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擔心的終於來了:中國總理親口說出這句話

國際頭條| 2016-02-24| 檢舉

美國最擔心的終於來了:中國總理親口說出這句話

國務院常務會議2月17日確定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政策措施,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會議認為,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通道,儘快形成新的生產力,對於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經濟實力最終靠科技展示「肌肉」。在我國人口紅利釋放殆盡、經濟增長日趨放緩的當下,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讓科技這個最活躍的生產力走向經濟主戰場施展拳腳功夫,既是應時之舉,又是長遠抉擇。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雖說我國科技成果豐碩,2014年國際科技論文數量穩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數從世界第八位上升至第四位,發明專利申請量為92.8萬件,連續4年位居世界首位,相當於美國的1.5倍,當年我國專利擁有量67.02萬件。但是,一些科技成果長期「藏在深閨人未識」,轉移轉化動力不足,效率不高,科技成果的商業化地位不高,獎勵不到位,科研人員「獲得感」不強,導致科研部門仍在吃大鍋飯,科研人員上班干私活,科技成果「私奔」現象嚴重。而問題的核心是利益分配,科研人員的主體利益得不到尊重。

李克強總理2015年7月27日在國家科技戰略座談會上曾指出,科技創新成敗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國發展戰略成敗。歷史上我們曾幾次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現在必須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塑我國發展競爭新優勢。 雖說我國科技成果豐碩,2014年國際科技論文數量穩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數從世界第八位上升至第四位,發明專利申請量為92.8萬件,連續4年位居世界首位,相當於美國的1.5倍,當年我國專利擁有量67.02萬件。但是,一些科技成果長期「藏在深閨人未識」,轉移轉化動力不足,效率不高,科技成果的商業化地位不高,獎勵不到位,科研人員「獲得感」不強,導致科研部門仍在吃大鍋飯,科研人員上班干私活,科技成果「私奔」現象嚴重。而問題的核心是利益分配,科研人員的主體利益得不到尊重。

美國總統歐巴馬

李克強表示,科技人員是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是創造社會財富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應當是社會的中高收入群體。在基礎研究收入保障機制外,還要創新收益分配機制,讓科技人員以自己的發明創造合理合法富起來,激發他們持久的創新動力。

要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後一公里」的障礙,必須以利益分配為導向,充分調動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讓創新主體自主轉讓科技成果,讓科技成果堂堂正正地走出「深閨」,與經濟對接,與市場共舞,發揮其創造驅動作用,以勃發的生機促進經濟增長。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國家應有政策支持。1980年,美國通過了《拜杜法案》,短期內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了10倍。這項法案的主要內容是允許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以及聯邦政府合同下的科研項目所產生的智慧財產權歸大學、非營利組織、小企業所有,政府只保留一種介入權,大學、非營利組織、小企業承擔確保這些科技成果商業化的義務。

有鑒於此,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出台了五項政策,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鬆綁」。會議確定,鼓勵國家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通過轉讓、許可或作價投資等方式,向企業或其他組織轉移科技成果,並享受新的政策,以調動創新主體積極性。

一是自主決定轉移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原則上不需審批或備案。鼓勵優先向中小微企業轉移成果。支持設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這是充分尊重科研單位的主體地位,尊重科研創新的自主權。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二是成果轉移收入全部留歸單位,主要用於獎勵科技人員和開展科研、成果轉化等工作。科技成果轉移和交易價格要按程序公示。這是明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利益歸宿,國家不再「雁過拔毛」,不再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上「揩油」。

三是通過轉讓或許可取得的凈收入及作價投資獲得的股份或出資比例,應提取不低於50%用於獎勵,對研發和成果轉化作出主要貢獻人員的獎勵份額不低於獎勵總額的50%。這兩個50%主要是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使其充分享受發明專利的「獲得感」。

