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華人首富葉煥榮的傳奇故事:當年赴英倫求生路時身上僅有10英鎊,頭腦靈巧的客家小子赤手空拳打拚出億萬企業江山!
英國華人首富葉煥榮:做生意不可投機,但必須取巧多變。企業要永續經營的訣竅就是《變》!
葉煥榮是英國王室的座上賓,也和布萊爾、卡梅倫是老熟人。從懷揣10英鎊踏上英國土地到英國華人首富,直至成為唯一登上英國富豪榜的華人,他的事跡精神,鼓勵了很多人的奮進。
被一個故事改變的人生軌跡
葉煥榮是客家人。他在東莞度過童年,後因家財散盡,舉家遷移香港。1959年,完成基礎學業後,他身揣10英鎊,從香港到了倫敦。
雖然有過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做洗碗工的艱苦打拚經歷,也贊同勤奮是獲得成功的必須,但葉煥榮更強調運營智慧而不是體力對獲得更大成就的重要性。
無論做什麼行業,都不應該只是埋頭做事,而要多觀察,多學習,多思考,從方方面面尋找機會和靈感來提升自己,是葉煥榮最重視的成功法則。
「幾千年以來,中國文化都讓人勤勞,不要投機取巧。我說不是。很多事情,策略方法不同效果就不同,而且有規律可循,有巧可取,我們要多思考。」他說。
葉煥榮能進入今天的行業並取得卓越成就,就是他善於思考的結果。30來歲時的一天,已擁有不錯事業並且成立家庭的他,看到一個故事,繼而改變人生軌跡。
一戰後,希爾頓想買下一家銀行,但以失敗告終。沮喪的他到一家酒店落腳,發現這裡生意爆好,於是靈光一閃,轉換思路,買下這家酒店,之後做成酒店大王。
當時,葉煥榮已擁有幾家中餐館。他努力地想擴大生意,但面臨很多瓶頸。這個故事啟發他學習希爾頓來了個大轉型,不再經營餐館,而為所有中餐館供貨。
葉煥榮想到就做到。1969年,與弟弟葉吉榮聯手,在伯明罕開了首家主攻中餐館配貨的雜貨店。把店開在伯明罕而不是倫敦,也是他用心思考後的明智選擇。
「如果開在倫敦,你只是大池裡的小魚。那裡太大了,你開一家店,隔幾條街的都不會知道它的存在;如果在伯明罕,開店3個月所有人都知道了。」他說。
同時,他還看上了伯明罕發達的高速公路網絡。只需兩個半或三個小時,一部的貨車就能將貨物送到英國四分之三的用戶手中。
在之後的發展中,他還有很多類似的守正出奇,讓自己的生意一步步超常發展,直到成為英國唯一打入本國富豪榜的華人。而其中最大的出奇和超越,就是把雜貨店開成商業中心,也就是中國的商業綜合體。
葉煥榮三兄弟
從超市到商業綜合體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2012年12月發布的數據,英國華人的總人口在41萬到43萬之間。但英國華文媒體認為,目前英國華人總數已達到了60萬。
進入新行業後,葉煥榮首先將對餐館的供貨範圍不斷擴大,以中餐為主的全球特產和食材陸續進到他的經營範圍,榮業行也逐漸成為英國最大的東方商品供應商。
拿下華人市場後,他又把生意推向整個英國社會。當榮業行決定到倫敦開設分行時,葉煥榮把店開在了北倫敦,而不是中國城。其目的,就是為了服務英國人。
後來的發展證明他這一判斷是正確的,「北倫敦四通八達,不論從周邊城市還是從倫敦市中心都很容易開車到達,連牛津的人也來光顧,而且很多都是英國人。」
到20世紀80年代末,榮業行已發展成英國最大的華人企業,也是歐洲遠東及亞洲食品進出口代理商的領導者和歐洲華人超市中絕對的大哥大。
超市大獲成功後,葉煥榮繼續轉型升級,順勢進入到商業地產開發與運營,將榮業行升級為華人商業中心,引入銀行、餐館、旅遊、法律、會計、美容、文化用品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項產品服務,讓一個榮業行就是一個唐人街的升級版。
榮業行中心
目前,榮業行在華人居住最集中的倫敦南北地區各開設有兩家商業中心,在伯明罕和曼徹斯特各有一家商業中心,而且每個中心都是當地商業興旺的地標。
雖然不斷在轉型升級,擴張發展自己的生意,但有兩個原則,葉煥榮卻始終堅持,不曾改變:第一,不熟悉生意的不做;第二,自己控制不了的生意不做。
他還把榮業行始終定位在服務中層市場,他說,整個商業社會好比一個洋蔥,你要知道自己想成為哪一層。我們榮業行不賣最好,也不賣最差,我們賣中間的。
