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對中國開戰:最先跑的竟就是這些人

國際頭條| 2016-02-26| 檢舉

一旦對中國開戰:最先跑的竟就是這些人

談談本人周圍幾個移民的事例:

實例一:一個朋友的妻子移民美國,並且帶上了兒子,因為兒子可以移到美國去讀書,他的妻子移民美國以後,也就協議離婚,嫁給一個美國人,也就可以長期居住在美國,這位朋友重新娶妻。這位朋友的父親是一個局級幹部,早已退休,所以,出國費用來源於家庭的資助。我想這樣的移民與愛國掛不上鉤,只是一種自私自利,談不上賣國,倒是可以說是賣身。

中國人喜歡移民的國家

實例二:有一個同學的爺爺是泰國的華僑,在泰國小有資產。他的父親是50年代回國,在一所大學裡面教授英語。改開以後,他曾隨其父親一起到泰國去,希望移民泰國,作為長子長孫,可以繼承一筆遺產,遺憾是遭到其泰國叔叔的冷眼。最後,其兄弟移民泰國,並且娶了泰國女孩為妻。由於在泰國的生存,比在國內的生存還要艱難,其父母的退休金全部貼補給其兄弟,一點儲蓄也貼補其兄弟。不放心其兄弟,還需要長期居住在泰國。只是俄而回到國內。

移民是很多有錢熱人的選擇

實例三:有位做了比較大的老闆,他的妻子和孩子早已移民加拿大了,其身價在國內有幾個億的資金運轉,並且再次找了情人共同做生意。生意涉及到房地產,藥業,還有一些其它的實體。前幾年涉及行賄,進了局子,這幾年應該放出來。

美國也有不少人去

實例四:有位涉及金融業,當中國的金融業蕭條的時候,這些涉及國際金融業照樣大發其財,早已移民美國,常來中國。在中國多處擁有別墅,在美國也有別墅。這些人從來不會投資中國的實業,只是從中國源源不斷的抽血。即使自己的子女都無需留在國內上學,而是,全職太太陪同到台灣去上學。

事實證明了一點,這些移民國外的,只是貪圖一己之利,毫無愛國之心。中國只是一個可以源源不斷輸血的渠道而已,大到上億的老闆,小到普通之家,俄而,談到如果中國與某國發生戰爭,他們最真實的話語,就是跑到國外相對中立的國家,不關心這些事情。

中國人和外國鄰居合影

移民是不是賣國,賣國是不是他們移民的本義,他們不愛國是非常明顯的,我對他們愛不愛國從來不苛求,但是,一旦戰爭臨近,這些人是不可靠的,這一點毫無疑義。現在他們是改開的受益者,只要唯利是圖是他們的本性,或多或少出賣國內企業的利益,才能獲得其希望獲得的財富。

中國移民初到美國的真實生活:竟如此悲慘

「初到異鄉為異客」多少人懷揣夢想來到美國,他們或許是國內的精英階層帶著豐厚的「盤纏」來到了世界之都;也許是變賣家產千里迢迢來到美國尋找「發家致富」之路。不管是衣著光鮮的「上層移民」,還事衣著襤褸的底層平民,在最初的那段時光里都有不為人知的心酸(故事)。

美國很多城市有唐人街,像紐約、洛杉磯、舊金山等,唐人街被稱為華人移民初到美國的落腳地和庇護所。那裡生活著太多有著相同初衷的華人移民,他們懷揣金錢和夢想,希望融入當地,但實際上中國移民的美國夢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在曼哈頓單人公寓房價超過2000美元/月的今天,唐人街的旅館卻還提供月租只要$100到$200的小房間。這些房間雖然條件不佳,但低廉的租金還是吸引了許多華人務工人員。他們剛到美國時就在此處落戶,有的一住就是十幾年。這些像蟻巢一樣的房間就是他們「美國夢」的起點。

在曼哈頓唐人街的寶維瑞81號64平方英尺(約6平米)的出租公寓里,在2013年3月忽然關閉前,一個月租金200美元,或者一晚9美元。

通常在每個小隔間裡會住一到兩個人,這樣算下來,每個人的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據了解,在這棟公寓里住的時間最長的是一位70多歲的老人,她在那裡蝸居了30多年。

一名叫陳秀康(音譯)的男子說,雖然在寶維瑞81號住得一般,但他對這麼便宜的租金比較滿意。他在一家中餐館當廚師,每個月掙的錢絕大部分攢起來寄回國了。

陳秀康說,「我廚藝好,平時跟其他人搭夥做飯,大家相處得跟家人一樣,很少紅臉。」

一名40多歲、姓楚(音譯)的男士說,他就是個農民工,做著沒有技術含量的苦力活,但是他對收入比較滿意,這些錢寄回家給妻子和孩子們花,還能有剩餘,妻子都存了起來。「等我再掙點就考慮回國。」他說。

