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真的好嗎?曝光中國人絕不知道的九個秘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日本政府對於食品的安全檢測格外嚴格,因此認為日本生產的食品絕對比中國的要可靠安全得多。然而,日本食品界決不會告訴你這個秘密:日本的土壤污染、農藥濫用、化學殘留、核污染對於國產食品的影響有多大。
秘密一:日本土壤污染嚴重 幾乎無地可耕
明治維新標誌著日本進入全面工業 化時代。然而工業化需要大量的鐵、銅、鋁、錫、汞等金屬,但當時糟糕的交通嚴重製約了日本的發展,於是明治政府鼓勵國民就地開採、冶煉加工金屬,全國湧現 出數以萬計的礦山,小作坊式的生產遍布全國,遂土壤污染日益嚴重。
這種狀況在太平洋戰爭中更為惡化,大量冶煉廠、軍火零件商、裝配廠隱匿於民房、倉庫、學 校、甚至養老院中,產生了大量的污水和廢棄物,重金屬處理液不停地排入城市下水道,流向湖泊、空地、稻田、果林、養殖場和大海。
因此,隨之而來的是日本爆發了震驚世界的環境危機。
1931年,鎘污染引發的「痛痛病」開始出現,到上世紀50年代蔓延到全日本。患者吃了污染的水稻,金屬隔沉積在體內,全身骨痛,行動困難,嬰幼兒夭折率奇高,倖存者身材矮小,發育不良,極易骨折。
1953年汞污染引起的水俁病、1961年四日市石化廢氣的哮喘病事件、1965年新潟縣第二次水俁病。至此,日本才將環境問題放在重要位置,不過為時已晚,全國沒有污染的土地屈指可數。
秘密二:日本對中國食品抽檢率最高
由於不可逆轉的土壤重金屬污染,日本能耕種的土地極少,國內農副產品價格畸高。於是唯有大量進口包括中國、美國及東南亞地區的食品。而中國以蔬菜、水產品、水果為主;美國以稻穀為主;東南亞則以水果為主。
對待國內食品和國外食品,日本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國內產品通常經過廠檢就可以上市,而進口食品則非常苛刻,僅農藥指標就達到263種,而且重量、產地、等級都有不同程度限制。
抽檢率中,中國最高,為15.7%,美國為9.7%,法國為2.8%,澳洲為2.7%。歧視性的檢驗反而提高了中國產品的質量,如今,日本人最愛吃的牛蒡、大蔥、芋頭100%來自中國,中國蔬菜在日本的市場份額達到60%。
2007年,北海道苫小牧一家肉品加工企業以 豬肉冒充牛肉;札幌市名糕點企業「石屋」、三重縣伊勢市的老鋪「赤福」、大阪高級料亭吉兆篡改保質期的事件陸續被揭露,就連300年的老企業也竟然生產偽 造日期的食品。不久後,日本又曝出東京大學倒賣汞污染大米事件,農林水產省大臣太田誠一因此引咎辭職。
再往前推,世紀60年代著名的地溝油事件,日本商人將地溝油收集,製成食品賣到台灣,引起了數場遊行示威。這個事件後,日本政府成立專業公司收購地溝油,提煉後加入蓖麻油,作為垃圾車燃料。這種油一旦下肚就會引起腹瀉,根本無法食用。
秘密三:明治奶粉事件後,日本政府冷處理令人擔憂
自從日本明治食品公司旗下的「明治STEP」品牌奶粉的部分產品被檢測出含有放射性元素銫的消息見諸報端後,引起了日本消費者的強烈不安。
更值得人們憂慮的是日本政府處理問題的態度。此次明治奶粉事件曝光之後,日本政府並沒有用任何積極的行動向外界傳達「將負責到底」的信號,而日本媒體針對此事的報道也僅限於對已知事實的陳述,缺乏持續的深入追蹤與詰問。仿佛整個事件都在可控範圍之內。
「即使每天吃問題奶粉也不會影響健康」,「檢測出的放射性銫的含量並沒有超過國家的安全標準」,這些話幾乎成了政府相關單位的口頭禪。
即使有學者指出乳製品200貝克勒爾/千克的安全標準過於寬鬆,即使被詬病許多農產品的放射性物質檢查都是由農民自主進行,但日本政府似乎並不打算做出改變。
秘密四:日本食品界醜聞連連
2007年,北海道苫小牧一家肉品加工企業以豬肉冒充牛肉;札幌市名糕點企業「石屋」、三重縣伊勢市的老鋪「赤福」、大坂高級料亭吉兆篡改保質期的事件陸續被揭露,就連300年的老企業也竟然生產偽造日期的食品。不久後,日本又曝出東京大學倒賣汞污染大米事件,農林水產省大臣太田誠一因此引咎辭職。
