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外公布人口恐怖信號:中國人拍手稱快
日媒稱,總務相高市早苗26日在內閣會議上報告了去年10月1日起進行的2015年國勢調查結果。日本總人口數為1億2711萬人,比2010年上一次調查時減少了94.7萬人,是1920年日本開始國勢調查以來,首次出現人口總數下降,減少率為0.7%。
據日本《產經新聞》2月27日報道,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老齡化導致的死亡數大幅增加,人口自然衰減趨勢不斷加劇。根據聯合國2015年的統計,日本的總人口數在全球仍然排名第10位。
日本消費疲弱
共同社2月26日報道稱,日本總務省分析認為:「每年死亡人數高於出生人數的自然減少約20萬人。但是,在日本居住的外國人有所增加,所以人口自然減少數量遠高於此。」
報道稱,人口減少的39個道府縣中有33個道府縣的降幅擴大。降幅最大的是秋田縣,達5.8%;其次為福島、青森、高知。另一方面,東京圈(埼玉、千葉、東京、神奈川)人口增加約51萬,總人口達到3613萬人左右,東京單極格局依然持續。
人口增加的8個都縣中,沖繩縣的增幅最大,為3%。這主要是由於當地的高出生率與遷入者增加。東京的增幅為2.7%。
據共同社2月26日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6日出席眾院總務委員會會議,就人口普查初步數據顯示日本總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一事稱「這讓我堅定了切實推進政策的決心」。其他閣僚26日也紛紛作出了強調致力於人口減少應對措施的發言。
日本人口總數連續4年遞減
報道稱,一億總活躍擔當相加藤勝信在記者會上表示:「我們認識到要應對少子老齡化、人口減少這一結構性問題。」
官房長官菅義偉也在記者會上指出:「重要的是切實構建應對(人口減少)的社會結構。」他強調,為了克服人口減少,「安倍政府提出了維持『總和生育率1.8目標』」。
日本地方創生擔當相石破茂就人口減少表示,「這是比失去一個縣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各地有必要防止人口(向東京)外流」,表示將努力在地方打造適合工作的環境。
日本《產經新聞》2月27日刊發題為《「日本消亡」的危機感》的文章稱,日本已經進入人口減少社會模式。儘管此前很多政府調查報告都早已證明了這一點,但在國勢調查當中正式得以確認,這可以稱得上是日本歷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日本人口50年後或減三成
文章稱,如果國民都不願孕育後代,那社會將不斷萎縮——這是婦孺皆知的淺顯道理。但知道其中深意的人又有多少呢?人口減少的後果,首當其衝就是對經濟的打擊和對年金制度的影響,這些問題不容小覷。
伴隨著少子化的加劇,育齡婦女人數迅速減少。即便現在每對夫婦平均生育子女的數量有所改觀,但仍然無法阻擋整體出生數量的下滑。如果照目前的趨勢下去,200年之後日本的人口數量將減至1400萬人,300年後將少於450萬。可以說日本正在悄無聲息地消亡。
文章稱,希望大家能夠有這樣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即日本正處於逐漸消亡的過程當中。
在人口迅速減少的過程中,整個社會會亂象叢生。最嚴酷的問題就是勞動力不足,這直接影響著國防和防災。眾多老人在災害面前束手無策,而自衛隊、警察和消防員等特種職業又無法確保人力來源。在東日本大地震那樣的大災害面前,人力是救援的根本。
人口老齡化拖累日本經濟
另外,由於人口減少,遠離國境的離島無疑會產生越來越多的閒置土地。無暇顧及的領土範圍越廣,國家安全的根基就越脆弱。
文章稱,日本如今急需創建適應人口減少的社會結構。揮手作別人口擴大期那種大型開發。同時還必須推進的就是少子化的對策。迄今為止,政府將重點放在育兒的支持政策上,今後需要在結婚、生育等前期階段就投入更大的政策支援。
防止人口減少的政策,需要以百年為單位來進行考量。同時需要全體國民改變傳統意識,積極地適應變化。要克服這種無聲的消亡,我們必須要大膽地轉換價值觀。
日本人口減少及老齡化與綜合國力
根據上述有關研究機構的綜合國力指標體系,從人口角度,筆者選取了其中六個對日本綜合國力影響較大的因素進行分析。
1.經濟價值方面
