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滿屏流行的都是英美和日韓劇,但在1990年代,常伴80後左右的是港台地區和新加坡的武俠劇。還記得港台劇里假到人尷尬症發作的假山和近在眼前的大圓月嗎?還記得新加坡劇那極具辨識度的配音嗎?那些經典劇目用今日的眼光看十分粗糙,放現在播大概也是吐槽的彈幕四起,但記憶總有美飾的作用,你記住的永遠是那些讓你心動的時刻。
《蓮花爭霸》
《蓮花爭霸》是新加坡廣播電視局1993年製作的武俠劇,1994年引進內地時,萬人空巷。
該劇前半部分沿用了古龍小說《流星蝴蝶劍》的故事線,末尾幾集又借鑑了徐克電影《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葵花寶典」一節,畫風肅殺、冷峻,十分奇詭。
片花就讓人猶記。這部劇每集都分4個章節,每章結束都會在劇名旁配上人物頭像插畫,喜多郎的《大蛇》貫穿其中,大鼓、琴撥、簫聲一起,詭譎又神秘。
「無怨無悔我走我路,走不盡天涯路。在風雲之中你追我逐,恩怨由誰來結束……」林夕作詞、羅文演唱的主題曲《江湖路》,唱出了一種身不由己的江湖滄桑,可稱本劇的題眼。
該劇外景地大部分取材于山西,那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悲涼感,很合古龍小說的寫意意境。
沈沖和小蝶,一個是落拓不羈的江湖殺手,一個是弱柳扶風的嬌美人,這對武俠劇里的鴛鴦標配,影響了不少人對江湖兒女的審美。
身陷江湖,又厭倦江湖,兩人因江湖愁結百腸,敵死我傷無數後,最終隱退江湖,過起田園生活。幼時的我曾深深為這種逃離紅塵的執念感動。
李南星當時是新加坡演藝圈的首席小生,曾被周潤發譽為最像他的演員,一招一式都是內斂與沉穩,演活了沈沖這個孤寂又落寞的殺手。
主演小蝶的朱樂玲,與李南星合演過七部電視劇,1996年正式隱退。
二十多年過去,很多人對劇情甚或男女主角印象模糊,卻對雌雄莫辯的白玉川記憶深刻。
塔琳托婭出生於內蒙古,曾就讀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88年移民新加坡,因在《蓮花爭霸》中女扮男裝飾演一號反派白玉川被人銘記。
這是塔琳托婭為數不多的多戲份角色,也是她唯一一個反串男人的角色。
身為男兒身時,白玉川對南宮蝶一往情深;身為女兒身時,段素素又將愛慕她的南宮劍玩弄於股掌。
拍《蓮花爭霸》時,塔琳托婭23歲,年紀雖輕,卻把這位城府極深的玉面公子演繹得令萬千少女痴醉。亦男亦女,美艷不可方物,迷妹們都說,因為她顛覆了擇偶觀。
但是,天生御姐氣場,也限制了塔琳托婭的戲路。她演不了受眾更廣的言情劇,非新加坡本土藝人的尷尬身份,也令她很難接演到心儀的角色。
三代白髮魔女,一生為情所困。
梁羽生的《塞外奇俠傳》主講了楊雲驄與哈瑪雅、納蘭明慧之間的愛恨糾葛,與《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同屬一系列。1996年首播的新加坡同名劇,改編於此。
一個明朗如草原駝鈴,一個純凈似天邊明月,楊雲驄到底愛哈瑪雅還是明慧?