再往前推,世紀60年代著名的地溝油事件,日本商人將地溝油收集,製成食品賣到台灣,引起了數場遊行示威。這個事件後,日本政府成立專業公司收購地溝油,提煉後加入蓖麻油,作為垃圾車燃料。這種油一旦下肚就會引起腹瀉,根本無法食用。
秘密五:日本吹起「偽造風」 以中國食品冒充國貨
一直以來,日本民眾認為國產食 品最安全、最優質。然而,在日本市場中,以中國產品冒充日本國貨的情況層出不窮。由於從中國進口的食品價格便宜,日本國產的食品昂貴,再加上日本對國貨監 管不嚴,日本商家以中國食品冒充國貨銷售的事件不斷。
據媒體報道,靜岡縣的東明水果會社因在把10噸中國產的竹筍冒充國產竹筍出售而被警方搜查。 同一天,東京一家名為「浜伸」的食品加工會社因把中國產的鰻魚貼上了日本國產的標籤,被東京地方法院起訴。
此外,還有一種更為隱蔽和安全的冒充方式,是將外國產品在日本加工,便可稱為國貨。日本商家每年從中國和美國進口大量葡萄酒原漿,在酒莊勾兌後出售,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成為國貨。
秘密六:日本的食品並非無重金屬殘留
日本國內生產的食品並不是絕對安全。日本是四面環海的島國,要面臨高溫高濕、蟲害高發的自然環境。在日本有種植經驗的人,都不會認為日本的農民在種植蔬菜等作物時不使用農藥,反而要比中國使用的還要多。
然而,日本政府對於本國產的食品原料大開綠燈,不需要任何的檢驗。例如一家大阪的食品加工企業,在選擇使用國外進口的原料時,需要準備20頁左右的資料。但是如果選擇國內的原料,只需要填寫原料產地、種植農戶等簡單的資料即可。而這些食品原料沒有任何組織來取樣進行監測。
東京都北區有一塊住宅開發用地,是一家製藥廠拆遷後的舊址,動工建設前夕,經環保部門檢測,結果令人吃驚,這裡的土壤已被嚴重污染,有害物質三氯乙烯濃度超 出日本環境標準3萬倍!消息傳開,各地方政府紛紛制定相應措施,像這種案例,並不少見。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土地耕種、居住,需要承受重金屬污染的困擾。
秘密七:沒有中國的「菜籃子」 日本人將很「頭疼」
日本誇口的食品安全,完全是建立在審核外國產品進入國內的制度上,既要面對國內造假、冒充、偽造生產日期的不法行為,又要面對環境土壤污染的既成事實,所以對用外國原料加工本國產品的做法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國進口的食品,日本的「菜籃子」就會出現問題。日本每年都要會遭遇颱風等壞天氣,從中國來的船隻就難以靠岸。
此時,日本的蔬菜價格就會飛 漲。例如,平日見到的中國大白菜售價是100日元一棵,當颱風肆虐時,日本市場上就只有本土生產的白菜,價格為每1/4棵白菜賣80日元,很多日本家庭主 婦都會為食品漲價感到頭痛。
秘密八:日本冷凍食品安全隱患多
日本當地最大食品生產商之一的「丸羽諾日朗」製造的冷凍食品,今年被發現有異常的臭味,結果檢測出農藥超標150萬倍,全日本37個都道府縣至少有359人進食後不適。目前「丸羽諾日朗」已將問題食品全數下架,而公司強調所有問題食品並未輸出海外。
這些問題冷凍食品由丸羽諾日朗控股公司的子公司「阿克里食品」設在群馬縣大泉町的工廠製造,包括薄餅、炸肉餅及可樂餅等。很多消費者進食後不適,出現嘔吐、腹瀉及其它食物中毒症狀。
公司已經回收了在市場上流通的94種商品,至少640萬件冷凍食品下架。
秘密九:日本輸華部分食品存在衛生安全隱患
2006年6月份深圳檢驗檢疫局曾在日本輸華魚肉腸中檢出山梨酸含量超標,此後,廣東、山東、遼寧、天津、上海等地檢驗檢疫部門陸續從近30批次的進口日本食品中發現衛生安全問題。
對此,國家質檢總局已致函日本政府主管部門及駐華使館,要求日方加強對輸華食品管理,保證輸華食品符合中國國家標準的要求。同時發出通知,要求各地檢驗檢疫機構加強對進口日本食品的檢驗檢疫工作,確保進出口食品安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94476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