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分析精彩文章必讀!三大因素正在發酵,中國統一台灣只需再等20年!
作者:常凱申
恭喜民主進步黨蔡英文主席在明天的2016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以較大票數優勢成功擊敗朱立倫、宋楚瑜,當選臺灣最高領導人。
這次的命題是「大陸和臺灣統一」,我這裏把它理解為「臺灣現政權所轄範圍併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下面的所有論述,都是基於這個前提開展的。
先亮一個觀點,可能是和很多人不一樣的,那就是:20年內,最好別去真的統一臺灣,至於武統更是下下策,除非臺灣真的不顧一切搞法理獨立。

很多櫃內網友看到本次選舉中蔡英文獲勝,都很高興:蔡英文上臺太好了,終於可以武統了,就算不武統,也可以「地動山搖」了。很多網友對本屆習近平政府抱有較高期待,希望他們在任期內解決臺灣問題。
愛國之心可嘉,但這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臺灣現在的處境,就像是一條已經上鉤的魚,魚線足夠結實,這條魚本身已經是跑不掉的了。
但是,是否要著急現在就把它提上來呢?我的看法是暫時不要把這條魚提出水,因為現在(20年以內)並不是最好的時機。

一、短時間(15-20年)內如果收回臺灣,效果必然很差,無論文統武統
如果現在就收回臺灣,實現統一,後果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想一下香港的現狀。

收回香港的時間,恰恰是中國大陸經濟快速起飛之前的時間點,如下圖所示:
正如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說的那樣:董建華再談「占中」:香港回歸時GDP占全國16% 現僅3%。
可以很明顯看到,香港回歸十八年來,香港與大陸相比,正在快速衰落。回歸之前任何一個大陸城市經濟都遠在香港之下,而今天京滬廣深四城市的經濟總量全部超過香港。
那從部分香港人的想法來說,這個罪魁禍首是誰呢:當然是回歸中國啦,在我大英帝國治下,香港是一顆東方明珠,是國際性大都市;而回歸中國之後,香港卻迅速變成普通一線城市,甚至還有變成二線城市的趨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謂的什麼「公民提名」、什麼「洗腦教科書」、什麼「噓國歌事件」之類的喧囂,只不過是陸港經濟地位逆轉大背景之下的具體體現而已。
對於部分香港人來說,他們無視香港臺灣本身崛起的偶然性,一廂情願認為港臺的暫時領先是天經地義,是制度、文化、思想等等的優勢。其實只不過是這種領先正 好持續了一兩代人而已,但對於這一兩代人而言,這就是他們的全部了。僅僅因為回歸時間和香港相對衰落時間上的巧合性,就把香港相對衰落的這個鍋,扣在了中 國大陸執政黨,甚至全體大陸人民頭上。

甚至連臺灣的綠營也利用了這一點,打出了「票選國民黨,臺灣變香港」的口號,來恐嚇民眾,爭取選票。
臺灣和香港的崛起類似,本身是基於一個世紀以來的機緣巧合,大背景是中國近代以來的農業社會,面對西方工業 社會步步進逼下的分崩離析。而當中國這個人口大國重新整合起來,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系之後,臺灣的依附式經濟必然會在中國經濟巨大體量的黑洞之下,逐漸被 撕裂和衰落。這個衰落過程是不可逆的,直到臺灣回到歷史上它應有的位置——中華文明邊陲的一個小海島,一個普通的沿海省份。
但現在的臺灣,這個過程尚沒有走完,雖然經歷了「失去的20年」,但經濟底子仍然還在,還有一批像臺積電這樣的世界先進的電子企業,還有名義上高達20000美元以上的人均GDP。

一個已經在下行通道中的臺灣,同時還自持有一定底子很傲嬌的臺灣,如果現在收回,那臺灣人必然將未來註定衰落的下場,把這種不滿全部扣到中國政府甚至人民 頭上。屆時我們收回的,將是一個對大陸充滿怨氣的、視大陸和大陸人為「奪人財路殺人父母」、對大陸恨之入骨的超大號香港。屆時臺灣的動盪,對大陸精力的消 耗,將遠遠超過現在的香港。
大陸出於政治考慮,肯定會承諾「統一後繼續保障臺灣經濟的繁榮」,而我們前面論述過,臺灣現在相對於大 陸的發達是歷史的偶然,是註定要繼續相對衰落的。那怎麼辦呢,為了兌現承諾,大陸政府必然會數倍於現在對臺灣讓利,甚至是直接鉅資補貼,靠抽取14億大陸 人的血,來養著這2300萬大爺,來小心翼翼換取它們表面上的認同。
有人可能會說,這沒關係,我們使用武力統一,打下來的地盤,我們說什麼就是什麼,更不用讓利。武統之後,誰敢搞台獨,我們就殺他的頭,像當年的日本一樣嚴酷統治60年,自然臺灣就服了。或者乾脆「留島不留人」,更利索。

