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壓力很大!中國市場遭美油橫插一腳
據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報道,中國國營企業中石化已經向美國購買了一批出口原油,意味著美國長達40年的國內石油禁止口令將被中國打開。這批船貨預估3月在墨西哥灣沿岸一座港口裝運,可能拉開美國原油持續輸入中國的序幕。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渴望將能源供應多樣化。墨西哥灣港口的規定,這批原油數量大約是60萬桶,總價約2千萬美元,相對於中國每個月300億美元的進口原油來說比例極小,但是對美國解除原油出口禁令具有象徵性的意義。中石化的消息來源說,美國出口的石油對全球石油市場來說是新貨,只要有經濟上的競爭力,未來也是亞洲的油商採購選項之一,中石化的儲油能力完全能應對此一發展趨勢。
對於中國這個原油需求大國,原油需求一半出自歐佩克組織。而自上次歐佩克會議內部同盟國對原油產量沒達成共識,內部的不和諧也隨之而來。在沙特堅持不減產的政策下,原油一直處於跌勢,油價持續下跌讓拉丁美洲成為了經濟衰退的重災區,特別是歐佩克成員國委內瑞拉。石油占委內瑞拉出口總額的95%,隨著油價持續低迷,委內瑞拉將迎來連續第三年經濟萎縮的局面。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曾結合中情局世界概況(CIA World Factbook)2014年的數據,列出了18個悲慘指數最高的國家,其中委內瑞拉以62.2%的通脹率、7.8%的失業率高居全球「最悲慘」國家之首。
對於同盟國委內瑞拉的悲慘遭遇和減少原油產量的呼籲,沙特除了表示同情外,也用實際行動表達減產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他要還要打壓另一個同盟國伊朗。伊朗表示在解除禁令後會加大原油產出,並搶回原屬於他的市場份額,這讓沙特感覺到很大的壓力,意味著減產就等於把吃到嘴裡的市場份額給伊朗,也讓兩國圍繞原油市場份額展開了明爭暗鬥。受傷害的當然是那些高度依賴原油出口的同盟國。
隨著沙特和伊朗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已經成為公然的中東角力戰。最初,沙特處死什葉派著名教士,引發抗議,伊朗抗議者的燃燒瓶擊中了沙特大使館,造成火災。接下來,沙特斷絕了與伊朗的外交關係,並驅逐外交官。繼而,德黑蘭禁止沙特商品進入伊朗。現在伊朗還指責沙特襲擊了該國駐葉門的大使館,更有消息稱伊朗準備處死60名遜尼派人士,以作為對沙特的報復。當地的沙特遜尼派盟友們基本上都追隨了沙特的腳步,降低了與伊朗的外交級別。只不過,大多數國家都意識到地區大規模衝突的可怕風險,因此都沒有像沙特那樣徹底斷交,只有與利雅得關係最為緊密的巴林例外。這也讓兩國的爭鬥從暗地轉向了明里。
而許多人都擔心中東局面進一步動盪。科威特和卡達等國家都與伊朗貿易往來密切,而且本國也有不少的什葉派。關鍵是,卡達和伊朗還在波斯灣豐富的天然氣儲備當中有自己的一份。這些國家都希望能夠在兩個好鬥的中東大國間找到自己的折中之道。兩國之間的衝突也由暴力衝突轉到原油市場,伊朗正在致力於盡可能在短期內提升產量。沙特還在持續以超過每天1000萬桶的速度生產,而且為幾個關鍵市場提供折扣,以阻擋伊朗入場。
沙特有一系列理由對伊朗強硬到底,他們強烈地感覺到自己正面對多條戰線,一步後退就可能步步後退。現在,這兩個國家已經在葉門和敘利亞進行著代理人戰爭了。不過,真正面對面的直接開戰還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回事。但就在沙特的策略顯示出成功跡象之時,美國解除了實施40年之久的石油出口禁令,而伊朗也將在解除制裁後增加原油產量,隨著全球經濟放緩,中國、印度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需求減弱,使市場在擔心石油大幅供過於求之餘,又添加了對於消費增長減速的憂慮。
而現在在沙特原油不減產的政策下,歐佩克成員國可謂「非死即傷」,而由於伊朗矛盾不斷,不僅經濟損失慘重,更重要的是中國市場份額被美國原油橫插一腳,可謂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而國際油價也是一路跌破30美元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