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美國發愁軍力不足:沒那麼多潛艇對付中國
參考消息網2月27日報道美媒稱,美國海軍當前需要在太平洋地區增派潛艇並提高情報偵察監控能力和反艦飛彈戰力,以應對中國在南中國海不斷升級的軍事化進程。特別要指出的是,潛艇是對抗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最佳方式,但當前的問題在於,美國並沒有足夠數量的「維吉尼亞」或「海狼」級攻擊潛艇。
據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2月25日報道,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說:「我認為我需要一些潛艇,但我並沒有那麼多潛艇。」美國海軍當前約有40艘潛艇,但其中只有大約15艘是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維吉尼亞」或「海狼」級攻擊潛艇。
哈里斯表示,要是可在向太平洋地區永久性增派一艘航母及其空中編隊和增派多艘潛艇這兩者之間進行選擇的話,對抗中國海軍的最佳方式是後者。他說:「潛艇是最早的隱形平台。潛艇可在作戰上給我們帶來巨大的不對稱優勢。從現代化意義上講,我們當前需要維持這種不對稱優勢。」
另據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2月25日報道,如果與中國開戰,美國不能再指望太平洋上的空軍基地面對飛彈攻擊能夠保證安全。相反,蘭德公司的一份報告稱,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如果立場不夠堅決,持續一段時間的更大規模的精確攻擊將是毀滅性的,將會造成大量的飛機損失和機場的長時間關閉」。
報道稱,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由於相對距離很近,將成為受影響最嚴重的基地。中國在2015年9月公開展示了其東風26彈道飛彈,這種飛彈可以從中國大陸攻擊3000英里(4800公里)以外的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安德森空軍基地和嘉手納空軍基地是美國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海外基地。
關島附近的小島提尼安正成為空軍的備用基地之一。2月10日,空軍宣布已選擇提尼安作為一個備降機場,「以防前往安德森空軍基地、關島或者其他西太平洋上的基地的通道受到限制或被阻斷」。
報道稱,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回歸過去的做法。美國在冷戰中將其空軍基地分散到世界各地,但是隨著蘇聯飛彈襲擊的威脅不復存在,以及20世紀90年代海灣戰爭後的預算削減,這一趨勢開始向以規模經濟運行的超大基地轉變。
蘭德公司的報告顯示,分散的基地更利於保全。報告說:「將飛機分散在多個基地帶來了操作平面和設施的過剩。但這為因天氣原因和飛行中發生緊急情況而改變航向提供了基地,從而提高了飛行的根本安全。這還增加了敵對力量必須要監控的機場數量,而且可以使他們的瞄準變得複雜得多。」
報告還說:「至少,與力量集中的情況相比,分散(因為這提高了跑道對飛機的比率)迫使攻擊者投入更多的資源攻擊跑道。」
資料圖片:中國海軍093型核潛艇。
【延伸閱讀】美媒:中國把軍力發展和經濟建設提到相同高度
參考消息網1月25日報道 美媒稱,1月21日,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專家稱,中國已把軍力發展和經濟建設提到類似高度。
據美國之音電台網站1月21日報道,中國股市從去年年底到1月15日,兩個星期滬指從原來的3500點跌到2900點,虧了18%。而最近中國官方發布的GDP指數也顯示,中國經濟增長迎來了25年以來的最低點。而與此同時,中國的軍費增長迅速。
報道稱,在聽證會上,委員會主席丹尼斯·西亞質疑中國是否還有財力發展軍力。他問道:「很顯然,如果中國希望進一步推動消費者主導的經濟,它需要在醫保和退休保障上花錢,這樣人們就不必從事預防性儲蓄。但同時,它希望建設世界一流的軍隊。所以花錢在國防上還是民生上的爭議是不是越來越凸顯?」
