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崛起! 聯合國一條約130國都簽了,唯中國不簽
聯合國一項監管全球武器貿易的條約已於12月24日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30個國家簽署了該條約,其中的60個國家已予以批准,最大武器出口國的美國目前尚未批准該條約。
全球主要的幾個武器出口國中,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和英國已簽署並且批准了該條約。美國簽署了該條約,但未正式批准。中國和俄羅斯還沒有簽署這一條約。
英國媒體一篇名為「中國利用美國重要盟友的技術升級艦船」的文章提到:如果人民解放軍馬上就迎來戰爭,其武器庫中將充滿來自德法英等美國最緊密盟友的硬傢伙。中國多數先進的水面艦船都是由德法設計的發動機驅動。中國驅逐艦配有法國聲吶、反潛直升機和地對空飛彈。水面上空,英國戰鬥機發動機為解放軍空軍的轟炸機和反艦殲擊機提供了動力。中國最新式的偵察機搭載了英國空中預警雷達。中國性能最優越的攻擊直升機也依賴於歐洲公司設計。
但中國的歐洲採購狂潮中最具戰略意義的項目在水下。效仿上世紀快速崛起的大國,中國正在打造強大的潛艇部隊,其核心是德國公司設計的最新型柴油發動機。隨著北京在周邊海域展示肌肉,柴電潛艇或將成為針對美日的最大威脅——而這一致命能力的建設卻是以北約核心成員國德國的強大發動機技術為基礎的。
俄羅斯仍是中國最重要的武器和技術來源,但歐洲的軍事硬體和技術為中國填補了重要缺口。事情本不該如此。歐盟自1989年開始對華實施武器禁運,但該政策並未得到嚴格執行。武器及軍民兩用技術源源不斷地從美國的歐洲盟友手中轉移到中國。在可預見的未來,歐洲的超音速戰機、德國潛艇或西班牙運輸機等產品仍不會賣給中國。但同時,歐洲發現武器零件貿易有利可圖,尤其是不受禁運政策影響的軍民兩用產品。專家認為,對解放軍而言,軍民兩用產品的重要性要大於歐洲交付的武器系統。
地理因素也是原因之一。歐洲和亞洲之間的地理距離意味著,在歐洲眼中,中國更像是機會,而非威脅。中國國防部則表示,外界誇大了解放軍對外國武器技術的依賴:中國根據國際慣例,在武器研發領域與別國交流合作。
聯合國一決議對華極不利:動搖半世紀基業
聯合國代理裁軍事務高級代表金垣洙近日接受共同社採訪,就今年迎來通過20周年的《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TBT)呼籲「希望未批准的國家能在今年給予批准」。該條約生效需要條約談判時擁有研究或發電用核反應堆的44個國家批准,其中美國、中國、朝鮮、以色列等8國尚未批准。
對於受核裁軍進程停滯的影響,部分非持核國家間考慮制定「禁止核武器條約」的動向,金垣洙認為,在今年日內瓦舉行的旨在推進核裁軍進程的聯合國工作會議上,將出現有關該條約的討論。在此基礎上,金垣洙表示「(即便上述條約實現,)若未得到核大國的同意,條約的實效性將被打上一個問號」,他認為持核國家和非持核國家有必要協調共進。金垣洙是韓國外交官出身,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親信。在核爆70周年的去年8月,他曾出席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兩市舉行的核爆日紀念活動,代讀了潘基文的聲明。與此同時,中國的鄰居朝鮮又在6日火上澆油,進行了第四次核試驗,這無疑又將核武器提到了國際輿論的風口浪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87532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