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對日態度已明確:不再友好將有大動作!

國際頭條| 2017-06-19| 檢舉

中央對日態度已明確:不再友好將有大動作!

日本國內的一部分政治家在中日關係問題上咄咄逼人,反映了近期愈發明顯的國家意志,這無疑啟發了中國重新反思中日關係的定位。

直到今日,中國習慣使用這樣描述:「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有2000年的友好交往歷史,不幸的歷史只有短短几十年」,「因此中日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如果事實不是如此的話,中國人將如何看待自己和鄰居間2000年來發生的一切?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日本歷史教科書中,關於中日關係從來都是分開講的,重點都是歷史上重要的文化、技術、人員的交流,因此大多數日本民眾總體上認為過去日中關係是友好的,對中國和亞洲本來並不含惡意,這也是事實。

由於日本歷史教科書有意淡化對於戰爭的「因果關係」探究,僅作為「事件」處理,所以今天大多數日本民眾對當今中日關係,乃至東北亞多邊關係中的複雜因素並不了解。

日本自衛隊坦克

然而為什麼2000年的友好交往,竟導致如此悲慘的不幸?我們對實現中日世代友好是否真的有信心?

如果將中日關係串聯在一起考察,也許可以看到歷史的另一個側面。在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政局動盪,日本乘機出兵半島,實際上成為半島宗主國。

公元663年唐朝和日本在朝鮮半島(白村江)發生第一次大規模戰爭。此役唐軍大勝,日本領教了中國實力,直到16世紀末的近1000年間不敢染指朝鮮半島。1592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攻打朝鮮,並企圖藉此機會征服明朝。明朝和朝鮮聯軍經過苦戰擊潰豐臣,此後近300年日本沒有染指半島直到明治維新。

日本海上自衛隊

如從三國時期算起,經過1800年的「勵精圖治」,日本對中國的競爭優勢以明治維新為契機最終形成。可以斷定,日本絕非見識了帝國主義才對亞洲和中國產生侵略邪念。而甲午海戰以後的中日戰爭就是1500年來中日實力逆轉後的現實結果。

日本海上自衛隊

今天的釣魚島之爭,是歷史上日本不斷謀求改變現狀的國家觀的延續。圍繞「現狀」的「改變」和「恢復」,中日間的角力一直延續到今天,這才是客觀的「因果關係」。

中日關係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雙邊關係之一,需要拿出極大的勇氣去面對。要讓雙方的人民建立友好關係,必須在歷史認識上有「對稱性」,一方單純強調「友好」而另一方不為之所動,這樣的「友好」只能是形式上的,而形式上的東西是沒有生命力的。

普京一句話讓中國態度大變:安倍敢怒不敢言

據英國媒體18日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接受日本媒體專訪時表示,在沙特與伊朗的緊張關係、敘利亞內戰以及面對伊斯蘭主義的威脅時,西方國家需要俄羅斯建設性的參與。並稱他願意以七國集團2016年輪值主席的身份訪問莫斯科,或者邀請普京訪問東京。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另外安倍還表示,日本需要為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穩定尋求解決方案,與普京適當地進行對話非常重要,據稱安倍可能在4月下旬訪問歐洲,其間可能會將俄羅斯之行納入訪問日程中。在採訪中安倍還談到中國的海上活動,稱日本反對中方在東海和南海上「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嘗試,呼籲國際社會有必要對此發出一致的聲音。

國際油價持續大跌

從安倍晉三在專訪中的表態,到日本在相關問題上的做法,可以說日本在對待中俄兩國的態度截然相反,對中國似乎更為強硬,而對俄羅斯卻「低聲下氣」。在國際油價持續大跌,歐美對莫斯科實施全面制裁,俄羅斯國內經濟狀況面臨嚴重危機的背景下,與俄羅斯存在領土糾紛的日本,非但沒有趁火打劫,還準備在出訪歐洲時計劃與普京面談,並遊說西方國家重新接納俄羅斯,解除對其的經濟制裁,加強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在相關國際問題上的合作;安倍此舉明顯是向困境中的俄羅斯伸出援手,以便換取莫斯科在領土糾紛問題上對日本的讓步。

事實上在北方四島問題上,普京不太可能做出讓步,即便俄羅斯面臨嚴重危機,但無論日本如何示好,或者雪中送炭,都不會取得其想要的結果,普京曾說過領土問題,沒有談判,只有戰爭,可以說非常有道理,這對中國來說也是一種啟發,雖然一些糾紛可以通過談判的手段加以解決,但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問題上,談判是解決不了的,或者是談判也要區分對象,對於有些國家談判根本不需要,不要為了所謂的大局出發,而在糾紛問題上做出讓步或者妥協,這樣反而會助漲他國的囂張氣焰,因此,在領土糾紛問題上,不能一味地動嘴皮子,而應該拿出實際的行動。

北方四島示意圖

此前日本曾與俄羅斯就北方四島進行過談判,莫斯科也曾同意將一個較小的島嶼歸還,但被日本方面拒絕,此後日本參議院通過了《促進北方領土問題解決特別法》修正案,明確聲明北方四島為日本的固有領土,引發了俄羅斯方面的強硬不滿,莫斯科隨即採取了反擊行動,在該海域舉行了一系列的軍事演習,梅德韋傑夫也以總統和總理的名義曾先後多次登上北方四島,並招商引資加大對南千島群島的開發,令日本與俄羅斯的關係陷入谷底。安倍第二次就任日本首相之後,在北方四島問題上放棄強硬的做法,逐漸嘗試與俄羅斯進行談判,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北方四島糾紛問題,為此,安倍也做出了不少努力,但並沒有換來俄羅斯的好感。

