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山寨大國?美國才是《山寨鼻祖》 !!!

中國是山寨大國?美國才是《山寨鼻祖》 !!

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已數年,至今尤未改善,但山寨國家的鼻祖卻另有他人——美國——雖然他如今已經成為最具創新能力的國家。

當年被大英國協剝離出來的獨立新大陸美國,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狂拽炫酷的超級大國,他們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抄襲時光。美國政府成立之初,曾公布了很多法令,鼓勵美國人去英國考察技術,借鑑經驗。但英國人的實驗室卻想盡辦法不對外人開放,也拒絕美國的企業家和工程師移民,認為其「動機不純」。

當時英國最大的紡織中心在曼切斯特,曼切斯特一個有20年工齡的技術能手斯萊特,被美國夢「忽悠」到了麻省,建了美國第一家水利紡織工廠,隨後指導麻省建立了50多家紡織工廠,並迅速完成了技術的疊代。他被美國人稱為「工業革命之父」,卻被英國人叫作「叛徒斯萊特」。

從斯萊特在麻省建立第一個工廠,到美國的經濟總量超過英國,整整經歷了100年。1894年,也就是甲午戰爭爆發的那一年,美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當時的「暴發戶」,雖然經濟總量已無人能敵,但高新技術仍遠遠落後於歐洲。

現在的中國,像極了當時的美國。

轉折發生在19世紀後半期。南北戰爭的結束和太平洋鐵路的開通使美國成為一個統一的經濟體,緊接著就是商業投機猖狂,政治腐敗嚴峻,不少人以正當或不正當的手段發了大財。於是人們以馬克·吐溫的小說名來命名那段時期——鍍金時代。

鍍金時代帶來一個客觀的結果就是中產階級成為美國消費主力,他們願意為高品質的細分需求買單,也願意付出更多金錢來解決自己的消費痛點。這些高端和本土需求無處模仿,企業逼不得已自行創新。

而創新這件事本是屬於大企業的,一直到1960年,美國每年的高科技產業研發投入,70%來自排名前100的大型甚至壟斷公司。但如果一個國家的進步僅與寡頭企業有關,這種進步是空洞而沒有持續力的。

1980年,兩個國會參議員用一個法案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分別姓拜和杜,他們所提出的法案就叫《拜杜法案》。

這個法案帶來兩個結果——只需要首付約50萬美金就可以買到專利進行商業化改造,但後期的銷售額需要與專利發明者分成——徹底改變了專利利益的分配屬性,煽動了科研人員的研究熱情,激發了中小企業的升級動力,將美國徹底轉型為散點狀創新國家。

在90年代中期,美國的風險投資就已經到達了高潮,當足夠的資金沐浴了那些獨一無二的點子時,創新的土壤才能持續不斷培育改造新基因。

近十年,美國排名前1000的公司,有700多家已經不見了。產業更新的節奏之快,以及小年輕幹掉老傢伙的速度之殘酷,是美國式創新之體現。而中產階級的出現、智慧財產權的完善和風險投資的支持正是美國告別山寨王國、進軍創新帝國的三點保證。

美國用了近百年集齊了這三個條件,完成了轉型,至今創新大國的霸主地位不容動搖,但中國這頭東方雄獅追趕的速度也不可小覷。願意為高性能和技術買單的理性消費群體已經出現,風險投資體系也逐步完善,我們所缺的,就是對智慧財產權的尊重意識和法制約束。

脫離「山寨大國」之名的路徑是可以複製的,中國式創新正走在十字路口。我們已經具備客觀條件,而敬畏智慧財產權所需經歷的鎮痛,正等著我們邁出那一步。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98346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