四是科技人員可以按照規定在完成本職工作的情況下到企業兼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或在3年內保留人事關係離崗創業,開展成果轉化。這是給科技人員吃定心丸,解除其心頭之患。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五是將科技成果轉化情況納入研發機構和高校績效考評,加快向全國推廣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試點稅收優惠政策,探索完善支持單位和個人科技成果轉化的財稅措施。這是從考評機制上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同時給予財稅支持。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出台的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要想落地,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特別是要打通法律通道,讓科研人員「陽光燦爛」去拿這些獎勵而沒有後顧之憂。目前科技成果入股在落實中還存在著一定的法律障礙,現行的商事登記制度對獎勵股份的登記是不接受的,很多地方工商部門並不認可非現金註冊,無形資產入股也涉及到稅收問題,若涉及國有資產管理則可能關係到資產流失問題,還有「在履行盡職義務前提下,免除事業單位領導在科技成果定價中因成果轉化後續價值變化產生的決策責任」,這些都需要修改現行的一些法律法規來落實,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但不管怎麼說,喚醒沉睡的科技成果已是大勢所趨,封閉的大門已經敞開了,科技成果可以堂堂正正地走出「深閨」,去與「意中人」相會。

李克強總理罕見動怒:一秘密震撼中央

大約20天前,李克強總理在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座談會,他透露了一個「秘密」 :「去年,我們在鋼鐵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我們還不具備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原子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這都需要調整結構。」

如果不是李克強總理說出來,估計好多人真不知道。可是中國作為一個「制筆大國」,為什麼一個「小小」的原子筆筆頭「球珠」卻需要進口呢?

新華社昨天(1月23日)的一篇報道解開了這個秘密。原來,筆頭和墨水是原子筆的關鍵,其中筆頭分為筆尖上的球珠和球座體。目前,碳化鎢球珠在國內外應用最為廣泛,我國已經具有很好的基礎,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生產需要,還大量供出口。但球座體的生產,無論是設備還是原材料,長期以來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國家手中。

李克強總理

生產一個小小的原子筆頭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傳統工藝需要分開進行處理加工。為了滿足出口的需求,國內製筆企業開始大量採用瑞士米克朗公司的一體化生產設備,以提高質量和生產效率。

國外生產設備對原材料的要求相對更高,國產不鏽鋼線材無法適用,必須依靠日本進口易切削不鏽鋼線材。同時,與之相匹配的墨水也要從德國、日本等國家進口。從而形成了我國當前原子筆產量第一,但核心材料和設備卻大量依靠進口的「尷尬」局面。

李克強總理

而且,相對於鋼鐵產業,制筆是個體量很小的行業。一家鋼鐵廠一天的產量,可能就夠制筆行業消化一年。對鋼廠而言,這點利潤微不足道的,它沒有動力去搞研發生產,制筆企業也沒有足夠力量,因而依賴進口。

然而這樣的問題,不僅僅在原子筆產業上,也是我國製造業很多領域都面臨的問題。

原子筆之問:小小「球珠」拷問中國製造

新華網1月23日電 三千多家制筆企業、二十餘萬從業人口、年產原子筆四百多億支……中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制筆大國,但一連串值得驕傲的數字背後,卻是核心技術和材料高度依賴進口、劣質假冒產品泛濫的尷尬局面,大量的原子筆筆頭的「球珠」卻需要進口。

作為世界製造業大國,為何我們卻無法實現一個小小零件的完全自主研發和生產?「原子筆之問」更是「中國製造業之問」。近日,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有關行業和專家。

一個小小「球珠」的「尷尬」

原子筆由於易於攜帶、方便耐用,被廣泛的應用到生產、生活中。據中國制筆協會介紹,包括筆芯在內,中國原子筆產量已達到400多億支。

「從數量上來看,我們是當之無愧的制筆大國,但還不是制筆強國。」中國制筆協會名譽副理事長陳三元說,雖然我國制筆產業很早就形成了,但在2011年我國啟動核心材料和設備自主研發項目以前,從易切削鋼線材、墨水到加工設備都只能依靠進口。

原子筆鋼珠

據介紹,筆頭和墨水是原子筆的關鍵,其中筆頭分為筆尖上的球珠和球座體。目前,碳化鎢球珠在國內外應用最為廣泛,我國已經具有很好的基礎,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生產需要,還大量供出口。但球座體的生產,無論是設備還是原材料,長期以來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國家手中。

「生產一個小小的原子筆頭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傳統工藝需要分開進行處理加工。」陳三元說,為了滿足出口的需求,國內製筆企業開始大量採用瑞士米克朗公司的一體化生產設備,以提高質量和生產效率。

據介紹,國外生產設備對原材料的要求相對更高,國產不鏽鋼線材無法適用,必須依靠日本進口易切削不鏽鋼線材。同時,與之相匹配的墨水也要從德國、日本等國家進口。從而形成了我國當前原子筆產量第一,但核心材料和設備卻大量依靠進口的「尷尬」局面。

