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深度文章必讀!水火不容,又難分難解,細說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鬥爭:恩怨情仇三千年!

張無忌| 2016-01-27| 檢舉

精彩深度文章必讀!水火不容,又難分難解,細說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鬥爭:恩怨情仇三千年

文︱郭建龍(行者、獨立作家)

在 約旦,有許多和《聖經》關聯在一起的景點。死海岸邊有羅得的岩洞(Lot’s Cave),據說當年索多瑪(Sodom)和蛾摩拉(Gomorrah)兩座城市充滿了罪惡,只有羅得是好人,於是上帝讓兩座城市毀滅,只指示羅得一家提 前離開。上帝警告羅得一家,離開時不得回頭。但羅得的妻子沒有忍住好奇心,當家鄉毀滅時,她回頭望了一眼,結果被上帝變成了鹽柱。而羅得和他的女兒則在岩 洞裡生活,犯下了亂倫之罪。

人們相信,索多瑪和蛾摩拉這兩座罪惡之城,就在羅得岩洞不遠處的地下。在死海附近,人們還會告訴你哪兒是耶穌受洗的地方,哪兒是希律王當年的城堡。

然 而約旦最著名的勝跡卻是那座叫做內波山(Mt. Nebo)的小山包。這裡據認為是摩西登臨,發現猶太人最終家園的地方。根據《聖經》記載,為了逃脫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 II)的迫害,摩西率領猶太人離開了埃及,穿過了紅海和西奈半島,經過了重重困難,來到了這裡。摩西登上了內波山向西方望去,發現這裡是個適合人居住的地 方,於是宣布,這就是「流奶與蜜」的所在。

內波山已經靠近以色列邊界,摩西登山向西望去,看到的好地方大都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內。

當 我踏上內波山,向遠處望去,恰好那天空氣中充滿了黃色的沙塵,能見度極低。只有近處一塊牌子,上面提示著距離西岸那些最著名的所在到底有多遠。這裡距離耶 路撒冷城外著名的橄欖山(Jerusalem, Mt. of Olives)距離是46公里,距離伯利恆(Bethlehem)50公里,距離希伯倫(Hebron)65公里。

也許,天色晴朗時,能夠將這一切都盡收眼底,但我登臨時,滿眼除了荒涼的沙色之外,幾乎看不到任何東西,也看不出這裡是流奶與蜜的所在。當年摩西率領子民逃亡時,一路上經過的全都是最貧瘠的土地,所以到了這裡才會產生富足的幻想,其實,這裡一直是荒涼的。

但就是這塊土地,卻成了猶太人命定的家園。

離開中東後,在烏干達的首都坎帕拉(Kampala),我碰到了一位以色列的女士,她是一位大學教師,在維多利亞湖邊的金甲市(Jinja)做田野調查。在交談時,她問我:你去過以色列嗎?

我沒有去過,但她的提問讓我想起了不久前一位朋友的遭遇。那位朋友曾經試圖在約旦首都安曼拿以色列的簽證。按照規矩,他需要先通過銀行給以色列大使館帳戶轉一筆簽證費,然後再拿著收據去使館辦理簽證。

但是,當他轉完錢,到了大使館門口,卻無法進入。門口的保安給了他一個電話號碼,讓他先撥打該電話預約,然後才能放行。

他一次次地撥打那個號碼,卻從來沒有接通。兩個星期後,他終於放棄了去以色列的想法,離開了約旦。那筆簽證費也打了水漂。

我告訴那位以色列女士,中國人辦理以色列簽證是多麼困難。

她 向我表示抱歉,不過她提供了一條線索。在朋友試圖申請簽證時,恰好約旦剛剛驅逐了以色列駐安曼大使,大使館也處於半休館狀態。由於人手不齊,許多工作無法 正常進行,這也許是電話無法打通的原因。那位中國的旅行者可能不知道,以色列與周邊國家之間脆弱的關係影響到了他對耶路撒冷的訪問。

以色列與周圍國家的關係始終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如果你的護照上有了以色列的簽證或者出入境章,那麼,許多穆斯林國家都會拒絕你入境。

在 埃及的亞斯文,我們辦理蘇丹簽證時,曾經碰到過一位韓國的小伙子。按照蘇丹的規定,任何去過以色列的人都將被拒絕簽證。然而韓國小伙子告訴我們,他去過以 色列。說到這,他得意地從旅行包里掏出了一張紙給我們看,這就是著名的另紙簽章。以色列政府也知道它的簽章會影響旅行者的行程,只要旅行者要求,他們會把 簽證章蓋在另外一張紙上,不在護照上留下任何的痕跡。

