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難阻歐盟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以民為主| 2016-01-01| 檢舉

美國種種跳樑小丑般的行徑,最終也只能迎來一個響亮的耳光。

隨著外媒的一篇報道,一個差不多已經快要被中國普通老百姓忘卻的詞彙又被翻了出來。12月29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近日美國警告歐盟國家,不要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MarketEconomyStatus,MES),因為這將妨礙歐美國家採取措施阻止中國向其傾銷廉價商品。一石激起千層浪,究竟什麼是市場經濟地位,這個問題又從何而來?

【入世後遺症】

市場經濟地位和非市場經濟地位相對應,一旦一國被當作非市場經濟體看待,那麼該國企業在遭反傾銷調查時,將遭受一種歧視——在確定其傾銷稅率時將選取替代國的產品價格與出口國產品出口價對比來確定傾銷幅度。這一手段目前被廣泛應用於西方貿易救濟中反傾銷領域。

中國大陸的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源於當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簽訂的《入世議定書》。當時《入世議定書》第15條規定:「在針對來自中國的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時,並不自動用中國產品國內價格作比對價格,而是選擇第三國產品價格,即替代國價格作對比價格,這種待遇保持15年。」

也就是說,入世並未使中國大陸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在入世後的15年內大陸不得不面對替代國價格這一不公平對待(港澳台以獨立關稅區加入WTO)。

在WTO取得市場經濟地位是中國的核心戰略目標之一。為何這一問題當時沒有解決?中國入世時的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曾經表示,之所以在市場經濟地位這一問題上讓步,是不得已而為之。

「談判很艱難,我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外方的妥協。」龍永圖說,「而這些問題的重要性應該說遠遠超過了反傾銷條款的重要性」。

因此,在中國入世承諾的15年非市場經濟地位的期限未滿前,歐美國家仍可在反傾銷調查時以非市場經濟對待我國大陸出口企業,最典型的例子是2013年歐盟針對我國大陸光伏企業展開雙反調查,高額的反傾銷稅幾乎使我國大陸光伏產業面臨破產。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到目前為止全球已經有包括俄羅斯、巴西、紐西蘭、瑞士和澳大利亞等在內的81個國家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但是包括美國、歐盟、日本和加拿大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區域經濟組織至今仍未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到明年11月,中國加入WTO將滿15年,顯然,按照當年的《入世議定書》,中國將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但為何歐盟遲遲不做出明確表態,而美國又要跳出來,橫插一槓?

【經濟是主因】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錢是首先其沖的因素。西方國家向來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心存芥蒂,故在經濟制度上專門設置了一系列的貿易壁壘;而非市場經濟地位規則正是這其中它們用來打壓競爭對手的最為有效的工具。

這一點在反傾銷中替代國設置的隨意性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早期反傾銷案件中,美國往往喜歡選擇印度、新加坡等作為我國的替代國。但隨著相關國家的數據透明度不斷提高,美國又開始選擇數據透明度更低的「新六國」(包括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巴西、哥倫比亞和南非)作為備選國,剔除了印度等國家。其中的目的不言而喻。

一旦歐美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意味著它們的將更難抵禦中國的低價商品,因為各夥伴國不能再對中國出口的商品徵收反傾銷稅。

據裕利安怡(EULERHERMES)的經濟研究部門測算,如果明年底,中國獲得了市場經濟地位,歐元區將損失70億歐元。裕利安怡首席經濟師魯鐸維克·蘇伯蘭表示,德國將是受衝擊最大的國家,因為它與中國的貿易更直接、更緊密,其損失將達到25億歐元。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的損失預計分別為6億、8億和3億歐元。

美國的恐懼比歐盟更甚,由於美國貿易體制中的種種沉疴,使得中美貿易中美國企業的價格競爭力更不具有優勢。正是出於這個原因,美國前不久大張旗鼓的搞了沒有中國參與的TPP和TTIP;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上周三,美國商務部揮起大棒,對來自中國的進口耐蝕鋼產品徵收最高255.8%的反傾銷關稅。因此美國的反對和插手歐盟的事務也就不足為奇。

【政治也很重要】

除了經濟因素以外,不管歐美承認與否,政治因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實際上,西方國家的各種行為本質上都是為了維護其國家利益,以實現其政治目標。冷戰結束後,意識形態領域的對抗從未停止,這種因意識形態上的對立情緒深刻反映在經濟政策與貿易法制上,形成一種難以阻擋的政治傾向,使得國際貿易領域的冷戰思維陰魂不散。而界定市場經濟國家由於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衡量標準,政治正確往往成為必然選擇。

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美國和歐盟突然先後承認了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地位。這是一個典型的政治決定,而非建立在經濟或技術評估層面的結論。

世界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即使是今日俄羅斯經濟市場化和自由化程度,也遠不及當年的中國。雖然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的私有化進程非常之快,但許多企業私有化後,所有權從政府轉到了與政府有著「密切聯繫」的企業家手中,大量企業仍享有俄羅斯政府的補貼和特殊優惠待遇。

值得警惕的是,雖然由於當時的政治因素,俄羅斯先後獲得美國與歐盟承認,獲得了市場經濟地位,但是俄羅斯也為此付出慘痛代價。當時歐美的承認有著一個附加條款,一旦發現在俄羅斯的能源行業中存在非市場行為,就需要在反傾銷個案中仍使用替代國標準。

作為產油大國,俄羅斯的出口競爭力主要就體現在能源上。這個附加條款使得俄羅斯的出口利益大大受損:歐盟在承認俄羅斯市場經濟地位後,又對俄發起過兩次反傾銷調查,均採用了替代國設置。再加上俄羅斯在金融開放等方面其他巨大讓步,其中苦味,也就有今日與歐美關係處於尷尬之中的俄羅斯自知了。

【不必太在意 歐美分開看】

爭取市場經濟地位這事,歐美的承認與否,並不是一個核心問題,中國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是不容抹殺的事實。而即使被承認,好處也可能大打折扣。實際上,同樣在2002年,歐盟修訂了反傾銷法的「特殊市場狀況」條款,俄羅斯的特殊待遇迅速被普適化。

「特殊市場狀況」條款中「人為低價」一條規定,只要在被調查國中發現存在「人為低價」,就在該反傾銷個案中仍使用替代國標準。因此即使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獲得了歐盟承認,一個「人為低價」仍將成為別國的良好藉口。

因此,中國雖仍需要積極爭取市場經濟地位,但大可不必強求。歐盟是可以積極爭取的對象,歐盟內部主要經濟體也普遍支持中國。從歐盟對SDR和亞投行的政策也能看出,美歐在如何看待中國經濟性質,以及對華經濟政策走向上存在明顯分歧。

美國自始至終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體,頑固地認為中國國內價格都被政府控制。因此,大可不必在美國身上花費太多精力。美國也阻止不了歐盟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相信美國種種跳樑小丑般的行徑,最終也只能迎來一個響亮的耳光。(作者:華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82203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