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出爐的一份調查顯示:新加坡人不僅認為新移民比較會種族歧視,在社交和商業互動方面,他們也是本地不同種族,最不喜歡的一群。
這可是本地比較有說服力的機構搞的調研,大家嚴肅點兒!(正經臉)
根據《亞洲新聞台》和政策研究所,針對種族相關課題展開的一項調查,65%的受訪者,將來自中國的新移民,視為至少「輕度種族歧視」。分別有54%和56%的受訪者,認為來自印度和菲律賓的新移民同樣被視為至少「輕度種族歧視」。
相比而言,56%的受訪者將華族新加坡人視為至少「輕度種族歧視」,而53%和54%的受訪者,分別對馬來族和印度族新加坡人持同樣看法。
調查也發現,新加坡人最不喜歡與新移民在婚娶、傾訴個人問題和生意管理方面有關聯。僅一半受訪者表示,會邀請新移民到家中用餐。相反的,介於66%至90%的受訪新加坡人指出,會邀請不同種族的新加坡人,到家裡用餐。
另外,只有7%的受訪者,希望未來的總理是新移民。(插播一下:之前大選中曾出現了一位疑似新移民的女議員,只是因為她的名字採用了正規漢語拼音的拼寫,整個參選過程跌宕起伏,甚至失去了一部分仇視新移民的本地人的投票。)
很多新移民網友看了調查結果說:「有沒有搞錯?新移民最容易種族歧視?我們才是被歧視的那群好嘛!」
這項調查訪問了2000名、年齡在21歲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是本地有關種族關係的其中一項最大規模調查。
領導這項調查的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馬修博士表示,人們有時會認為新移民是一種對現有生活方式的威脅,並且因不是來自多元文化社會,而可能有許多偏見。他強調,這些想法不一定完全準確,因為許多新移民可能在自己的國家有機會接觸到其他文化。
馬修博士補充:「不過無可否認的,根據新移民的背景,他們或許還沒有吸取,我們對其他種族的價值,以及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敏感度的同樣規範。
調研報告一出,引發很多網民的熱議。可見種族問題、新移民話題永遠是新加坡社會最敏感的神經。這裡截取一些Facebook上網友的個人觀點,不做任何評論,僅供參考。
怎麼定義新移民?隆道研究院總裁許振義就認為,新加坡歷史上曾出現四次移民潮,前面三次分別是:
(1)鴉片戰爭之後開放華工出洋
(2)二十年代軍閥混戰
(3)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時期
最近一次是90年代到2011年大選之前,就是所謂新移民了。新移民與老移民的分歧歷來都有,但假以時日,總是以融合為歸宿。本次移民潮引發的種種爭議,再過二三十年,也終將以融合為結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22563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