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鄰國新加坡出現大量本土感染茲卡病毒案例,病毒學家拿督林世傑教授認為,該通過蚊子傳播的病毒,傳至大馬只是時間問題。
他表示,即使衛生部已在全國各關卡,特別是新山關卡加強監測如增加體溫測量器等,但成效不大,因此政府正式宣布首宗病例,是遲早的事。
擁有逾40年經驗的林世傑今日受詢時表示,80%的寨卡病毒患者沒有出現明顯的症狀,在邊境加強監測無法阻止病毒進入大馬。
「一旦抵達本地,我們這裡有很多黑斑蚊去叮身上含有卡茲病毒者,蚊子感染後,很容易又通過叮另一名患者傳播病毒。」
新加坡衛生部日前證實新增15宗本土感染的茲卡病毒個案,令總數增至56宗。
症狀與蚊症相似
也是馬大高成效研究計劃顧問的林世傑認為,體溫測量器僅對那些出現症狀的患者有用,但另一個問題是發燒者不一定染茲卡病毒,且該病和骨痛熱症及基孔肯雅症(chikungunya),沒有明顯特徵區分。
「如果我們發現患者要從新加坡進入柔佛應如何處理?遣返該人嗎?檢查車輛有沒蚊子也不切實際。」
無論如何,他表示,雖然新加坡在短期內出現大量病例,但局限在特定地區。至於多數患者為外籍勞工的原因,林世傑認為或是環境衛生問題導致。
他說,感染病毒與患者是本地人或外國人、他們從哪裡來沒有關係。
「對新加坡而言,已採取多項措施仍發生疫情是不幸的,一定是在監督傳染媒介方面出現失誤,如今他們在該地區進行補救工作。」
孕婦高風險
由於大馬尚未有正式通報的茲卡病毒案例,林世傑指任何人都沒免疫,只不過懷孕婦女風險更高,因新生孩兒可能出現小頭症狀。
「由於病毒過去數十年不曾在此區域內出現,我擔憂如今我們所有人都易受感染,這一代人對病毒沒免疫力,大家都是脆弱的。」
雖然政府和民眾可以採取積極的措施,減少病毒傳播媒介如蚊子滋養地等,但更多時候民眾處於被動的地步,只能想辦法確保不要被蚊子叮到。
「防範措施和骨痛熱症、基孔肯雅症是一樣的,但成功嗎?答案每個人都可看到。在採取各種措施後,國內仍有許多骨痛熱症病例。」
骨痛熱症與寨卡病毒類似,至今沒有疫苗和特效藥,所幸後者致命率不高,除了孕婦高風險外,該病常無顯著症狀、病情也較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23954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