蘭德公司的防務專家蒂莫西·希斯認為,中國軍力發展恰恰是其進一步發展經濟的必要條件。他說:「我的觀點是,中國的結論是經濟發展其實需要更強的軍力作為保障。原因是,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緊密相連。而因此,也出現了很多脆弱面。如果中國不能保證為海外利益、能源輸入和獲取魚類和礦產資源的海洋領域提供足夠的安保,就會影響其經濟的發展能力。」
喬治城大學安全研究教授梅惠琳認為,這個爭議確實存在,特別是在普通人生活並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會質疑是否應該在擴充軍力方面花那麼多錢。但是她說,中國官方需要給人一種軍費花在刀刃上的印象。
她說:「中國非常擔憂,一旦有事情發生,解放軍無法行使職能。我認為這是軍隊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讓人們覺得花在軍費上的錢是值得的,能讓軍官不腐敗,而當時機到來時,軍隊能夠完成他們的一些使命。他們認為這很重要。」
報道稱,美國海軍分析中心(CNA)副總裁、中國研究項目主任馮德威說,中國政府現在將軍事發展和經濟發展看得同樣重要。
他說:「在宏觀戰略層面上講,中國軍事現代化絕對被認為和經濟發展同樣關鍵。事實上,現在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被提到了幾乎相同的水平。」
資料圖片:殲-15艦載戰鬥機在遼寧艦進行著艦訓練。
(2016-01-25 00:12:01)
【延伸閱讀】美媒:中俄海軍力量崛起 美軍憂心被超越
參考消息網1月14日報道 外媒稱,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約翰·理查森上將在近期發布的一份美國海軍戰略文件中寫道,中國、俄羅斯及其他眾多競爭者「專注於」在海洋領域「取得領先地位」,並將持續挑戰美國的海軍優勢。
據日本外交學者網站1月6日報道,美國海軍「必須加快步伐並阻止」外國競爭者達到他們的目標,儘管這位上將警告說「勝利優勢非常小——但卻是決定性的」。這份2016年1月的文件名為《維持海上優勢計劃》,它清晰地列明了一份基於四方面努力(「作戰、加快學習、加強海軍隊伍和發展夥伴關係」)的方案,以便讓美國海軍在21世紀成為戰鬥力更強大的部隊。
報道稱,更加有趣的是這位美國最高級別的海軍軍官對於美國海軍所面臨的戰略環境的特點描述。儘管理查森提到了全球信息系統、技術創新及應用速度加快和海上船隻往來增加對美國海軍作戰的影響,但該文件還是更加具體地談論了民族國家(尤其是中國和俄羅斯)所構成的威脅。
理查森表示:「俄羅斯和中國都增強了自身的軍事力量,想成為全球大國。他們的目標得到了日益擴大的具有高端戰爭能力的武器庫的支持,其中的很多武器專門針對我們的弱點,而且越來越多考慮完全利用海上、技術和信息系統。
「他們持續開發並列裝具有信息功能的動能和非動能武器,這些武器的射程更遠、精度更高、破壞力更大。」應對方法之一就是重組和重新裝備美國海軍水面艦隊,將艦艇編成水面作戰小隊,並在更多平台上增加部署反艦武器數量,這一戰術轉變被海軍稱為「分布式殺傷力」。
此外,這位上將還表示,中國和俄羅斯兩國還在使用達不到傳統的高級別衝突標準的脅迫和競爭手段,但卻利用了太空、網絡和電磁頻譜的公認規範的弱點。俄羅斯海軍目前作業的頻繁程度及區域都是近20年里沒有過的,而中國海軍也正在全球擴展其勢力範圍。
報道稱,儘管上將也關注了朝鮮和伊朗以及其他非國家主體,但他看起來明顯對中國和俄羅斯海軍力量崛起最為擔憂。他還提到,考慮到預算的約束,「我們將無法依靠經費的投入來擺脫所面臨的挑戰」。(編譯/胡雪)
(2016-01-14 00:11:01)
【延伸閱讀】美國保守主義媒體「妖魔化」中國軍力
國際先驅導報1月5日報道近來,美國在線新聞網站《華盛頓自由燈塔》連續發表有關中國軍事力量和中美軍事關係的報道,這些報道瀰漫著「衝突性」的情緒,似乎中國軍力日益強大,即將把美國擠出東亞,甚至打上門去,「妖魔化」中國軍力的傾向明顯。在美國大選年的前夜,這些相對密集的報道呈現出誇大中國軍事實力、唱衰中美安全關係、炒作中美未來衝突的顯著特點,這讓人不得不「往多里想」,「自由燈塔網」是何方神聖?誰在炮製這些中國軍力報道?