企業家精神不是可以教出來的
通常,人們會把家族企業與現代管理對立,葉煥榮堅決不同意。他認為,真正關鍵的,是管理者是否以企業利益為核心並能勝任工作,而不是管理者的身份。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即使不是家族關係,也會失敗。相反,加上家族的背景,會做得更好。優秀的人不是家族的人,要用;是家族的人,更要用。」他說。
如今,榮業行已基本交給第二代經營,他們個個都是專業人士,擔任管理職務之前,已在家族企業有紮實的歷練,讀書時期就已從企業低層做起,放到街頭實習。
榮葉行中心
葉煥榮認為,老闆做好管理,最重要的是和員工同甘共苦,關心企業的點滴。只要在家,他每天都要到榮業行看一眼才回家睡覺,無論多晚。
他說,這就像是一個父親每天晚上和他寶寶親吻道晚安一樣。如果你對生意的關心到這個程度,你對生意的情感就會讓你產生很多創新創意的靈感。
在葉煥榮看來,能否做好管理和能否做好生意是兩回事。他認為,做管理或許是可以教出來的,但做生意需要社會經驗,街頭智慧,明白人情世故,甚至是天分,尤其企業家精神,不是可以教出來的。
他一直認為,自己是有天分的人。「比如把10箱貨物賣出去,除了一箱一箱地賣,還可以賣9箱贈送一箱,這就是街頭智慧,不是讀了博士就能學到的」他說。
也因此,他有一個有趣的總結,教育發達的西方人更善於行政管理,而中國人則更善於做生意。
葉煥榮始終沒有停止過學習。無論多忙,他每天必看多份中英文報紙。他對世界政治經濟尤為關注,對中國和國際事務,以及當代全球化商業新動向也瞭然於心。
孫子要是黃皮膚中國人
幾乎不參與任何社團或者協會的葉煥榮,名片上沒有一長串職務或頭銜,有的只是三個字—葉煥榮。他沒有在中國投資,但一直支持中國的發展。
葉煥榮說,人才是中國的未來。因此,他積極捐資教育,為中國培養人才。
他設立「葉煥榮兄弟助學金」,贊助北大、清華學生前往劍橋學習,也贊助劍橋學生到清華和北大學習。而榮業行員工子女讀大學,一律每年1500英鎊助學金。
葉煥榮與獲得助學金的學生在一起
有趣的是,葉煥榮還經常組織獲得助學金的同學聚會,鼓勵男女學生交朋友結婚,他開玩笑說,這都是華人精英,中國人的「優良品種」,不要便宜了外國人。
葉煥榮送自己的每個孩子到中國學習中文1年,要求身為中國人一定要會中文。他對子女還有一個要求,「不在意他們與任何國籍的人談情說愛,但是我的孫輩一定是和我長得一樣,是黃皮膚黑眼睛。」
除資助留學生外,葉煥榮還是中英經濟文化交流的使者。他牽線伯明罕市與廣州建立友好城市關係,並支持很多中英經濟文化交流活動。葉氏企業還在伯明罕市中心建立一座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寶塔。
中國人的國際上形象,也是葉煥榮非常關注的,他強調「中國人要自愛」。各個榮業行都裝有一面穿衣鏡,要求每個工作人員要對鏡整理自己的儀容,確定以最好的姿態為顧客服務。「因為我們走出去不僅代表榮業行,更代表中國人」。
因為對英國及中英關係的貢獻,2010年,葉煥榮獲英女王授予「大英帝國士官勳章」(OBE),並先後獲得伯明罕城市大學和阿斯頓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討厭貧窮是最好的創業動力
葉煥榮曾開玩笑地告訴別人,他沒有宗教信仰,他的信仰就是英格蘭銀行,因為金錢能夠幫助他實現很多理想,過上好日子,也能幫助他做很多事。
必須首先相信自己,是他追求這一信仰的基本前提。「如果連自己都不相信,還能相信別人,還有信心去做事情嗎?那英格蘭銀行也就與你無關了。」他說。
談到對青年人的建議,葉煥榮強調,年輕人切忌好高騖遠,而要要找準定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一步步腳踏實地向上走,直到最終實現目標。
他說自己當年沒後台沒錢又沒有專業技能,打工做小買賣,唯一的信念就是要脫離貧窮。因而,他常常提問向自己請教如何創業的年輕人,你為什麼要創業?
「如果答案是『我討厭貧窮』,這是一個好答案;如果是『我想成為有錢人』,這是一個錯誤的答案。」他說。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