這至今仍是一個能輕鬆挑起罵戰的話題。
很多貼吧里有對這段三角關係的爭論和詳解。哈瑪雅和明慧各有一眾支持者,兩大幫派旗幟鮮明地針鋒相對,倒是在吐槽楊雲驄時能步伐一致,齊聲罵「渣男」。
兩位女主各有優缺點。有人總結,紅玫瑰和白玫瑰,同藏在楊雲驄心裡。
這位情話BOY曾斬釘截鐵地對明慧說「我絕不會辜負你」,轉過身又對哈瑪雅說「我一生一世都不會離開你」。他自認不是薄倖之人,情話說出口時亦出自真心,卻因不忍傷人的老好人性格,感情上的搖擺不定,傷了哈瑪雅,又負了明慧。最終,三人以最慘烈的生離死別,斬斷了這段情絲。
「劍不傷人情傷人」,劇中反覆出現的這句台詞,可為全劇做結。各種誤解和無奈的因緣際會,亦是推動全劇的主力,成了觀劇者揪心的根結。
這部劇紅了兩首歌,張洪量的《天若有情》,王菲的《雪中蓮》,後者只在飛紅巾一夜白頭時有過驚艷獻聲。
郭淑嫻很給人小家碧玉之感,小臉、梨渦和大嘴反倒為她增了性...感和明艷,她演的角色也多是明艷天真活潑型。
《塞外奇俠》中,郭淑嫻一人分飾明慧、易蘭珠母女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角色,前者端莊賢淑,後者活潑跳脫,都拿捏得到位。
《崑崙奴》比《塞外奇俠》早一步進入內地,男主同樣在兩位美人間糾葛,郭淑嫻演的張穎,古裝扮相十分奪目。
《真命小和尚》
《旋風小子》和《新烏龍院》里,釋小龍+郝邵文的無敵組合,成就了華語圈裡第一代武林萌主。
新加坡出品的《真命小和尚》,大概是後來者中唯一可以與之匹敵的兒童武俠劇,小和尚開心更因賣得一手好萌,萌倒了一批老阿姨。
劇組當時要求演開心的小演員需具備三個條件:相貌可愛,表演生動,有一定武功。覓遍大江南北,最終在上海黃浦區少年宮武術班找到了曹駿。
剃了光頭,穿上僧衣,圓嘟嘟的小臉配上右眉一點黑痣,當年8歲的曹駿正氣凜凜,可愛之中透了一股秀慧之氣。
開心本是十一皇子,腳有七星痣,民間傳說腳踏七星,能敵千萬兵,皇上忌諱,遂暗中托方丈照顧,將他從小寄養於寺廟裡。開心天性聰穎,也樂得逃離宮斗,在寺里開開心心做和尚,認認真真念佛經。
他最擅長的事,就是用一副巧舌與他人鬥嘴。
大師兄責備他:開心,你怎麼又躲著偷看我們練武呢?開心爬起來反詰:你不准我躲著偷看,那我就站起來看好了。
方丈有事外出,開心一路跟跑出去狀似不舍直喊「師傅」,方丈轉身欲和他再道別,卻看見他嘴裡喊著師傅,腳步飛快地往另一邊跑去。原來,追師傅只是他出來遊玩的藉口罷了。
《真命小和尚》很知道怎麼將開心的萌點最大化。全劇俯拾即是俯拍和廣角鏡頭,貼近著把開心的整張臉包進去,畫面變形,也就產生了一種誇張的喜劇效果。
嘟嘴,吐舌,蹙眉,托腮,笑起來缺顆牙,軟軟的娃娃音,這樣軟萌的小和尚,怎不讓人酥心?
作為本劇的搞笑擔當,鐵桶師叔也長了一張賤萌的臉,平時雖然只負責炒菜,卻是一個隱藏型的武林高手,最熱衷袒護和照顧開心。
演鐵桶的陳天文,是內地觀眾最熟悉的新加坡演員。早在《蓮花爭霸》里,他就憑南宮劍一角在內打開了知名度,在《絕代雙雄》、《鶴嘯九天》、《東遊記》等經典新劇里亦多有亮相。
片尾曲《微塵》是張學友唱的,曲子跳脫歡快,卻很有禪意:「山和大地本是微塵,何況是塵中的塵,是是非非情情愛愛,你還要不要緊緊的抱著,捨不得放不開。」
1997年,《真命小和尚》在新加坡和中國播出,很快就占了收視榜首。曹駿一炮而紅。因為太Q太萌,念舊之人至今還在拿開心做頭像。
成名後的曹駿拍過不少電視劇,《蓮花童子哪吒》、《九歲縣太爺》、《寶蓮燈》,但都沒有達到處女作的影響高度。
2004年拍完《寶蓮燈》後,曹駿重回學校讀高一,備戰高考。2006年,他連續報考中戲、北影、上戲,均鎩羽而歸,最後進了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表演系。這一年,是曹駿最受挫敗的一年。
2015年,曹駿曾和同為童星的關凌、叮噹接受李靜採訪,相較另外兩人的活潑熱鬧,曹駿害羞、話少、很放不開。
小時候都是演男一號,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現在要用「新人」的狀態去演配角,當然會有心理上的落差。
這是童星很難避免的宿命。28歲的曹駿現在最希望的,是大家能忘記小和尚,記住他的名字、他的現在和未來。
《東遊記》
跨越天地人三界,包羅人鬼神三類的《東遊記》,是新加坡和中國1998年合拍的古裝神話劇。因為在張家界、九寨溝取外景,景色沒得說,八仙的造型亦堪稱經典。
小時候都是演男一號,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現在要用「新人」的狀態去演配角,當然會有心理上的落差。
這是童星很難避免的宿命。28歲的曹駿現在最希望的,是大家能忘記小和尚,記住他的名字、他的現在和未來。
《東遊記》
跨越天地人三界,包羅人鬼神三類的《東遊記》,是新加坡和中國1998年合拍的古裝神話劇。因為在張家界、九寨溝取外景,景色沒得說,八仙的造型亦堪稱經典。
這部劇的著力點同樣是在一個「情」字。
除了八仙聚義的仙友情,呂洞賓與牡丹仙子緣定三生的「千年情劫」更是推動全劇的動因。
牡丹仙子為呂洞賓痴戀三世,為他墮落沉迷,至死方休。有人愛她義無反顧的深情,也有人厭她幾近於自私的情迷。
因為呂洞賓和白牡丹的痴纏看得太累,更多人選擇站呂洞賓與何仙姑的CP,視之為官配。
在呂洞賓的「黃粱一夢」里,何仙姑是呂洞賓的娘子,算是呂洞賓的初戀。
兩人之間若有若無的情愫,脫俗,清新,到底是不是愛呢?
