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面的新加坡:繁華都市裡那些露宿街頭的人們

新聞| 2016-04-06| 檢舉

就在之前,新加坡一名51歲的無家可歸的人,被發現死於組屋樓梯平台。如果你是一個朝九晚五、忙碌到連報紙新聞都是匆匆掃一眼的城市人,也許會驚訝:什麼? !新加坡這樣有秩序的城市還會有無家可歸者?

實際上,每個城市都有。每一個燈紅酒綠、光鮮亮麗的城市背後,都有陰影。時刻提醒我們,這裡不是天堂,我們還有許多需要進步的地方。花園城市新加坡亦是如此。此前報道過B面新加坡和外來勞工生活的酸甜苦辣,今天的主角,是無家可歸的人。

無家可歸的人離我們並不遙遠

在升菘超市旁邊,振瑞路組屋區,晚上九十點鐘之前,一切看起來都是十分祥和的場景。下晚班的人陸續歸來,孩子們在樓下嬉鬧,一些人在咖啡館裡坐著聊天。

快到晚上11點鐘的時候,夜漸漸靜謐,大多數人都已經歸家。幾個提著塑料袋的老人占據了休閒區的長椅,和衣而臥。他們自稱是無家可歸的人,塑料袋裡裝著他們所有的家當。

這一幕每天都會上演。他們拒絕政府或者義工組織的幫助,寧願這樣自由而散漫的活著。 (感謝新加坡四季如夏的天氣!)

附近24小時餐館的老闆和工人對他們都很熟悉,有時候會拿賣剩下的食物給他們吃。就像人們所知道那樣,新加坡很多食閣都招收老人來收拾餐盤或者洗碗,並不歧視他們動作慢。 「如果他們願意做工,他們也可以有個固定的家」,一位食閣工人說,「可是他們從來沒有來應聘過」

他們在食閣空閒的座位休息,從來不像人們討要食物,只是偶爾會吃人們剩下的。

之所以有這麼多無家可歸者聚集在振瑞路附近,大概是因為附近的佛教居士林會發放免費的餐點。

無法與人相處的洪先生

72歲的洪先生躺在升菘超市對面的一條長凳上,所有的家當都在一個塑料袋裡,用一個黑色的袋子當枕頭。

他說自己已經流浪了10多年

他在附近的公共廁所洗漱,並聲稱自己是被逼到這裡來的。他說,原來他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附近的Merdeka橋下睡覺,但是在那邊和人衝突,打了人,就搬到了振瑞路。因為「感覺比較安全」,就一直在這裡生活了。

這位老人說,10年前,他和兄弟姐妹因為家庭糾紛賣掉了已故父親的房子。拿到的15萬新元,他得到了一半,然後捐了1萬新元。之後,他住了5年酒店,用光了剩下所的錢,同時失業了。

2011年,他被送到了被送往武吉巴督安老院。不過,他並不喜歡那裡,認為那裡的每個人都跟他作對。一年前,他離開了那裡,開始露宿。他說自己之前一直在工作,做了10年多的大米送貨工,在武吉巴督安老院的時候,做清潔工作,所以手上還存下來3000新元。這樣他每天雖然要儘量節約,但是還可以買三餐來吃。

有興致的時候,他也會乘車到樟宜海灘公園和牛車水逛一逛,但是,晚上,他一定會回振瑞路。他不想搬到其他地方去,也拒絕返回武吉巴督安老院。

住在樓梯間的兄弟

這對老哥倆住在振瑞路的一處僻靜的消防樓梯平台上,已經一年多了。兄弟倆每天步行15分鐘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吃免費餐,晚餐有時候是2新元的經濟米粉或者在升菘超市買的麵包。他們在公共廁所洗澡、洗衣服。哥哥說,他只有兩件上衣。

他們並不願意出來工作,哥哥說:「我60歲了,還怎麼工作?」有時候,他們不穿上衣在附近聊天,會嚇到附近不知情的居民。

60歲的哥哥有點語無倫次。他們說,他們曾經在宏茂橋有一間三房式租屋,1999年把它賣了,但是沒有收到錢,那人騙了他們數百萬新幣

睡外面是為了呼吸新鮮空氣

78歲的黃先生有時候睡在振瑞路旁邊店鋪的外面。他說:「我睡在這裡是為了呼吸新鮮空氣。我在這裡讀報紙,休息一會,之後我會回家睡覺。」

這樣做的還有好幾個人,黃先生說,這家店是他朋友的。他在這裡睡一睡再回家已經大概半年了。只是想呼吸點兒新鮮空氣。

無家可歸者往往拒絕提供協助

實際上,從政府的基層管理人員到義工組織,新加坡能夠為無家可歸者提供協助的組織並不少。大多數需要幫助的人會得到來自社會的幫助,比如被安置住所、得到醫療照顧或者介紹工作,而一些無家可歸者拒絕接受幫助。

他們有些是個人原因,比如覺得這樣在外面更自由,也不需要做什麼,感覺挺好的。也有些是精神狀態問題。

每個無家可歸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具體原因,而這些可能並不能一概而論說,政府給他們提供了去處,他們就會乖乖就範。可能還需要我們更深入的了解他們的具體情況,提供不同的切實的幫助。

如果你有遇到需要幫助的無家可歸者,可以撥打DPS 24小時專用熱線1800-222-0000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00698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