短期經濟預測關注的是需求層面的變化,而長期經濟預測需要關注供給主體。一般預測長期經濟活動需要以20~50年或更長時間為對象,因此勞動力和資本作為供給主體受到關注。人口減少及老齡化,使勞動力成為長期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勞動力人口減少,競爭力削弱,抑制經濟發展。缺乏充足的勞動力及優良的人力資本,科技創新能力及創造經濟價值能力受很大影響。雖然可以利用老年勞動力,但勞動生產率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因此直接影響產業升級及技術創新。而且,老年人的流動偏好低,直接影響勞動力在產業間的流動,阻礙經濟發展。日本勞動力人口正以世界最快的速度減少。根據推算,到2015年,日本勞動力人口比2005年將減少400萬,GDP增長率被拉低0.4個百分點。(15)有預測說,到2030年,日本實際國民收入將比2000年縮小15%。GDP減少,內需也隨之縮小,內需規模縮小,導致各種產業基礎削弱,儲蓄率下降,影響投資所需資金。財政狀況惡化,政府的長期投資減少。而企業投資又主要依賴國內儲蓄,因此假如中長期國民儲蓄率下降,企業將很難維持較高的投資率。勞動力供給不足或勞動力質量下降,不可避免地導致經濟增長及產業競爭力下降,從而影響其創造經濟價值能力,進而削弱綜合國力。
2.國際影響力方面
國際影響力與人口及GDP規模密切相關。日本人均GDP從1991年的第9位,下降到2009年的第24位。(16)20年來,日本在亞洲的影響力明顯下降。1990年,日本在東亞擁有7.9%的人口和72%的GDP以及67%的製造業GDP,而到2001年,日本在東亞所占比重下降為人口6.7%、GDP 52.6%、製造業GDP 55.3%。(17)日本GDP縮小,政府開發援助規模隨之減少,很難維持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成為西方第二經濟大國,70~8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以後,ODA的規模大幅度擴大。但進入90年代,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經濟長期低迷,財政困難,日本政府不僅改變了ODA的政策方針,也修改了援助條件。曾位居全球榜首的援助規模近年降至第五位。2010年4月12日,日本外務省向國際合作局及其他四個與對外援助有關的部門發出通知,要求凍結日本對外經濟援助項目。外務副大臣福山哲郎在例行記者會上說,由於政府公共債務負擔沉重,今後日本可能不再增加ODA貸款規模。(18)ODA規模的縮小再次印證了日本綜合國力削弱,也說明日本國際影響力正在下降。
3.可持續發展方面
人口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人口變化影響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主權國家,維持適度的人口規模,不僅是民族及文化得以延續的需要,也是保持綜合國力的基本條件。人口的過度老齡化及急劇減少將削弱綜合國力。2005年,日本國情調查顯示,全國47個都道府縣中32個道縣人口都在減少,市町村中有三分之二人口減少。(19)另據日本國土交通省調查顯示,全國62271個人口過疏村落中有2643個村落正面臨消失的危險。(20)由於稅收減少,公共汽車、電車等公共運輸工具很難運行,基礎設施投資受阻。由於耕地荒廢,交通通訊落後,過疏地區的農地和森林很難維護,糧食生產、防止災害等問題頗多。市町村負責的護理保險、國民健康保險等難以維持。而上述地區的風俗文化、自然遺產也面臨無法傳承的局面。
4.國民生活水平方面
隨著人口減少及老齡化的加劇,社會保障費用增長速度遠遠快於國民收入增長速度。兒童補貼及老年社會保障支出增加,對提高整體國民生活水平帶來極大影響。儘管民主黨突出民生主義,強調收入再分配,但在經濟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的情況下,增加對撫養人口的分配,意味著對勞動力人口的分配減少。尤其是撫養人口分配升高,不僅加重勞動力人口的負擔,對財政也帶來巨大挑戰。如果養老金及醫療費用的負擔進一步加重,國民對社會保障的負擔有可能超過其負擔能力。2008年,日本的國民負擔率為40.6%,潛在的國民負擔率為47.5%。(24)這說明國民負擔率已超出其承受範圍,嚴重影響國民生活水平。另外,2008年,國民養老金保險實際繳納率低於50%,而國民健康保險未繳納率超過10%。(25)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國民可支配收入減少,影響其繳納各種保險費用的能力。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