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空軍在近距空中支援方面起步比較遲,發展也非常遲緩,50年代初,我軍師從蘇聯,進行現代化、正規化的建設,初步形成空地支援作戰能力。
並在解放一江 山島的作戰中首次進行了三軍諸兵種聯合作戰,在這次作戰中我軍將對空引導組下派到營、連一級,指揮空中打擊火力,雖然當時空中火力支援仍舊只停留在火力准 備,而不是直接支援,但也代表我軍空地聯合作戰能力邁出了第一步。
非常遺憾的是後來我軍空地聯合作戰能力發展長期停滯不前,甚至倒退,不論指揮訓練還是武器裝備等方面難以適應現代空地聯合作戰的需要,比如長期作為我國對地支援主力的強-5飛機缺乏精確的導航系統,該機以傳統的羅盤和時鐘為領航設備。
根據地面天氣預報台提供的風向和風力來計算航賂,加上低空飛行飛行員難以目視確定地位參考物,所以空中飛行航向誤差大,同時強 -5也沒有遠距離目標搜索、識別系統,僅憑飛行員目視搜索、識別目標特別是小型、活動目標非常困難,所以強-5在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時要依靠較為完善的 地面指揮引導體系來為飛行員提供準確、詳細的目標信息。
但是近距空中支援的需求是陸軍基層部隊發出,經過聯合指揮部由空軍基本作戰單位實施,可以說是最能生衡量一支軍隊聯合作戰能力的作戰行動,但我軍在一個時期內訓練演習處於停滯狀態,別說軍兵種之間的聯合作戰演習,就是各軍兵中自己的訓練演習都難以為 繼。這也是中國為什麼沒有在中越10年邊境戰爭出動戰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種局面直到80年代才得到改觀,我軍建立了諸兵種合成的集團軍,逐步開展各軍兵種聯合作戰演習,但從總體上來說我軍聯合作戰能力仍然偏低,在訓練、 演習中強擊機仍然只是做為「遠程火炮」來使用,對其淺縱深重要目標進行打擊。
而不是直接對地面部隊進行火力支援,進入90年代隨著我軍質量建設步伐的加 快,部隊合成化向縱深發展,諸軍兵種聯合作戰能力被放到突出位置進行重點建設。
同時指揮自動化系統、通信系統等系統的發展也為我軍進一步提高空地聯合作戰 能力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91381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