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是伊斯蘭大國,曾經親美反華,現在卻是中國最好的兄弟
中巴關係堪稱中外關係的典範。政治上,巴基斯坦在國際舞台中一向無條件支持中國;面對印度的挑釁,中巴更是同心進退。而「巴鐵」這一特別稱謂,更是將中國人民對巴基斯坦的好感表露無遺。
可如果我們翻開歷史,會發現,中巴友誼並不是自古形成的。農耕時代,兩國因為地*緣距離十分遙遠,彼此幾乎沒有聯繫;而新中國成立之初,巴基斯坦甚至還與中國一度敵對,直到20世紀6、70年代,兩國才逐漸冰釋前嫌,關係迅速親密起來。
中巴為何會有這種變化?雲石君從地緣政治角度做個簡單解讀。
巴國地處南亞次大陸西北;幅員88萬平方千米;人口大約2億;地緣結構上,法院於喀喇崑崙山脈的印度河由北至南,是巴基斯坦的「母親河」。印度河的存在,為流域的工農業開發提供提供了基本的淡水資源,也正是基於這一優勢,印度河流域成為是巴國的本部核心區;在巴基斯坦東北,喀喇崑崙山脈阻斷了印度河流域與東亞的陸上交流;俾路支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則成為巴基斯坦與伊朗、阿富汗這兩個穆斯林兄弟鄰邦的天然地緣分割線;至於巴國東部,塔爾沙漠阻斷了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這兩大南亞核心地緣板塊的有效交流,是印巴兩國之間的天然地緣屏障。至於南面,則是一望無際的印度洋。
整體來說,巴基斯坦這個國家的地緣結構還是比較完整的。但從整體地緣格局而言,巴國卻有一個天然的不足:它所在的印度河板塊,在地緣上被恆河流域為核心的印度壓制。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在《地緣政治14:印度為什麼對中國如此畏懼》一節中,雲石君曾就南亞次大陸的地緣結構展開過分析:
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是南亞次大陸的二元核心板塊,但這二元體系中,恆河流域與印度河流域相比,又有兩大優勢:
第一,是自身地緣實力更加強大。雖然印度河流域跟恆河流域的體量大致相當;但兩河所處地區的氣候條件卻有很大差異:印度河流域全境乾旱少雨;而恆河中下游卻降水量非常豐富,這使得恆河流域的工農業開發,有充足的淡水資源保障。
其次,地緣區位有差別,印度河流域地處南亞次大陸的西北端;而恆河卻位於中央。這種地*緣區位的差別,意味著恆河平原能更方便將自身的地緣影響力,輻射到南亞次大陸的各個板塊進而將他們整合到以自己為首的文明體系當中——而地處西北邊緣的印度河流域則很難做到這一點。
也正因為如此,雖然印度河流域才是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但印度文明擴散後,它的本部核心區,卻逐漸轉移到了恆河平原。而印度教的聖河也是恆河,而不是作為發源地的印度河。
不過,雖然南亞存在二元核心,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一定會在文明層面發生分裂——比如華夏文明,它在古代也是長江——黃河二元核心架構,而且最核心的區域也發生過遷移(從黃河到長江),不過最後,這二元核心都留在了華夏文明體統之內。
但南亞次大陸卻截然不同。印度河流域跟恆河流域的板塊地緣博弈 ,發展到後面,竟演變為兩大地緣板塊在政治乃至文明體系的徹底決裂——不僅政治上分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甚至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屬性被顛覆。這個印度文明的淵藪之地,竟慢慢被伊斯蘭文明同化。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是因為,印度河流域受到了中亞地緣勢力的強勢衝擊。
作為南亞與中亞的地*緣屏障,興都庫什山脈和俾路支高原的地勢相對平緩。尤其是興都庫什山脈西半部分的低矮山地,是中亞跟南亞陸上聯繫的天然通道。
中世紀後期,伊斯蘭文明誕生,並在內亞地區強勢擴張。在覆蓋中亞和伊朗後,它們又跟隨著業已皈依伊斯蘭的中亞遊牧勢力,翻越興都庫什山脈,來到了南亞。並對這裡的土著——印度文明形成威脅。
