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蚊又給新加坡帶來新禍患了。
在昨天「女性向茲卡說不」(Women Say No to Zika)活動中,
衛生部兼環境及水源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說,
隨著本區域多個國家陸續出現確診的茲卡病例,
茲卡病毒進入新加坡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而茲卡病毒的傳播途徑又是 —— 伊蚊。
「茲卡病毒」是一種傳播速度非常快的病毒,
最早於1947年偶然通過黃熱病監測網絡在烏干達寨卡叢林的恆河猴中發現,
隨後於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人群中發現。
該病毒活動一直比較隱匿,僅在赤道周圍的非洲、美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寨卡病毒感染散發病例。
最早一次暴發流行是2007年發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羅尼亞群島的雅鋪島,
更大的一次流行於 2013年-2014 年發生在大洋洲的法屬玻里尼西亞,
感染了約32000人。
2013年和2015年分別在法屬玻里尼西亞和巴西塞卡疫情期間,
有報道稱「茲卡病毒」可能會造成神經和自身免疫系統併發症。影響最大的莫過於,
2015年巴西的茲卡暴發流行中發現了
很多小頭畸形的新生兒(出生的新生兒頭圍與匹配的相同性別和孕齡的孩子比,
低於平均值超過了兩個標準差)。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不久前確認,
茲卡病毒是導致新生兒小頭症和其他幾種出生缺陷的原因。
隨著越南兩周前出現兩起確診的茲卡病例,印度尼西亞、
泰國和東馬等多個周邊國家地區也有零星病例,
無論是出國的本地人還是往來新加坡本地的旅客,
一年到頭的人數都相當多,幾乎無法避免這種新病例被帶入新加坡。
當然,公眾暫時也不用太過驚慌,還沒有任何消息聲稱在新加坡發現疑是病例,
暫不受茲卡病毒影響。但什麼都要預防為主
,但受到厄爾尼諾(El Nino)現象影響,
連日來乾燥炎熱的天氣將加快伊蚊的繁殖和生長周期。高溫則促使伊蚊變得更為活躍,
增加它們咬人的頻率。這也使骨痛熱症病毒來勢洶洶,
今年首三個月,已出現了四起因骨痛熱症死亡的病例,
這相等於去年全年的死亡病例數目,現在再加上茲卡病毒無疑是雪上加霜。
根據環境局骨痛熱症網站最新資料,
本地開年至今已出現6630起骨痛熱症病例從本月10日至15日下午3時30分,
新增178起病例,這是過去兩個月來,病例增幅最小的一次。
骨痛熱症黑區方面則出現小幅反彈,
黑區數目從本月8日的73個,增至上周五(15日)的79個,
其中有12個因出現了至少10起病例而被列為紅色警戒區。
不過,細心的公眾應該已經發現,
政府相關機構已經加大了滅蚊和稽查工作,
在積極應對伊蚊滋生及病毒傳播。截至3月31日,
國家環境局在全島展開的稽查次數約有35萬次,
找到超過4200個伊蚊滋生熱點,其中大部分出現在住家容器和花盆中。
環境局也向超過120個工地發出了上庭傳票,以及超過20張停工令,
並按計劃在今年6月底前,為還未裝設捕卵器的3000座組屋完成安裝工作。
在茲卡病毒應對上,
衛生部已要求醫療機構人員須在24小時內呈報茲卡病毒,
並提醒醫生注意可能出現的疑似病例,同時在機場放置海報提醒旅客提高警惕。
值得一提,衛生部早前則成立了針對茲卡病毒的臨床諮詢委員會,
九名專家分別專長於孕產婦和胎兒醫學、婦產科、兒科、傳染病和檢驗醫學。
委員會已召開會議,
探討如何為醫生和孕婦受感染的病例提供專業諮詢。
對蚊戰爭才剛剛開始,公眾們積極參與,才能真正意義上避免這場蚊災的爆發。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02950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