「天地之極」一段,呂洞賓與何仙姑三度擊掌為誓,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何仙姑:那呂洞賓又是否喜歡過何仙姑呢?
呂洞賓:我們一起經歷這麼多劫難,我呂洞賓應該要對娘子動情了。
何仙姑:如果我是韓湘子,你就不會有這些疑慮了。一男一女,為什麼只能有情,而不能有義呢?
白牡丹為了情會奮不顧身。何仙姑重情,卻不會為情所累,讓情成為自己和他人的負擔。
所以,何仙姑面對呂洞賓能心靜如水,呂洞賓與之相處亦是如沐春風。肝膽相照,何分男女?相較男女之情,呂洞賓與何仙姑舍情取義,這種情超乎了友情和愛情,更是一種知己之情。
《東遊記》出了名的美人多。
頭戴一圈紫絹花,眉目含情,眼裡常有淚,郭妃麗的白牡丹,秒人,實力詮釋了何為紅顏禍水。
在蘇有朋版《倚天屠龍記》中,她是妖女殷素素。在胡歌版《天外飛仙》中,她是愛上凡人的二仙女。
演何仙姑的鄭秀珍亦美得冒泡,因為人設討喜,比郭妃麗還有觀眾緣。
2000年,她還與馬景濤合演過新加坡版《笑傲江湖》,她是東方不敗,馬景濤是令狐沖,女扮男裝的好評度不亞於白玉川。
也是在接演《笑傲江湖》時,鄭秀珍陷入財務困境,因為拖欠證券行30萬無力償還,成了新加坡首位破產的電視女藝人。那年,她25歲。
林湘萍在《東遊記》中一人分飾兩角,一個是費長房的啞妻貞娘,另一個是刁蠻、可愛、痴情於韓湘子的龍三公主,撐起劇中另一條感情線。
林湘萍後來經常到內地拍戲,拍過《寶蓮燈》、《新濟公活佛》之類,古裝是她的強項。
馬景濤在《東遊記》里自帶主角光環,白衣長發,劍眉星目,演起深情來很撩人,尤其是用大拇指頂著腦門思考,手玩扇子時,絕對風流倜儻。但在中了血咒後,免不了又破了功,咆哮起來。
謝韶光曾自稱丑星,長相上有一股狠勁,演的卻多是痴情的角色。
在《蓮花爭霸》里,他是沈沖的好搭檔、殺手葉群。在《東遊記》里,他是痴戀何仙姑的穿山甲,因愛故生怖,出場時總會配上可怖的音樂,駭人卻又讓人憐惜。
2005年,謝韶光退出娛樂圈,2013年正式剃度出家。
新加坡劇1990年代初在內地風靡時,正趕上電視文化在內地興起和普及。
在當時,沒有比看電視劇更愜意的享受。那時,內地有電視機的家庭屈指可數,鄰居們晚飯過後,都會跑到有電視機的「大戶」里,搬個板凳早早占位。到了夏天,大家乾脆把電視搬到屋外的露天場地,頭頂星星,打著蒲扇,吹著晚風,啃著西瓜看劇。那時,電視里流行的廣告還是除雜草的農藥,全是字,巨長無比。這些看電視劇帶來的最私人的快樂,後來成了最能引起共鳴的共同記憶。
1990年代末期,新劇在內地日漸式微,能引人群起觀之的新劇日漸稀少,取而代之的是日韓劇和英美劇。我們不看電視了,也不愁沒劇看,卻再也回不到那種每晚苦等兩集武俠劇的單純快樂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08153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