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老闆MARK哥頻頻亮相北京。舉世矚目,樓梯猛響;臉書入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上周五,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在天安門廣場用手機發了一張晨跑的照片,紀念自己在一年時間內100英里的跑步記錄。與以往不同,這次照片上顯示了地理定位——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
周一,扎克伯格又放出了更多北京之行的照片:與馬雲對話、登上長城、遊覽天壇……照片一出,網友對臉書何時入華的討論又開始了。
早在15年2月,扎克伯格就在他的臉書頁面上發布了一段視頻:穿著灰T恤的扎克伯格從中國紅的布景中跳出來,用咬字不准、腔調怪異的中文送出中國春節的祝 福。時間線再往前拉,2014年12月,中國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到臉書公司參觀時,扎克伯格用中文做了講解,而他工位的顯眼位置還擺著一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著作《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另一個更廣為人知的舉動是,同年10月,扎克伯格受邀擔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並在清華大學用中文做了演講,他表現得謙遜、親切,卻不忘熱切地表達希望臉書能為更多中國用戶帶來便利和好處的願望。
臉書入華八字還沒有一撇,不過從這幾年扎克伯格的舉動來看,這一切勢在必行。對於中國來說,習近平主席在年初的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提出應該堅持尊重網 絡主權、維護和平安全、促進開放合作、構建良好秩序四項原則。作為全球最大的SNS平台以及頂級的網際網路公司,臉書進入中國,當然要遵守這些原則。本文則 想主要探討臉書如果成功入華,將在商業領域影響到哪些企業,國內哪些大佬會坐立難安。
在展開討論前,我們先梳理下臉書當前主要的產品線。
臉書創立於2004年,最初只是針對哈佛學生提供的社交網站,後來用戶逐漸遍及全球,受眾也不再是僅僅是學生群體。依靠社交屬性,臉書獲得大量流量。在早 期的網際網路時代,擁有流量資源就意味著擁有廣告資源,也就擁有無限的發展可能。常見的流量渠道有兩種:一是由搜索行為產生的流量,比如全球流量最大的網站 谷歌(Google)以及國內的百度,作為流量入口,可以產生廣告效益;二是由社交行為產生的流量,例如一個優質的內容通過社交網絡傳播開來,在社交網中 的每個節點都產生了流量,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文章以及推特(Twitter)就是這種模式。
後來,臉書不再滿足於SNS社交服務,開始拓展新的業務,比如收購全球最火的圖片分享應用Instagram以及即時通訊應用WhatsApp。前者擁有 上億用戶,並且是當前最流行的圖片和視頻分享應用;後者出現得比微信還要早,相當於極簡主義的微信。同時,臉書與蘋果公司合作,為用戶提供免費的音樂服 務,最近還專注於的人工智慧和VR(虛擬現實)領域。
我們可以看出,一旦臉書的產品全線入華,首先受到影響的便是新浪微博及微信。其實,國內與臉書的產品最接近是號稱「中國版臉書」的人人網,甚至有人說人人 網是照搬臉書。巔峰期的人人網擁有2.8億實名用戶,是當時市值僅次於百度的中概股。但這個和臉書有著相同起源路數的SNS平台卻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跌出 社交平台第一梯隊。也正是由於人人網由勝而衰的沒落,很多人不是很看好臉書的中國化進程,前者的失敗經驗甚至讓人覺得SNS平台這種強關係社交在中國無法 走下去。
中國真的對臉書這樣的SNS社交不感冒嗎?恐怕不是!從微博和微信的流行可以看出,國人對社交媒體非常熱衷,巔峰時期的人人網也能證明這種模式在中國可以發展得很好。
我們可以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分為強關係與弱關係,熟識並且擁有手機號碼的手機聯繫人是強社交關係,沒那麼熟識並且通常是二度以上的人脈關係的聯繫人是 弱社交關係。微博關係網大多是弱社交關係,比如說某普通用戶與一名段子手之間的關注關係,某普通用戶與一個影視明星之間的關注關係,這個社交關係是憑藉強內容輸出來維持的,通常來說被關注的一方擁有優質的內容輸出。微信一般來說是強社交關係,內容相對不那麼重要。它們分別在不同場景下滿足用戶不同的社交需求。
作為強關係強內容場景下的人人網,其失敗原因更多在於平台定位、用戶體驗上以及缺乏優質內容上。很長一段時間內,人人網的用戶定位都是學生群體,但它對畢 業生的粘性不夠;其次,人人網的隱私性做得很差,首頁更新頻繁,甚至本來為了增加用戶活躍的「過往的今天」(隨機顯示好友過去的照片)也因為經常顯示出用 戶的「衰照」而口碑很差。當然最致命的問題還是缺乏優質內容,當一個本該作為強內容場景的平台首頁每天都被八大俗的「生活常識化妝技,十二星座小秘密。不 看後悔成功路,論文大全雅思題。戀愛金句傳送門 ,男默女淚蛋疼文。讀到哪句心痛了,不頂不是中國人」充斥,它距離沒落也不遠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