保守派媒體「無節操報道」中國
「華盛頓自由燈塔網」發表了大量關於中國軍力和安全的文章,是「妖魔化」中國軍力的媒體堡壘。譬如,2015年10月14日,該網站刊發題為「中國日益擴張的地區核力量」的文章,「揭秘」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發表的一份年度報告,稱中國正在研發一種空基核巡航飛彈,擴張其地區和遠程核力量;強調中美安全關係在2015年持續惡化,中國正謀求獲得限制美軍在西太平洋行動自由的能力。不僅如此,該網站後續的幾篇文章亦步亦趨,風格雷同,2015年11月9日關注「中國試射反衛星飛彈」,2015年12月10日、11日分別報道「五角大樓證實中國核飛彈潛艇開始巡邏」與「中國試射多彈頭飛彈」,2015年12月14日刊發「介入與反介入:中美反艦飛彈對抗態勢」和「對台軍售惹惱中國」,2015年12月15日稱「中國潛艇練習對『隆納·雷根』號航母發動飛彈攻擊」,2015年12月21日發布「中國通過鐵路平台試射新型洲際彈道飛彈」。
「華盛頓自由燈塔網」成立於2012年2月,其基本定位是「營利性的私營在線報紙」,號稱在公共政策、政府事務、國際安全和媒體動態領域做深入的調查性報道,致力於揭露裙帶關係,揭秘美國內政外交政策內幕,揭示危及美國安全與和平的威脅,通過提供其他新聞機構有所忽略或深度不足的新聞和消息,服務於公共利益。
「華盛頓自由燈塔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保守主義媒體,不僅其報道視角滿是保守主義味道,其管理與新聞團隊更是典型的保守主義者,總裁麥可·戈德法布被《紐約時報》稱為「一個全方位反自由派的煽動家」,在共和黨圈子中頗有影響,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時曾任麥凱恩的常務副新聞主任;主編馬修·康提內蒂,是新保守主義名刊《旗幟周刊》的特約編輯和重要寫手,康提內蒂作為80後「千禧一代」的新生代保守派,深得新保守主義者賞識,是著名的新保守主義旗手威廉·克里斯托的乘龍快婿。
然而,在新聞同行眼中,「華盛頓自由燈塔網」的新聞操守是值得懷疑的,有人責其「頹廢而無德」,有人擔心「倘若可靠的媒體認可『自由燈塔網』無節操做法的合理性,則整個新聞業必將墮落」。
靠渲染「中國威脅論」出名
在自由燈塔網,諸如報道「中國試射反衛星飛彈」等內容的記者實為同一個人——比爾·蓋茲。
蓋茲是自由燈塔網「妖魔化」中國軍事實力的主力隊員,畢業於喬治·華盛頓大學,新聞學科班出身,是自由燈塔網的資深編輯,時有驚人之作。他也是《華盛頓時報》的國家安全專欄寫手,1985年便為這份右翼報紙工作,已逾30年時間。
蓋茲與美國政府的安全部門關係密切,長期擔任位於維吉尼亞州的聯邦調查局學院、中情局維吉尼亞局、國防大學的客座教授;他與學界、智庫亦多有合作,是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客座教授,也長期參與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與雪城大學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的國家安全研究項目。
蓋茲長期關注中國和其他國際安全問題,早在1996年便在《紐約時報》發表報道,稱中國向巴基斯坦出售核技術;1997年,他報道稱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提供的情報顯示,俄羅斯向伊朗核武器研發項目提供幫助;1998年,他稱美國向中國出售飛彈技術;2004年,他稱敘利亞可能在俄羅斯軍隊的幫助下,將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轉運至敘軍火庫。這些報道中其實大都查無實據,但他卻揚名立萬,長了影響。
