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婚禮本應該是件喜慶的事情,但是在印度北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於根深蒂固的「鳴槍助興」傳統,許多婚禮都是以悲劇收場。而這種悲劇發生的數量之多,令人感到震驚。
Image caption婚禮本來應該充滿喜慶、浪漫、溫馨的氣氛。
最近, 在北方邦一個叫拉普爾-巴胡德(Raipur Bhood)小村莊裡舉行婚禮。
雇來的攝影師本來是為這個大日子來拍婚禮照,以便為新人留下永久的記憶。新郎家中一些男性成員在婚禮開始前,按照當地的風俗,先拔出槍朝天一陣射擊,但是萬萬沒想到,攝影師被子彈擊中。
攝影師名字叫拉朱(Raju),當地人都叫他品圖(Pintu)。他當時腹部中彈,被送到醫院後,由於傷勢嚴重,搶救無效死亡。還有一位17歲名叫米娜克什的女孩也被下落的子彈擊中受傷。
這種「槍禮」絕對不是想傷人或是把人打成殘廢,但是最近深受這種風俗之害的並不只是拉朱和米娜克什兩人。
在印度北方的另一個村莊裡,一位新郎的父親也是開槍慶祝,導致一名12歲的男孩受傷。此外,還有一個村莊,一名觀看婚禮的婦女被流彈打傷。
Image caption印度風格的傳統婚禮素以排場和奢華著稱。
最近,在首都新德里的阿里布爾郊區(Alipur),也是在舉行婚禮時發生了悲劇。當婚禮進入高潮之際,一位名字叫維卡斯·庫馬爾(Vikas Kumar)的男賓客拔出兩支短槍,開始鳴槍助興。
他朝天開了兩槍,第三槍打到地上。新郎官的兩個朋友以及婚禮樂隊的3名成員的腿和腳被打傷。5個人全都送到醫院搶救。
單是在2月份,只是在北方邦範圍內,總共有四人因婚禮開槍慶祝,喪失了生命。
在其中一個婚禮上,由於一位賓客向空中開槍,新郎官被流彈擊中當場死亡。
當時,阿米特·拉斯托吉(Amit Rastogi)騎著馬,走在迎親隊伍的前面,即將走到新娘住宅時,卻被飛來的流彈擊中頭部。
印度當局急於想殺住這種「致命」的風俗。
Image caption印度當局開展宣傳,敦促人們舉行婚禮時不要開槍助興。
去年,一名男子在參加朋友的婚禮時,用步槍射擊助興,打死了新郎的叔叔。德里的法官宣判對這名男子處以15個月的監禁。法官曼諾吉·扎恩後來表示,「在婚禮過程中,人們用長槍和手槍射擊助興,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時髦。」
他說,「政府現在應該收緊持槍證審核程序,設法研究一個非常有效的機制,防止人們濫用持槍證。」
與此同時,北方邦首府勒克瑙(Lucknow)的一家法院下令,要求對所有婚禮鳴槍助興的案件開展調查,不管警方是否收到舉報。
法官S·K·薩希納(Saxena)警告說,「這種風氣必須制止。」
一些家庭立刻響應,要求賓客參加婚禮時,絕不能攜帶槍枝。
馬希拉吉德瓦吉·辛格·錢德勒(Mahirajdhwaj Singh Chandel)向3000位嘉賓發出的婚禮請柬是這樣寫的:「各位嘉賓:出席婚禮時,請不要以開槍和酗酒助興。」
他在接受《印度時報》採訪時說,「我們都親眼目睹了婚禮鳴槍助興造成無辜生命損失,歡樂時刻突然變成悲劇。」
Image caption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婚禮開槍慶祝的風俗。
那麼這種風俗背後是什麼心理呢?
「鳴槍助興」風俗部分是想顯示男子的陽剛之氣和地位,也是燃放爆竹慶祝的替代方式。這種風俗不僅限於印度。在阿富汗,中東,巴爾幹等地區都有這樣的風俗。
人們一般都是持槍向空中射擊,誤以為這樣做不會傷人。但是,洛杉磯一家醫院的醫生開展的研究發現,從空中下落的子彈造成致命傷比普通射擊要嚴重許多。
醫生們發現,在1985年至1992年期間,有118人被下落的子彈擊中,死亡率接近三分之一。而普通射擊造成的死亡率在2%至6%之間。
與直接射向人體的子彈相比,這種下落的子彈速度比較慢,但是擊中受害者的頭部的機率高。
根據這項研究,射出的子彈回落地面的速度為每秒90米至180米之間,足以造成腦骨致命傷。
2003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對波多黎各2003年至2004年新年慶祝期間的死傷情況開展調查發現,在兩天的時間裡,空中下落的子彈造成19人受傷,1人死亡。
2005年,馬其頓政府在電視廣播開展宣傳活動,提出的一個口號是「子彈不是賀卡——慶祝不需要武器。」
印度當局如果能夠開展類似的宣傳,將是非常明智的舉動。
(編譯:海倫 責編: 歐陽成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98547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