說這種話的人,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現在是人權意識、法治思想占主導的21世紀,不是20世紀,更不是19世紀。別說在自己國土上搞血腥屠殺了。武統之後,就算是把臺灣現在的幾個獨派頭目槍決都很難做到,更別說那些幾百萬的臺灣年青一代「天然獨」了。
再者,打這樣一場戰爭,不是大陸和臺灣雙方的事情,大陸這邊還需要對國際上的一些國家做出一些讓步,還 要承擔戰爭之後臺灣人妻離子散的仇視,更會有相當一部分臺灣人把大陸視為「打斷臺灣社會文明進程」的最大劊子手,甚至被大陸內部相當人視為「毀滅了華人社 會最後一塊民主文明的聖地」。
同時大陸政府為了彌補這一巴掌,會給臺灣甜棗(無休止大規模讓利、補貼,為了證明回歸後臺灣更好)。這樣的代價,在現代社會下,幾乎已經超出了獲得臺灣這塊土地的收益,得不償失。
二、怎樣的統一,才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

好了,為什麼現在收回臺灣,會有上面這些諸多負面效果呢?答案其實只有四個字:現在的臺灣,還——不——夠——慘!
因為臺灣現在不夠慘,所以它是一個美好事物,中國統一之後它的光芒暗淡了,是中國的錯。
因為臺灣現在不夠慘,所以它是一個美好事物,中國統一後它的民主沒有了,是中國的錯。
因為臺灣現在不夠慘,所以它是一個美好事物,中國統一後它的經濟變成一個普通省份,是中國的錯。
因為臺灣現在不夠慘,所以它是一個美好事物,中國統一之後臺灣的衰落,全部都是中國的錯。
因為臺灣現在不夠慘,所以它是一個美好事物,我們臺灣人在這個島嶼上生活的好好的,都是你們中國把我們的生活給毀了,你們是我們最大的仇人!
因為臺灣現在不夠慘,所以它是一個美好事物,我們大陸人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也許換個制度就能解決,就能過上像曾經臺灣人的美好生活,但是中國政府把實行這個制度的最後華人社會給毀了!把我們的希望給毀了!
不止是中國政府的錯,還是14億中國人的錯,是你們毀掉了一個具有「濃濃人情味」的美好島嶼;是你們毀掉了華人世界唯一一顆民主的燈塔,斷絕了中華文明走向自由民主的最後希望。
你們將背負著永遠的罪惡,你們斷絕了中華文明的另一種可能,也許它是中華文明的希望彼岸。
一個美好的事物狀態被改變,大家都會傷心;但是如果一個醜陋的事物狀態被改變,那麼大家則往往會無動於衷,甚至還會開心:破相等於整容了。
只有臺灣變的足夠慘,才能心甘情願歸附中國,甚至是主動跪求中國大陸接納,以上所有的問題才能得到最圓滿的解決。但同時,這不能是由於中國大陸主動出手造成的,至少不那麼明顯。
中國大陸要苦口婆心規勸臺灣,甚至要求主動幫助臺灣,但臺灣一意孤行拒絕和中國大陸接近,最終走向自我衰落、四面楚歌才幡然悔悟,以一個反面教材的形象列入中國歷史,這才是最完美的劇本——一個熊孩子不聽父母教誨,調皮搗蛋,最終吃虧後自己灰溜溜回家。這樣的統一,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絕對不會有香港那種後遺症。
而要達成這樣的劇本,就需要臺灣方面配合演出,這也是為什麼這次選舉蔡英文上臺,對大陸是最好結果的原因。
三、那些容易被忽視的,臺灣統一對中國的影響
這個部分本來構思要寫很長,每個影響都會詳細論述,但寫出來之後,篇幅可能會有現在的2-3倍長。實在是比較耗費精力,因此下面就長話短說了,會有些虎頭蛇尾。
那些很多網友都說到的影響,例如地緣政治上的第一島鏈終結之類的,我這裏就不提了。下面說幾個可能容易被忽視的影響:
1、借力打力,徹底毀滅國民黨,終結國共意識形態之爭
現在的中國國民黨,本身沒什麼戰鬥力。對中國大陸執政黨沒什麼威脅,但國民黨這個招牌則不然,時至今日,它對大陸意識形態領域仍然有一定的心理投射作用。
隨著中國網際網路的普及,「國粉」這個人群也逐漸為人所知,甚至在一段時期內大行其道。
其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就有人叫囂「把國民黨請回來共同執政」,這大概是改革開放後最早的一批國粉。
作為一個被中共趕出大陸的政黨,由於它在歷史上和中共的敵對,為大陸相當一部分人提供了一種心理投射選 項——因為出於對大陸執政黨的不滿,轉而去擁護它歷史上的敵人。至於這個敵人現在本身是否還是當年的國民黨,至於現在這個國民黨究竟水準怎麼樣,這些都不 重要,重要的是這塊招牌,這個曾經的「另一種可能」。
其實很好理解,古代造反也是如此,經常會打著前朝皇帝後裔的名義,至於這個後裔是不是個白癡,甚至是否真的存在,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招牌,就會有號召力,就會產生心理投射的影響。