蓋茲算得上是個豐產的記者,已出版了6本書,其中4本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影響力不可小覷。在2000年出版的《中國威脅》一書中,蓋茲對中國軍事實力的看法和偏見便表達得淋漓盡致,其核心觀點是中國軍力比美國軍方和情報系統的評判要更現代化,更強大,美國政府低估了中國軍事實力,稱中美因為台灣問題而爆發核戰爭是「一種貨真價實的危險」。《旗幟周刊》發表的書評認為,「《中國威脅》一書釐清了中國軍事現代化與即將到來的因為台灣問題的美中對抗的真相」。然而,該書遭到了時任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孫玉璽的痛批,斥其為「蓄意捏造,別有用心」,譴責美國總是有那麼一批人固守冷戰思維,對中國抱有偏見和敵意,攻擊中國。這方面,蓋茲先生無疑是新聞界中的代表人物,號稱「世界頭號反華專家」。
在2015年10月以來的幾篇文章中,蓋茲截取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的年度報告和蘭德公司2015年9月發布的《中美軍事記分卡》報告中的部分內容,斷章取義,未注意到兩份報告對中美發展積極建設性關係的建言,得出的結論顯然是有失偏頗的。不僅如此,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蓋茲的分析充滿新聞從業者不應有的「豐富想像力」,導致其報道脫離事實。譬如,「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中國在核武器問題上的基本原則,從未動搖,五角大樓在2015年的《中國軍力報告》中予以充分肯定,美國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的報告用補充信息的方式稱,「儘管中國未明確在何種情況下會使用核武器,中國會考慮『首先使用』什麼武器,以及不首先使用的政策是否會被重新考慮,這些歷來是爭論的主題」。但蓋茲卻從這段文字中讀出「北京似乎在重新考慮這一原則,並打算採納美國及其他核大國採用的『預警發射』機制」,明擺著夾雜了大量「私貨」,難以服眾。
蓋茲不僅在中美關係層面上「妖魔化」中國軍事實力,誇大中國軍事技術發展,兜售「中國軍事威脅論」,他還在中日關係中以一種單邊主義的方式濃墨重彩地渲染中國對日本的威脅。2015年3月16日,蓋茲在自由燈塔網發表題為「日本崛起:東京建設軍力對抗中國」的文章,文中完全援引日本防務官員的言論,對中方的觀點未著一筆一墨,指責中國劃設東海航空識別區之後在釣魚島問題上奉行「戰爭邊緣政策」,對日開展「司法戰」、「心理戰」和「媒體戰」。
美誇大中國威脅的專家政客大有人在
蓋茲不遺餘力地誇大中國的軍事實力,與蓋茲持相似看法的美國學者、政客也大有人在。此事有何蹊蹺?探究起來,根源在於國際關係中對他國意圖的判斷存在客觀困難,因而思考國家安全事務的基本戰略邏輯便是通過分析對手軍事實力的方式來評估本國的安全風險,把對方設想得強一些,把風險估計得大一些,使己方的應對之策在危險發生時留有足夠餘地,從而形成「往最壞處設想」的安全決策和分析思維。
蓋茲曾在《中國威脅》一書中明確寫道,美軍「北美防空司令部」的指揮官們每時每刻都在「思考最不可思議之事」,每天24小時依靠衛星系統搜索全球各地的飛彈發射活動,對「可能」襲擊美國的飛彈提前預警。蓋茲長期浸潤於安全事務中,也因此形成了這種典型的「最壞打算思維」。
幾年前,就美國如何評估他國意圖這個問題,筆者曾向前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希爾先生當面請教,他的回答是,評估其實力。之所以評估實力更可取、更可行,國際關係名家米爾斯海默將其歸結為意圖的不確定性,即國家無法確信不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遭到他國的軍事攻擊,因為導致攻擊的原因很多,意圖也容易變動,今天的盟友,明日也可能反目成仇。譬如,作為盟國的美蘇在二戰期間聯合對抗法西斯,但二戰結束後不久美國又與德國聯合起來遏制蘇聯。
當然,即便蓋茲等人誇大中國軍事實力可以理解,但問題在於他們的觀點是失衡的,縱使《中國軍力報告》這樣的軍事「特供」產品,也力求平衡,不僅要談「未來20年」有關中國軍事技術發展、安全戰略與軍事戰略、軍事組織與行動理念的走向,也要談中美「在安全事務方面的接觸與合作」,其中就包括「美中兩軍關係以及美國未來進行此類接觸與合作的戰略」。