韓國小伙子眉飛色舞地講完另紙簽章之後,隨手把那張紙夾在了護照里,過了一會兒,他把護照遞給了簽證官,在門外安靜地等待著簽證官檢查。

簽證官把所有的護照都摞在一起,拿出放大鏡,挨個兒檢查護照,他幾乎是把每一個簽章都認真看過,並仔細地檢查每本護照有沒有缺頁或者偽造,甚至連每個護照中縫有多少個線結都數過,一切都沒有問題,才會放行。

就 在簽證官檢查時,突然間,韓國小伙子想起來他的以色列另紙簽章還夾在護照里,他的臉色大變,忘記了一切禮儀,快步衝進了簽證官的辦公室,粗魯地把簽證官的 手推開,拿走了他的護照。出了門,他把那張差點兒壞事的紙抽出來,塞在口袋裡,才滿懷歉意地重新走進簽證官的辦公室,再次交上了護照。

簽證官困惑地望了他一眼,還是收下了護照。韓國人順利拿到了蘇丹簽證。

這件事本身是個笑料,卻讓人感慨不已。以色列這個國家已經存在了60多年,卻仍然無法融入到當地的秩序當中。它與周邊國家的衝突仍在繼續。

加薩走廊拉法口岸巡邏的士兵 (圖片來自網絡)

2014年,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加薩走廊(Gaza Strip)再次發動了大規模的攻勢,這次攻勢和埃及的動盪、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內戰、利比亞的混亂相比,根本沒有引起應有的國際關注,大概巴以戰爭已經成為常態,而世界上有這麼多新鮮事要處理,這個老問題就被放下了。

這次加沙戰爭的原因顯得很荒謬:最初,三位以色列青年在約旦河西岸地帶(West Bank)被綁架。請注意,發生綁架的地方在約旦河西岸,不是加薩走廊。巴勒斯坦的領土分成兩塊,一塊是靠近埃及的加薩走廊,現在由哈馬斯控制,另一塊是約旦河西岸,靠近約旦,由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控制。

以色列在西岸地帶開展了大規模的搜索,最終發現了三人的屍體。這件事促使以色列極端分子決心復仇,將一位巴勒斯坦青年綁架後殘酷處死。

而以色列政府認為綁架三位青年是哈馬斯乾的(雖然後來有證據表明可能不是哈馬斯),在西岸地帶大肆搜捕哈馬斯成員,並展開軍事行動對付哈馬斯。哈馬斯則對著以色列發射飛彈。

於是,在雙方都爭吵中,事情如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發展成以色列對哈馬斯的軍事行動。由於哈馬斯的力量主要在加薩走廊,原本和事情不沾邊的加沙人民倒了霉,兩千多條鮮活的生命消失在炮火之下。

當然,如果要繼續展開,事情可能比想像的要複雜得多。比如事情可以追溯到2006年,那一年,為了推動巴勒斯坦民主化,國際社會要求巴勒斯坦舉行選舉。在強大的壓力下,當時執政的巴解組織不得不同意舉行全民選舉。

但選舉的結果卻出乎人們意料,一直執政的溫和派——巴解組織被選民們拋棄了。巴勒斯坦的極端派別哈馬斯(Hamas)卻在選舉中勝出。國際社會的民主訴求導致了一種荒誕的結果。

以色列當即宣布不承認選舉結果,之後,西方當初推動巴勒斯坦民主化的國家也只好宣布不承認哈馬斯政府,對哈馬斯實行軍事制裁,背地裡支持選舉失敗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這件事導致了巴勒斯坦的分裂,分成了哈馬斯控制的加薩走廊和巴解組織控制的西岸地帶。以色列也開始了對哈馬斯艱苦卓絕的鬥爭,數次發動對加薩走廊的軍事行動。哈馬斯則不斷地使用飛彈作為反制。

到 了2011年之後,巴解組織和哈馬斯終於考慮結束內部的對抗,組織聯合政府,世界各國對它們的努力大都表示贊同和謹慎樂觀。然而以色列卻堅決反對巴勒斯坦 聯合政府,威脅巴解組織:如果和哈馬斯合作,就意味著和以色列的敵對。以色列之所以這麼做,是擔心作為極端組織的哈馬斯一旦和巴解組織合作,有可能導致整 個巴勒斯坦政局的激進化,畢竟哈馬斯始終不肯放棄武裝鬥爭,表示要將以色列趕盡殺絕。以色列認為,世界其他國家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只有以色列才是真正承受後果的國家。

2014 年,哈馬斯和巴解組織的聯合政府終於有了成果,就在這當口,發生了三位猶太青年的被綁架事件,以及隨即而來的衝突和戰爭。不僅以色列內部有人不希望巴勒斯 坦聯合政府出台,就連巴勒斯坦內部也有反對聲音,於是,形勢總會在緩和到來的一剎那,出現下一次危機和下一次對抗。

歷史在如此反覆中已經渡過了近百年……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86872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