如果短時間內統一,那麼國民黨這個老對手的軀殼,必然會被帶到統一之後的臺灣,甚至會輻射到整個中國大陸,由此帶來的中國民間意識形態領域的衝突和爭鬥,不利於中國大陸的發展。
因此,在解決臺灣問題之前,必須要先解決掉國民黨。當然,不能由大陸這邊動手,原因同上。 所以,我們需要民進黨這個近乎完美的白手套。
國民黨是個靠利益暫時表面上團結在一起的政黨,這次蔡英文主席上臺後,如果立法院能占到多數,那麼很有可能會通過《不當黨產處置法案》。只要國民黨的黨產被抽掉,這個黨派有不小的機率會分崩離析。
就算這次不能得手,未來民進黨還有至少四年或者八年的時間,去慢慢做這件事。
2、樹立一個負面典型,終結中國意識形態之爭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具體政策的爭論不可怕,而且還有好處,真理越辯越明,在充分討論之後,可能會得到更優秀的方案。
可怕的是意識形態之爭,如果一個國家內部,意識形態是撕裂的,而不是由一種佔據主導,那麼任何具體政策爭論最終都會變成意識形態爭論,而意識形態爭論又是幾乎無法通過爭論來消弭的。
例如霧霾,本來是一個很現實的技術問題。但有意思的是,討論逐漸深入之後,這個話題卻逐漸變成了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兩派的觀點分界,和它們的政治觀點分界幾乎重合。
如果討論問題的時候,雙方無法就事論事,幾頁之後,都演變成意識形態上的對立。那麼這樣的交流只有撕裂社會的作用,而沒有「越辯越明」的作用。
對於現在處於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而言,挑戰有兩個,一個是「老路」,一個是「邪路」。
「老路」這邊,現在已經有了一個朝鮮用來做負面典型;但「邪路」這邊,還缺一個很合適的例子。
印度算是一個典型,但別人又說了「民族不同沒有可比性,為什麼不看華人社會中實行自由民主同時又很富裕的臺灣呢?」
印度的體量和中國相當,從這個角度來說,是一個不錯的素材。
而從民族文化角度,臺灣則是「邪路」「負面典型」最好的一塊備選材料,不過,還需要打磨。
這也是前面說的,為什麼中國大陸最好不要主動出手武統臺灣的原因之一。因為臺灣的衰落是註定的,你中國大陸在這個時候要一插手,這個事情就說不清楚了,鍋算誰的?
要讓全世界看到,臺灣走邪路自己把自己折騰死;而不是讓全世界看到,中國大陸上去一板磚把已經自己作死得了病、本來就要死的臺灣給拍死。
中國大陸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邊努力發展自己的國力,提高自己的科技力量、企業力量、國民待遇,完善社會發展,然後站在旁邊冷冷看著臺灣自己慢慢把自己折騰死。
當然,這個過程中,大陸這邊姿態一定要做出來,例如苦口婆心勸臺灣:「我給你們讓利,你們就簽了服貿和貨貿吧,這對你們有好處,真的」。
然後,可以用在臺灣的某些力量,鼓譟說「這是大陸的陰謀,是來統戰我們的,臺灣人都不要相信,服貿貨貿千萬不要簽」。例如陳為廷、林飛帆、黃國昌這樣的人,天然可以為大陸所用,一定要讓他們自己擋下來,而不是大陸這邊不給他們簽。
我救生圈已經扔了,你自己不抱,死了不但和我沒關係,你的屍體還最終證明了我的正確。
臺灣這條魚,最好的吃法,是一魚兩吃。拿下臺灣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是對中國大陸內部的影響。
3、統一臺灣本身現在就能做到,但要的是誅心
拿下臺灣島本身現在已經可以做到,當然代價比較大。
但更重要的,是誅心,是要讓臺灣人心服口服,主動心甘情願來降。這樣才保證不會反復,不會有後遺症,成本最低。
用我在另外答案中的一句話來說: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經濟上走投無路,窮困潦倒,社會矛盾尖銳,萬般無奈之下來跪求大陸接納的臺灣,而不是一個充滿經濟優越感,趾高氣昂,心向美日對抗中華,滿口「民主自由」道德優越感的臺灣。只有臺灣變成前者,此時的統一成本才是最低的,才最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
用某篇名著的最後一段,來為本文做一個結束:
「他抬頭看著那張龐大的臉。他花了四十年的功夫才知道那黑色的大鬍子後面的笑容是什麼樣的笑容。哦,殘酷的、沒有必要的誤會!哦,背離慈愛胸懷的頑固不化的流亡者!」
」他鼻樑兩側流下了帶著酒氣的淚。但是沒有事,一切都很好,鬥爭已經結束了。他熱愛老大哥。「
當然了,從道義和事實上講,中國大陸不是老大哥,臺灣也不是溫斯頓。但單就臺灣統一之後臺灣人對中國的態度,達到上面的效果是最好不過的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85608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