(2016-01-05 12:26:17)
【延伸閱讀】美媒稱亞洲各國爭相採購潛艇 應對中國軍力增長
參考消息網12月23日報道 外媒稱,今年早些時候,總部在倫敦的戰略防務情報(DSI)報告說,亞洲國防開支增長居全球之首,而在各國的武器採購清單中,潛艇高居榜首。
據美國之音電台網站12月22日報道報道,DSI分析人員說,亞洲的潛艇市場目前的價值只有70億美元出頭,不過到2025年將增加到110億美元。這意味著亞洲有可能超過歐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潛艇市場。
SDI分析師斯拉萬·庫馬爾·戈蘭塔拉(Sravan Kumar Gorantala)說,在各方對南海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威脅和衝突感到擔心之際,中國、印度、澳大利亞和韓國成為潛艇的重要買家。
戈蘭塔拉說,中國潛艇部隊的現代化發展,讓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和越南都提出了加強潛艇力量的要求。
報道稱,日本已著手爭取海外軍售訂單,主要推銷日本「蒼龍級」潛水艇。不少在東海和南海有主權糾紛的國家還在添置偵察機。
戈蘭塔拉在寫給美國之音的電郵評論中說,南海蘊藏著石油和天然氣等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越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之間的聲索權競爭刺激了軍備需求。
泰國正在洽談從中國購買三艘柴電潛艇,以趕上越南的海軍能力。2009年,越南引進了俄羅斯製造的三艘「基洛級」攻擊潛艇,還訂購了另外三艘,這是價值26億美元的交易的一部分。
報道稱,隨著中國越來越強勢,菲律賓和印尼也著手洽購俄羅斯製造的「基洛級」潛艇。
美國仍然是世界最大潛艇市場,今後十年內預計累計開支將達1020億美元。
弱者對付強者的武器
香港嶺南大學的政治科學教授張泊匯說,目前存在「地區潛艇競賽」,這標誌著對實力不平衡做出的一種有效的不對稱回應,讓越南和澳大利亞等較小的國家能夠不斷改進本國潛艇作戰能力。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防務分析專家卡爾·塞耶(Carl Thayer)說,越南應對潛在衝突的策略是「讓中國的打擊部隊儘可能地遠離越南海岸」。
塞耶說,越南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海空軍現代化」。
新加坡拉惹勒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許瑞麟(Collin Koh)說,增加潛艇戰力是「向弱者提供對付強者的武器」。
許瑞麟對美國之音說,潛艇「確實構成軍事能力建設的一大聚焦領域」,近期將要服役的潛艇比該地區過去使用的潛艇更大,「武器裝備當然也更好」。
不過,許瑞麟說,各國海軍還需要克服一些挑戰,包括與潛艇有關的資金、技術、後勤和人力問題。「那些購買潛艇的國家不一定全都掌握了水下作戰能力,」他說。
組建新聯盟
報道稱,越南買進三艘俄制「基洛級」攻擊潛艇後,請求印度在一處水下作戰高級培訓學校訓練500名越南潛艇兵。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塞耶說,越南的問題是缺乏作戰經驗,也缺乏有假想敵的有效訓練。
「現在越南至少有能力做一件事,那就是可以派『基洛』潛艇出海,自行尋獵,學習如何發現和定位潛艇。」他說。
不過,塞耶說,越南需要認同並展開有友好國家參與的項目,而河內到目前為止還不願意這樣做。
報道稱,他說,越南的戰略是加強自身能力,讓中國在採取那種威脅性的行動之前,好好掂量一番。
中國軍隊。(資料圖片)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