當時伊斯蘭文明正處鼎盛,無論是規模、成色,還是武裝力量的實力,都遠超南亞的印度文明;在意伊斯蘭的持續進逼下,印度文明勢力範圍不斷縮小。
只不過,伊斯蘭核心區遠在中東,影響力傳到南亞,已是強弩之末,而且印度文明本身也底蘊深厚,規模巨大,所以伊斯蘭雖然整體上實力占優,但也無力在南亞次大陸將印度文明徹底替換。不過,憑著政治助力,伊斯蘭文明仍舊在部分地區獲得了主導權——毗鄰中亞的印度河流域,以及利於海上貿易的孟加拉,這兩個除恆河外,印度最富庶板塊的居民,便在安拉的感召下,皈依了伊斯蘭。
近代以後,伊斯蘭文明日趨沒落,印度被英國殖民。不過英式殖民是一種典型的資本主義統治,著眼點在於利益而非土地占有,所以英國並不想花力氣同化次大陸。相反,為了利於自身統治,英國還拉攏伊斯蘭教、錫克教等少數派,以夷制夷,壓制印度教族群的抗爭——而這也使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加劇。
二戰後,英國國力大傷,退出印度。在英國的操縱下,印度河流域與孟加拉聯合組成新的巴基斯坦國。
作為南亞主體板塊擁有者,印度自然而然的要謀求對次大陸的主導。而歷史恩怨、領土爭端,文明對抗以及恆河、印度河兩大板塊的結構性地緣矛盾各種因素導致,印巴矛盾迅速激化。
這對巴基斯坦當然是不利的,畢竟印度的地緣實力遠超巴基斯坦。就憑印度河流域一隅,甭管巴基斯坦怎麼拼,也不可能是據有次大陸主體部分的印度的對手。巴基斯坦要抗衡印度,引入外援就成為必須的選擇。
一開始,巴基斯坦的對象是美國。
這是很自然而然的選擇。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同時還是印度洋秩序的主導者。最關鍵的是,美國對印度洋的主導和控制,跟印度獨霸印度洋的構畫天然衝突。
而對美國而言,以巴制印,不僅可以牽制印度,還能夠在整體上打擊蘇聯陣營(因為印度在印度洋跟西藏兩大板塊上分別與美、中存在利益衝突,故印蘇兩國自然而然的會走到一起),在冷戰格局下,這與美國利益十分契合。也正是基於這種共同利益,美巴同盟水到渠成。
可是,雖然投靠了美國,巴基斯坦卻並未獲得安全。在跟印度的博弈中,美國並沒有對巴基斯坦提供太大支持。
這是怎麼回事?
第一,美蘇地處北半球,這一地緣區位,導致兩國博弈的主戰場主要是在歐洲和東亞;海上博弈也大多局限於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乃至北冰洋。南亞對美蘇而言,都屬於邊緣地區,不值得在此花費太多精力。
第二,全球四大洋中,美國跟印度洋板塊的地緣關係最為疏離,在這一板塊的力量也相對有限。而就是這有限的力量,還需重點作用於中東。要是在巴基斯坦花費太過,不僅力有不逮,還會激化印度與自己的矛盾,進而對自己在印度洋和中東的存在構成威脅。為避免把印度徹底逼到蘇聯陣營,美國不便對巴基斯坦太過支持。
美國不頂用,巴基斯坦僅剩的選擇,就只剩下中國。
在《地緣政治14:印度為何對中國充滿畏懼》中,雲石君曾分析過:西藏高原這個世界屋脊,天然對恆河平原形成地緣壓制,所以印度一直冀望策劃西藏獨立,這種結構性地緣矛盾,決定了中印之間的衝突不可能消除。而從未來發展著眼,中國必須增強對印度洋板塊的影響,而這也與印度獨霸印度洋的構想形成衝突。基於這種邏輯,中國也願意跟巴基斯坦合作,以制衡印度。
而且,作為印度洋區域國家,來自巴基斯坦的支持,本身就對中國拓展印度洋影響力大有好處。
出於自身利益的權衡,美國不會太幫巴基斯坦,而中國卻有動力力頂巴基斯坦。即便整體實力和影響力上頭,美國強過中國。可地緣關係以及戰略價值的不同,決定了巴基斯跟中國合作,反而會獲得更大的支持。所以,只要印巴的地緣政治衝突不消除,只要印度洋對中國的戰略意義沒有改變,中巴的友誼自然就牢不可。
接下來,雲石君將把目光進一步下探到巴基斯坦國內,重點剖析巴基斯坦政壇動盪的根本緣由。
註: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第17章。喜歡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的朋友,可訂閱雲石微信公 眾 號: yunshi911 (長按可複製),閱讀全部雲石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91457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