釣魚島地圖

在北方四島問題上對俄羅斯低三下四的日本,但在釣魚島以及南海問題上立場似乎頗為強硬,甚至不惜冒著發生戰爭的風險,與中國在爭議問題上死磕到底,這確實應該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雖然日本在釣魚島以及南海問題上立場強硬,與美國在背後的支持和挑唆脫不了干係,但也與中國之前的方針和政策息息相關,抗議和忍讓只能被他國視為軟弱,而對解決領土糾紛不會取得任何實質性意義,普京曾說過「抗議一千次一萬次,不如戰略轟炸機的機翼扇動一次」,這句話可以說太有道理了,相比之前中國在釣魚島和南海的反應,如今中國的做法越來越值得叫好,或許中國是受到了普京的啟示,才在島嶼糾紛問題上態度變硬。

當前中國執法船隻在釣魚島的巡邏已經實現常態化,並且中國海警船也攜帶武器進入釣魚島12海里之內,而中國軍艦和飛機也頻頻在附近海域出沒,可以說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同樣,在南海中國取得的進展也是有目共睹的,隨著中國在南海圍礁造島工程的實施,南海不利於中國的局面將會發生徹底改變。兩年之前中國的周邊局勢還是危機四伏,越菲日輪番對中國採取車輪戰術,恐怕今後類似的局面不會再出現。

北京罕見向普京作出這樣保證:竟與此事有關

台媒稱,在國際合作的旗幟下,中國大陸在中亞地區興建高速公路,準備連接大陸與西歐;大陸也在這裡建設自由貿易區、開礦、投資、移民、造鎮,擴大中國影響力。西方觀察家說,中國這是悄悄地闖進了俄羅斯的後院。

台灣中時電子報網站12月29日報道稱,在哈薩克人煙稀少的地區,四條大道正在成形,卡車、長途客運車輛疾駛而過。不遠處看得到建築工地,還有正在開採的油井。

周邊有起伏的山巒,有土豆田,還有成群牧放的牛羊。當然不能忽略的還有輸油管與天然氣管。在蘇聯年代,這裡是俄羅斯的後院,就像拉丁美洲之於美國。

大陸在中亞修的高速公路

今天,大陸色彩愈來愈濃重。這個長年遭到忽略的區塊是歐亞大陸中心,具有重要戰略意涵。儘管中俄兩國目前是夥伴,但是中亞的變化無疑會成為兩國之間互不信任的源頭。

中時電子報網站報道說,《華盛頓郵報》近日從頭版轉內頁,一共用了3頁報道相關的進展,還附了多張彩色照片。該報的報道說,大陸寄望於中亞,不只是天然資源,還有市場,尤其是大陸的外銷面臨瓶頸之際,中亞對大陸甚具吸引力。

習近平與普京

報道稱,這看起來是大陸的新路線,其實早在2000年前,漢朝已經與這個區域有生意往來,不然「絲路」怎麼來的?

在中哈邊界新設立的自由貿易區,一棟棟新建築正在陸續完工。不遠處,大陸正在建設一個幾乎全新的城市,公寓一棟接著一棟,還有全新的商場,商品有傳統的皮毛,也有最新款式的手機。這些基礎建設不但為大陸商品尋找市場,也為大陸的鋼鐵、水泥等重工業的原材料尋找市場。

報道稱,大陸在中亞的作為,除了經濟、戰略理由,還有安全上的意義,即希望中亞不要成為伊斯蘭極端分子的庇護地。

報道稱,莫斯科其實也設立了「歐亞經濟聯盟」,無奈俄羅斯本身經濟不振,尤其是因為烏克蘭事件而遭到制裁,使俄羅斯對中亞心餘力絀。

如今大陸已經取代俄羅斯,成為中亞最大的貿易夥伴與放款國。為了平息俄羅斯的疑慮,大陸向普京保證,大陸絕對無意與俄羅斯抗衡。而在當地,大陸也很擔心招忌。

中俄簽署貿易協定

哈薩克的人口有1/4是俄羅斯人,電子媒體全數是俄語,聽不見漢語。可是當地已經常常有人開玩笑說,誰知道,說不定2030年某一天,「我們睡醒,發現我們全都說漢語了」。

哈薩克外交部長艾椎索夫(Erlan Idrissov)一派輕鬆,他說,大陸的進步與發展,對哈薩克是好消息,「我們的哲學很簡單,就是搭上這班車」,「我們要從大陸的發展中獲益;我們沒有看到那樣的發展對我們有任何風險」。

中俄合作

報道稱,對大陸商人而言,眼前的問題至少有兩個。一個是俄羅斯借著「歐亞經濟聯盟」訂定一些新的規章,限制大陸商品進口或販售;一個是哈薩克經濟情況欠佳,貨幣貶值,購買力下降。

19世紀,英國與俄羅斯在中亞、甚至新疆、西藏等地競逐影響力,即著名的「大博弈」(Great Game),結果是贏家只能有一個。如今中俄在中亞的競逐會如何演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86506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