氏度,因此當地適合生產「淡馬錫大米」,平均生長期為105天。

目前,第一批「淡馬錫大米」已經面市,在位於亮閣(Liang Court)的Meidi-Ya超級市場,一公斤包裝售價為7.45元(約22.35令吉)。

尹中朝表示,「淡馬錫大米」的成功研發,證明在實驗室的知識可有效應用于田間。「希望能繼續通過研究,讓水稻種植產業夠受用。」

大米研究計劃獲基金會資助

「淡馬錫大米」研究計劃,獲得由淡馬錫公益平台成立的「淡馬錫創新基金會」資助。

淡馬錫公益平台(Temasek Philanthropic Platform)由淡馬錫信託基金會、淡馬錫國際基金會、淡馬錫關懷基金會、淡馬錫聯繫基金會、淡馬錫培育基金會、淡馬錫創新基金會及淡馬錫生態欣榮基金會,以及將輔助淡馬錫公益平台旗下各基金會運作的淡馬錫基金會管理服務組成。

淡馬錫主席林文興昨早在淡馬錫公益平台的推介儀式上強調,成立平台可進一步加強個別基金會間的合作,同時善用資源,更有效地經營旗下公益事業,以便更好地滿足日益改變的社區需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24984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