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加坡四面環海,吃不好「海」這口飯,等於是「捧著金碗要飯吃」,作為曾經名揚世界的亞洲四小龍,豈能不好這口。現在的新加坡已經成為世界海事業中心及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這應歸功於本土海事從業者多年來的不懈努力。
目前,海事業占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7%,雇用超過17萬人;據行業人士估計,其中約7萬5000人是新加坡人。即使如此,新加坡在事業人手緊缺的問題依然存在。(小編不禁想,真是碗大,吸納了這麼多人就業,還是滿足不了需求,汗顏、汗顏、汗顏!!!這可是個找工作的好方向,小編決定做跨境勞務輸出了,就把海這篇文章做好。)
就在前天,為了吸引更多新加坡青年關注海事業的發展,藉助第11屆「新加坡海事周」(Singapore Maritime Week)開幕的東風,新政府舉行了象徵海事業各利益相關者團結一致的「海事業新加坡」(Maritime Singapore)標誌推介儀式。推介新標誌,就是要跨向新里程。
(看一看當前新加坡的老港口,同樣是如此的忙碌!!!)
打出「海事業新加坡」新標誌,重點還是要樹立行業新形象。由於去年海事局通過網絡調查及對話會收集民眾反饋,發現不少國人對海事業的印象以藍領工作為主。
為讓國人更多、更深刻了解新加坡海事業,該局接下來和合作夥伴以整合方式,推出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將介紹海事業的多元工作,如航運、港口服務、岸外與海事工程,以及船務金融及物流等領域。
本屆海事周舉辦的30多場活動,為今年推廣海事業的一系列宣傳打響第一炮,預計吸引三萬名公眾及海內外業界代表參與。
除了為業界人士舉辦研討會及圓桌會議,探討如何應對環球經濟放緩所帶來的挑戰,海事周也為公眾舉辦多場活動;其中亮點包括在濱海廣場舉行的海事展覽、在多美歌格林的視覺藝術中心舉辦的「城市碼頭的記憶」畫展,以及帶公眾參觀裕廊海港和萊佛士燈塔等地點的海事學習之旅等。
此外,新加坡船務公會將首次把兩艘岸外工作專用船(offshore support vessel)停靠怡豐城瀕水步道旁,開放讓民眾參觀。海事周活動詳情可上網www.smw.sg。
這還不算完,新加坡海事及港務管理局將與業界夥伴和學府合作舉辦首屆「海事業青年節」(Maritime Youth Festival),時間將在7月16日至17日舉行,地點是白沙浮商業城附近的陳桂蘭街(Tan Quee Lan Street)草場。
這個以18歲至35歲年輕人為對象的嘉年華會,將通過一系列遊戲、體育項目及職業展等活動,介紹海事業不同領域的工作,希望鼓勵更多年輕人考慮加入,為海事業注入新血。
新加坡政府之所以在海事業發展上投入這麼大精力,歸根基地還是本地從事海事業的國人越來越少,雖然新加坡靠海起家,但在不少國人的印象中,海事業就是一個困難(Difficult)、骯髒(Dirty)和危險(Dangerous)的「3D」行業,國人對海事業的傳統印象是常年都要坐船出海,在外漂泊長達三至六個月。
在新加坡的海員中,新加坡人僅占約10%。近兩年來行業發展迅速,連印尼、菲律賓這些主要人力來源地都人手緊缺,本地海事業要持續發展,就必須吸納更多國人加入。
其實,隨著新加坡海事業的發展,海事業是有許多不同的工種,從工程師到船員再到機械師,有的職業需要大學畢業生,有些則只要求工藝教育學院文憑。
特別隨著交通技術與通訊科技的發展,海員的出海時間大大縮短,還能隨時上網與家人聊天,不復過去的孤單寂寞。
(現在船上其實是這樣的!!!!)
近些年,新加坡為了維護海事業這塊金字招牌,增強本地青年對海事業的興趣,可謂煞費苦心。
早在2011年,新加坡海事與港務管理局推出新的適任證書CoC(CertificateofCompetency)課程,學員所服務船隻的航行範圍限制在周圍的水域,縮短了船員離家的時間,在上課期間,學員就可以獲得600元的津貼,開始上船實習後,則可以獲得700元津貼。完成課程,學員就正式上船服務,試用期間的薪金月2200元,期滿則可獲得約3000元的薪水。
在去年研究的未來技能在職培訓計劃(Earn and Learn Programme)重,還為有意成為港口運作員、航行員和海事工程師的理工學院畢業生提供半工半讀的機會,在學成後不但將獲得專業文憑或合格證書,也可獲得5000元的現金補貼,而僱主也可獲得津貼,頂限是每名員工最多1萬5000元。
送上一張福利圖,如果每次出海都有這樣的海員作伴,以後應該不會招不到人吧!!!
(小編沒敢找太性過火的!!!怕被誤會!!!)
最後,新加坡海事業的發展還是要取決於公眾,取決於本國青年能夠積極參與到海事業的發展中。小編看著如此豐厚的條件,非常心動,沒事出出海,乾乾活就當鍛鍊身體,閒暇之餘再編輯編輯新聞,何樂而不為類,這也叫寓教於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03154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