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澳印「結盟」難成現實,中國不僅需智慧更需要戰略定力

Ctw| 2016-03-10| 檢舉

美日澳印「結盟」難成現實,中國不僅需智慧更需要戰略定力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評論員楊文靜 近來,隨著中美南海博弈加劇,有關重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四邊合作的聲音再次抬頭。

3月2日,美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提議重啟四國海軍聯盟,以「維護地區航行自由」。此前,日、澳、印舉行副外長級磋商,擬在印度洋加強安全協調。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推動四國合作尤為上心,拋出所謂「四國一致」應對中國的「安全保障構想」,以「共同守護」從日本、夏威夷、澳大利亞與印度之間的「菱形區域」。一時間,四國結成對華同盟的輿論甚囂塵上。

美日澳印四國「結盟」會實現嗎?中國應如何看待?我們應當秉承冷靜、客觀的態度,以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視角予以剖析,防止頭腦發熱、人云亦云,更要避免對外政策走向偏激,那樣最終只會損害我們的國家利益。

首先,從歷史上看,四國「結盟」不是什麼新事物。打造「亞太小北約」、構建「四架民主馬車」等設想曾一度在美日澳印之間十分熱絡,四國還曾於2007年開展安全對話,並在印度洋舉行聯合軍演。後因其戰略難以同步,以及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該設想最終止步。

近年來,隨著中國崛起進程加快,有關設想再度泛起,美國內保守派人士明確予以支持,加上安倍再次執政以來,以「制華」為己任,促使「四方合作」的構想再次浮出水面。與過往相比,此輪合作更加低調、隱蔽,主要體現為雙邊與三邊合作,尚未形成可見的四邊化合作形態。在雙邊層面,美日、美澳、日印、日澳軍事合作不斷深化;在三邊層面,美日印、美日澳、日澳印均形成固定對話機制、相關軍演次第展開。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目前有關四方合作的聲音儘管加強,但僅限於口頭倡議,未進入官方正式推動層面。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囿於政治猜忌與安全羈絆,四方正式結盟可能性不大,其將繼續以雙邊、三邊合作為主要形式,輔之以四方外交協調,這種間接、隱蔽、靈活的方式更符合其各自利益與對華考慮。

其次,確實應看到,四方合作不論是公開還是隱蔽的,對中國均會造成一定危害。一是惡化我國的國際輿論環境,以集體協作、「眾口鑠金」的形式,孤立和打壓中國外交空間。二是其多種形式的軍事合作、戰略協調會增大對中國的牽制。

但在另一方面,也應看到其有一定限度。第一,其對華以制約和防範為主,難以形成全面遏制。以走得最遠的美日合作為例,其目標仍在於加強軍事威懾,而非主動進攻。第二,其對華均採取「兩邊下注」,在制約同時加大接觸。美國對華向來是接觸與制約兩手並行,雖近來雙方戰略競爭突顯,但兩國仍本著不衝突、不對抗底線的原則避免「破局」。雙方合作管道也依然順暢。印、澳均已加入亞投行,對華經濟依存難以改變,在南海巡航問題上難與美國步調一致。日本縱然沖在制華第一線,但其行為仍受到美國及其他方面的約束。第三,其合作間接、隱形、低調的特點降低了對華的進攻性與衝撞性,從而使威脅的烈度降低。

最後,中國與美日澳印關係的未來取決於雙方的互動與信號。誠如國際關係理論中建構主義流派所指出的,國家間關係的好壞取決於對彼此行動的解讀與判斷,各國應著力構建積極的認同。

對美日澳印及其他外部世界而言,需逐步接受一個更加積極進取的中國,需更多從善意而非惡意看待中國崛起。而中國也需做出努力,向世界昭示更加清晰的戰略,一是始終奉行防禦性的對外政策,二是始終把國內建設作為第一要務,三是對外政策更加積極和富於建設性,其目標不僅是維護主權與領土完整,也在於為地區與全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

如果我們面對世界的質疑能夠堅持原則、體現擔當,同時不做出過激反應,避免將自己推向對立面,任何有針對性的孤立與「包圍」均會不攻自破、消之無形。化解四國「結盟」之虞,需要的不僅是戰略智慧,更是戰略定力。(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94990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