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石油是經濟的命脈,石油是戰爭的血液,石油是流動的金子二十一世紀,尤其是近幾年來,石油資源和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石油市場動盪起伏,石油爭奪驚心動魄,原油價格狂飈不息,使人們對石油供應前景和價格未來走勢越來越難以判斷。石油供應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人類未來而臨的嚴峻挑戰。無論是全球高峰會議,還是世界經濟論壇,無論是多邊會議,還是雙邊會晤,石油問題往往是必談的熱門話題或頭號議題。

希拉蕊電子郵件:美國為石油干涉利比亞
據央視9日報道,近日,美國國務院解密了部分前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郵件,其中包含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政府對美國形成威脅的內容。郵件稱,卡扎菲執政時,利比亞政府持有143噸黃金儲備,卡扎菲欲藉此創建一個泛非貨幣,與全球現行的美元系統相對抗。
郵件還顯示,利比亞巨大的石油產量,也是美國軍事干涉利比亞內政的原因。「今日俄羅斯」電視台指出,2011年,西方領導人把卡扎菲趕下台的時候,爭相宣布這是「民主的勝利」,壓根沒有提到黃金、石油這些真實的原因。
然 而,西方國家的軍事干預,卻讓利比亞陷入了一片混亂,極端組織趁機藉此坐大。2016年第一周,利比亞就瀰漫血腥。據新華社消息,利比亞西部城市茲利坦一 處軍營7日遭汽車炸彈襲擊,已導致70人死亡。當天晚些時候,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該國的分支通過社交網站承認製造了這次襲擊。
政治分析師阿里埃爾·本·所羅門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希拉蕊的電子郵件證實,利比亞石油產量較高是西方干預的重要原因,「想想看,非洲有那麼多所謂的獨裁者統治的國家,但西方並沒有干預。哪些需要干預、哪些不需要,一開始就被歐巴馬政府誤導了。」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道,2011年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兩天後,法英美等多個北約國家及部分阿拉伯國家開始對利比亞實施空中打擊。同年10月,卡扎菲被俘身亡,利比亞分崩離析。

伊拉克:沒完沒了的戰火
豐 富的石油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伊拉克一度成為經濟強國;然而木秀於林,樹大招風,從海灣戰爭到伊拉克戰爭,這個國家遭受了十幾年戰火的蹂躪,如今 已是百孔千瘡,昔日的石油大國景象早已化作焦土。薩達姆命喪黃泉,而活著的人卻不得不面對現實,480萬的伊拉克難民該何去何從?混亂的局勢、密集的炮 火,使得整個中東長期處於顛沛之中。也許在美國看來,它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下好這盤棋,以維持超級大國的地位。然而牽一髮而動全身,小小的舉動就足以改 變無數中東人民的命運。
伊朗:一塊難啃的骨頭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用這話 來形容伊朗與美國的關係,實在是貼切。二戰後,為了遏制共產主義勢力的擴大,美國站在了伊朗的一邊,和他們一道對抗蘇聯。然而隨著伊朗經濟的發展、軍事實 力的迅速提升,美國再也不能小覷這個中東強國,甚至漸漸感受到了威脅。上世紀七十年代,曾經貧窮的伊朗突躍為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深陷越戰的美國想要插 手中東事務、對抗蘇聯,卻也感到有些吃力,而伊朗正好替它充當這個角色

葉門:避之不及
據 英國《衛報》3月26日報道,沙特駐美大使阿德爾·朱拜爾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沙特將開始對葉門什葉派叛軍,即胡塞武裝展開攻擊,目的是「保護和捍衛」也 門總統哈迪領導的合法政府,並且奪回對於亞丁港的控制權。來自埃及、摩洛哥、約旦、蘇丹、科威特、阿聯、卡達等10國的盟軍也參與到了此輪軍事行動 中。儘管美國並未直接參與此次空襲,但此前白宮方面已明確表示將提供情報和後勤援助。
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和埃及的內亂……在世人眼中,中東地區似乎從來沒有穩定的跡象。戰爭帶來無盡的痛楚,在舔舐傷口的同時,人們也似乎看清了造成這一切的始作俑者:美國。為什麼偏偏是中東?美國勞心勞力的同時,又企圖達到什麼目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85161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