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絞盡腦汁圍堵俄羅斯,為何普京大帝反而更加受歡迎?
導讀:以克里米亞「脫烏入俄」為轉折點,烏克蘭危機的主線由內部的「東向」和「西向」之爭轉變為俄羅斯與歐美之間的地緣政治爭奪。隨著烏克蘭危機日益加劇,歐巴馬主導的西方集團對俄羅斯接連實施制裁。油價暴跌、西方制裁的雙重打壓,使本來就有結構缺陷的俄羅斯經濟雪上加霜。在此情況下,美國輿論傾向於認為,制裁和經濟狀況的惡化會使民眾將不滿轉嫁到普京身上,甚至有媒體作出了:普京將下台的預測。
歐巴馬也曾對普金如下評價:普京正在一步步將自己變為一個民族主義者,讓俄羅斯的政策開倒車,這種做法嚇壞了俄羅斯的鄰國,也在嚴重損害俄羅斯經濟。歐巴馬說,普京的這種做法雖然在俄羅斯國內能對其在政治上起到加分作用,但卻會讓俄羅斯在國際上完全陷入孤立境地。,一定程度上正因為如此,西方需要繼續保持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壓力。
但是並沒想歐巴馬所設想的,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各種民調顯示,普京的支持率不降反升,整個社會也並沒有因為盧布貶值和經濟狀況惡化而出現恐慌局面,2018年總統選舉之前,俄羅斯公民對普京的支持率將保持在高水平,普京支持率為啥依舊那麼高?理智理解不了俄羅斯,一般的標準也衡量不了俄羅斯,因此有必要從俄羅斯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當中去探究原因。
第一:一個國家一旦輝煌過,就不再甘於寂寞。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輝煌會鑄就一個民族永久的心理優越感,並成為其穩定的心理結構。俄羅斯歷史上伊凡雷帝開疆拓土的蓋世之功、彼得大帝東征西討的赫赫戰果、史達林挫敗德國法西斯的豐功偉績,都讓俄羅斯盡享了大國的榮耀和自豪。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大國地位雖然衰落了,但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大國心態從未減弱。這種強烈的大國意識使俄羅斯人在思考國際問題時往往不僅僅基於現實主義的角度,有時情緒性的因素甚至會占到相當大的比例。特別是在敏感時期和緊急關頭,他們會把捍衛大國地位和大國尊嚴看得高於一切,為此犧牲自己的部分利益也在所不惜。
第二:這種以「國」為本高於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使俄羅斯人最痛恨外國勢力迫使他們屈服,外部壓力越大,反彈力度越大。西方從外部的打壓只會讓俄羅斯民族主義情緒水漲船高,並動員其與政府「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更何況,收復克里米亞,恢復曾經有過的東西,本身就是維護大國尊嚴的重要象徵,普京也因此成了「萬眾景仰的民族英雄」。
俄主流媒體稱:「我們收穫了國家征服和政治勝利的果實,也明白俄羅斯經濟和俄羅斯民眾必須和總統一起承擔代價」,這可以看作俄羅斯大部分民眾心聲的表露。這種民族主義情緒決定了俄羅斯民眾在面對西方打壓下不會妥協甚至不會尋求變通,其領導人必須能夠讓民眾感到自己的國家有能力抗擊外部的打壓,大國地位必須得到尊重。
普京不畏強權、敢於抗硬的鐵漢形象則充分滿足了俄羅斯民族的這一心理需求,支持普京就是不向西方屈服,就是維護俄羅斯根本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講,俄羅斯民眾力挺的不僅僅是普京本身,更是一個大國尊嚴的化身。
第三,俄羅斯民族文化中具有悠久濃厚的權力崇拜傳統,權威主義始終是貫穿俄羅斯政治的一條主線。在俄羅斯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政治上的集權制度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態、民族心理,經過千百年的強力維護和灌輸,使俄羅斯民眾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對領袖的服膺和對權力的依賴心理。
俄羅斯民眾渴望權威,希望「鐵腕人物」出現。對於有志於「重振大國雄風」的普京來說,這種民族文化就成了取之不竭的發展動力和獲取合法執政基礎的源泉,也是對內凝聚人心戰勝艱難困苦、對外應對各種壓力與挑戰的重要軟實力。
加之普京的治國理念和一系列戰略舉措十分契合俄羅斯的民族心理,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對「普京就是俄羅斯,俄羅斯就是普京」表示認同。正因如此,筆者認為西方國家不要幻想推翻現任總統普京,俄羅斯寧可吃得少些,用電省些,也決不會屈服於外部的壓力,放棄自己的的領袖,決不!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