一名叫陳銀正(音譯)的40多歲男子說,他對蝸居沒什麼可挑剔的,唯一一點讓他覺得不方便的是蝸居隔間沒有房頂,隔音不好。

2013年寶維瑞81號被關閉後,裡面的華人移民被迫搬了出去,到附近的老樓里繼續租便宜的房子住。原本在一塊住了好幾年的鄰居不得不分開,聯繫也少了,不過華人移民比較團結,遇到不錯的工作會互相告知。

近年來隨著留美的華人工收入水平越來越高,移民美國的中國富人也越來越多,許多人在選擇住房時都儘量搬離唐人街。但事實上,很大一部分在美華人仍然做著較低技術含量的工種。他們的生活起居以唐人街為中心,唐人街的日間百態就是他們生活的一個個縮影。

打餐館工是剛來美國的新移民的首選之路,美國的中餐館以自助餐為主流,每個自助餐館的菜類20-50個品種之多,也有上百種的,一般廚房裡就要10-20個廚房工左右。

網友A初到美國時人生地不熟,為了生計,他到一個叫「王記」的餐館做雜工。一周六天,一月800元。餐館打雜的任務是搬東西、搞廁所、擦玻璃、以及切菜、洗刷碗筷盆勺,肉片上漿等幫廚的活。餐館的工作時間是上午10點到晚上10點,實際上他要比別人還要早到一些。

那時還沒有錢買車,只能乘公交車。班次間隔很長,高峰時10分鐘一班,晚上10時以後半小時三刻鐘才來一班。有時候為了省錢,需要走大約一個多小時能到家。

在王記中餐館打工的時候,有朋友介紹說有個姓沈的上海青年新開了一家餐館需要幫忙,不過要會開車。那時網友A已經花了2000美元買了一輛舊車,考了駕照,於是便答應了。這個偏離市中心的小小餐館,全部工作人員只有老闆夫婦、招待小馬和他。除了打雜幫廚之外還須開車送外賣。

由於餐館中午堂吃的客人有限,外賣是重頭。外賣訂單大多來自市中心辦公大樓的白領,可送到那裡要跨越一條大江才能到市中心,江上有三座大橋,而且有三條高速公路和多條地方公路在這裡交匯。所以,每當出發之前需要依照客戶的次序選好路線。

此時開車的我神經十分緊張,反應要很快,稍有不慎就走錯了車道的出入口,延誤時間不說,飯菜都涼了,客人會不滿意。市中心多為單行道,且市區的停車又是個問題,中午根本沒有車位停,隨時都有被罰款的危險。

一天工作下來辛苦自不必多說,但計算著老闆給的底薪加上小費,這期盼後的滿足和興奮早已把疲勞給抵消了。他說:「儘管過得非常艱難,但自己卻是意外地樂在其中」。

那些初到美國的華人穿梭在大都市裡,從事很多美國人並不願從事的工作,他們幹著沒有保障的工作,領著低廉的工資,選擇任何省錢的地方居住。但我們要為他們這種敢於挑戰生活的勇氣喝彩,相信通過他們的不斷努力未來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近些年來,中國富豪們越來越熱衷於移民美國或去美國求學,他們在美國購豪宅豪車奢侈品,過著十分揮霍奢侈的生活。這其中就包括被稱為「富二代」的一群人,這些人的身家一般在千萬以上,在中國讀至高中,然後被父母送去美國留學,學成後再歸國。

不少新到美國的「富二代」學生將汽車作為必需品。美國《紀事衛報》報道稱,在俄勒岡大學可以看到在校園裡停放著許多豪車,有賓利、蘭博基尼、阿斯頓·馬丁,還有眾多的寶馬和奔馳。

除了豪車,他們購買的豪宅大都價值上百萬美元。來自河南的李崢(化名)出身典型「官商結合」家庭,父親是政府高官,母親是企業老總,身價十數億人民幣,中學時代就花著每年三、四萬美元的學費入讀南加私立高中,來到美國後,父母又斥資百餘萬,在學校附近選購了一所豪宅。

除此之外,這些富二代熱衷於參加秘密私人派對,結交網上志趣相投的男性朋友,一起炫耀豪車,一起搭訕美女。

中國「富二代」在美國的生活也非常奢侈,數據顯示,全美19.5萬中國留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花銷達到220億美元。美國《僑報》稱,如此大規模的消費不僅帶動了美國經濟,還給當地奢侈品牌帶來了福音。

在美國紐約大學留學的中國留學生Michelle為了能在第一時間買下Cartier、Gucci和Prada等品牌的最新單品,把信用卡「交給」紐約奢侈品店的售貨員。只要新品到店,銷售員便會給她拍照,她一點頭,銷售員就可以替她刷信用卡。

據Michelle估算,自己在美國留學一年的花銷在10萬美元左右,不過她稱自己不是「富二代」,只是「中產家庭」孩子。「跟真正的富二代比起來,我還差得遠呢。」Michelle稱,她有一個朋友曾經一次性買下香奈兒的整季新品,還有人在紐約泡夜店一晚上花費6000美元。

由於家庭的原因,他們初到美國便過著「土豪」般奢華的生活,但他們卻失去了努力工作帶來的快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92135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