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八新加坡的創業的環境~

Share| 2016-04-03| 檢舉

Startup 在新加坡真的這麼「火」嗎?

如果只看報導的話,你可能會覺得Startup在新加坡真的很火熱,似乎每個人都想捲起袖子創業,但實際的狀況是,大部分的新加坡公民對創業或加入新創團隊並不是很感興趣。

因為新加坡的失業率非常低,幾乎達到了全民就業的狀況,而且好的工作機會很多,不需要冒風險就有不錯的收入。舉科技業為例,像IBM和SAP這種跨國大公司在新加坡雇用了上百名研發和業務的人才,而網絡巨擘如Google和Facebook都把亞洲的總部(「大中華區」以外)設在新加坡,就連Snapchat都在新加坡設有工作團隊。

另一方面,新加坡經營企業的成本非常昂貴,人力成本和租金高到足以讓大部分的人對創業感到卻步,大多的新加坡人還是寧願待在大公司工作,也不願承擔高風險出來創業。所以,新加坡的Startup風潮看似火熱,但真正活躍的創業家大多是外國人或是留學回國的海歸派,而非本地人。

新加坡政府是Startup 生態圈背後最強而有力的推手

台灣人的創業帶有點草根性質,很多年輕人對過低的起薪(22K)感到憤怒,而一些30~40歲,職涯走到中間階段的人才,在傳統產業或是電子大廠看不到成長的機會,新生代跟中生代都紛紛跳出來創業。

相較台灣「揭竿起義」型的創業,新加坡的創業氛圍就都是由政府來主導,屬於由上至下的概念。新加坡政府很明確的揭示了國家未來的方向——以科技創新產業作為經濟成長的新動力,且政府目前也在積極培育科技/工程技能的人才。

新加坡的總理李顯龍先生在最近一場創業論壇中,公開了自己用C++語言寫出的數獨破解程式,並且鼓勵國人學習程式,且他自己的兒子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就讀,在美國Google當產品經理。不難看出國家領導人對科技的重視。

新加坡一直以來都是政府主導的國家。當政府傾全力在朝科技新創的領域發展,我們也就可以想像為什麼tech startup 的生態圈可以在新加坡如此快速的發展了。

下面是新加坡Startup Ecosystem 示意圖:

為了打造健全的創業生態圈,新加坡政府斥資了10幾億美元,分散投資在各種創投基金和加速器中。新加坡政府把資金投入在私有機構中,而且大部分都是跟新加坡人和外國人共同創辦的團隊。譬如JFDI 的共同創辦人Huge 來自英國,而Golden Gate Venture 的創辦人Vinnie 則來自美國。最近國發會投資了500 Startups 和台灣本地的加速器AppWorks,或許正是取經新加坡政府的作法。

此外,為了鼓勵創業,新加坡政府也制定了許多對新創企業友善的政策;譬如補貼新創企業訓練和招募人才的各種費用,或是擔任早期天使投資人,幫助新創企業度過前期最困難的關卡。更動用大量的資金,建設startup空間與社群。

圖為政府推動的startup園區Launchpad

與最新的co-working space Bash

政府領軍投資,國際資金蜂擁而至

新加坡政府如此支持新創產業,來自私部門的資金自然也不會缺席,且其中不乏來自海外的資金。重量級的創投包括Sequoia, Intel Capital, Rakutan,和Gree Ventures都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投入資金到新加坡的新創企業。新加坡政府也懂得如何操作媒體與PR,比如美國知名創投、Draper University的創辦人Tim Draper到新加坡拜訪,對新加坡的「創業家精神」留下深刻印象。而Tim的到來也讓新加坡在國際新創舞台上受到肯定。

2013年,創投總共投資了17億美金在新加坡的科技產業,比起2011年足足成長了60倍:

這個投資金額遠大於香港,甚至超越了市場大得多的日本和韓國。這是因為投資者看到的不只是新加坡,而是整個東南亞市場。這個有超過六億人口,經濟正在快速成長的龐大市場,是國際VC在印度、中國後看到的另一個寶礦。

現在新加坡資本市場的熱度已經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大規模的投資、收購屢見不鮮,以下是一些新加坡企業併購其他公司或退場(exit)的例子:

Amobee 以USD 300M 被SingTel 收購

Viki 以USD 200M by 被日本Rakuten 收購

SG-Carmart 以USD 48M by 被SLP 收購

Zopin 以USD 30M 被美國Zendesk 收購

現在新加坡政府正透過直接投資或是間接影響,「養育」出自己的獨角獸(Unicorn,估值達10億美金以上的新創公司)。

新加坡創業圈的特色

國外創業家帶來海外經驗

新加坡2014 年的人口是550 萬,但有接近40% 的人不是新加坡公民,這些人大多由國外工作人士和留學生所組成。新加坡的英語環境和移民友善政策,讓很多海外的創業家選擇在新加坡創業,他們把成熟市場(歐州、北美)的經驗、知識和人脈帶進新加坡,這無形中也幫助了新加坡本土Startup 的成長。

募資和金融環境

Startup 的募資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種子輪、A輪(及以後)和Late Stage (pre-IPO),台灣有種子輪和pre-IPO 的投資者(天使或VC) ,但極度缺乏中間的A、B 輪資金,很多Startup 的種子資金燒完了就走不下去。而新加坡的募資環境就比較健康,三個階段的募資都有VC 在背後支持。像是來自美國的Sequoia 和Intel Capital,來自日本的Rakutan 和Gree Ventures,還有新加坡本地的SingTel Innov8 等等。

同時,新加坡的金融體製成熟開放,政治穩定,公司稅率低,是企業與投資者非常喜愛的環境。所以大部分在東南亞的新創團隊,在開始募比較大的資金時,都會在新加坡設公司,以準備下一輪集資。

關於人才

新加坡人口少,但人民背景與文化多元。很多年輕人有跨國工作的經驗。其中有些優秀的人才在東南亞的國家工作過,或具備歐美外商的經驗。他們的英文素質很高,也很習慣與不同國家的人共事,如果你的Startup想朝東南亞或北美發展,正在尋找具備國際移動能力的人才,新加坡會是一個獵才的好地方。

另外,因為現有產業結構的關係,新加坡的商業人才多,但相較之下技術人才就比較缺乏。至少跟台灣比起來,資訊工程在新加坡並非熱門科系,因為技術人才供不應求,很多的Startup 會傾向把產品外包給印度、越南或菲律賓的技術公司。能力好,對Startup 模式熟悉的開發人才,隨著募到資金的新創團隊增加,他們的身價也在快速上升。

文章來源:xinjiapoquan001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00045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