原子筆鋼珠

浙江文鈺制筆廠負責人汪洪富說,用國外的設備和材料生產不鏽鋼筆頭,企業成本更高,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進口一台設備就要400多萬人民幣。這些年制筆行業中,產業鏈低端的利潤空間在不斷降低,壓力也越來越大。

「內力」不足終致「制筆困局」

據介紹,原子筆頭的生產對加工的精度、材料的選擇上都有很高的要求。筆頭上不僅有小「球珠」,裡面還有五條引導墨水的溝槽,加工精度都要達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數量級。

有關專家表示,每一個小小的偏差都會影響筆頭書寫的流暢度和使用壽命,筆尖的開口厚度不到0.1毫米,還要考慮到書寫角度和壓力,球珠與筆頭、墨水溝槽位必須搭配得「天衣無縫」,加工誤差不能超過0.003毫米。

據介紹,1948年,中國第一支國產原子筆在上海豐華原子筆廠誕生。改革開放以後,在巨大的出口需求帶動下,制筆廠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但企業散弱小、缺乏科研平台、智慧財產權保護不足等原因,導致行業成長「內力」不足,一直制約著制筆產業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步伐。

浙江光華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丁樟榮表示,公司曾經研發出一款新筆,「當時剛出來的時候凈利潤6毛8分一支,非常受市場歡迎。但一夜之間,40多家企業都開始生產一模一樣的筆,利潤一下子降到了每支4毛,這款新筆不久就被跟死了」。

據統計,目前全國3000餘家制筆企業中,規模較大的企業僅有250餘家。制筆行業專家和企業負責人普遍認為,我們國家能自己造出宇宙飛船、原子彈,為什麼生產一個小小的原子筆頭的「球珠」,鋼材卻要長期依賴進口?不是因為這個技術有多難,而是沒有足夠的動力去研究。

陳三元表示,原子筆看似簡單,其實涉及到一個國家制工業的方方面面,墨水研製需要化工業支持,生產設備涉及機械設計製造能力,特殊鋼材則取決於國家鋼鐵產業的科技水平。

「相對於鋼鐵產業,制筆是個體量很小的行業。比如,一家鋼鐵廠一天的產量,可能就夠制筆行業消化一年。」陳三元說,對鋼廠而言,這點利潤微不足道的,它沒有動力去搞研發生產,制筆企業也沒有足夠力量,因而依賴進口。

科技創新打破「進口依賴」困局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鋼鐵大國

據中國制筆協會介紹,2010年底國家有關部門專門組織了調研,並於2011年啟動了「制筆行業關鍵材料及製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國家撥款近6000萬元支持相關科研機構、企業針對中心墨水製造、筆頭不鏽鋼線材、加工設備等開展科技攻關。

經過不懈努力,項目於2015年通過「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驗收,實現了一系列技術突破。長期以來,困擾中國制筆行業的「進口依賴」困局,開始被逐漸扭轉。

陳三元說,我們研製成功易切削不鏽鋼線材以後,日本的鋼材供應商立刻將價格從每噸12.5萬元下調到9萬元左右。同時,我們還研製成功了兩台國產筆頭製造設備,建成了多條墨水、新型結構筆頭的示範生產線。進口墨水的價格和數量也都在下降。

鋼鐵減產

有關專家表示,實際上,萬寶龍、派克等國際知名制筆企業在中國都有代工廠,這證明就工藝水平來說,目前國內一些知名企業的產品不比國外的差。但由於核心技術缺失,我們從生產加工到國際標準制定都缺乏主動權。

在「中國制筆之鄉」浙江省桐廬縣分水鎮,雖然已經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全鎮共有制筆及配套企業739家,原子筆年產能已達180多億支,但大部分企業仍然從事產業鏈最低端的加工組裝。

有關專家表示,一個小小原子筆的問題,也是我國製造業很多領域都面臨的問題。科技創新的步伐不能停頓,應加大投入完善產學研平台,我們的制筆技術在提升,國外也在不停進行技術更新,要堅持不懈的追趕超越。

陳三元說,現在雖然已經在易切削鋼線材、墨水等技術實現了突破,但企業接納新技術和設備還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正在努力加大新技術的推廣。但擁有了先進技術和設備,要真正製造出國際一流的產品,還需要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都是中國從一個制筆大國走向制筆強國不可缺少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91631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