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新局|繞不開南海問題,東協中國合作仍穩步升級
當地時間2015年8月13日,印度尼西亞雅加達,中國鐵路總公司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舉辦「中國高速鐵路展」,向印尼各界宣介中國高鐵發展史及技術優勢。 視覺終稿 資料圖
「從 具體項目來看,無論是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奪標還是中老、中泰高鐵開始建設,都體現出中國與東協國家的合作達到了相對較高的程度。」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大國外交室主任周士新日前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說,「這也反映了中國『一帶一路』倡 議和東協『互聯互通總體規劃』戰略對接取得了實際效果。」
在2015年中國外交布局全方位推進過程中,東協地區成為一個主要著力點。今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赴印尼參加亞非首腦會議,期間與印尼總統佐科、緬甸總統吳登盛、柬埔寨首相洪森等東協國家領導人舉行了會談。
11月19日,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一階段會議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 資料圖
今年11月,習近平又對越南、新加坡進行了國事訪問,並赴菲律賓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年度非正式會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在該月參加了東亞系列峰會,並訪問了馬來西亞。
伴 隨著中國領導人對該地區的頻繁出訪,中國與東協國家關係得到了顯著提升。在習近平訪問新加坡期間,中新兩國確立了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係。而在李克 強參加東亞系列峰會期間,中國又與東協國家達成了自貿區升級談判。此外,今年以來,中國斬獲印尼高鐵建設項目、中國-寮國和中國-泰國高鐵建設的開工等, 也無不體現著中國與東協國家之間關係的長足進步。
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周邊國家平台研究員、江蘇省東南亞學會常務副會長成漢平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在繼續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等周邊外交基本方針的情況下,今年中國的東協外交布局還是比較成功。
「親誠惠容這一理念可以說是中國與東協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指引,」成漢平說,「中國和東協互聯互通建設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正在有條不紊推進當中,得到了東協國家的普遍好評,尤其是亞投行,東協國家都渴望加入其中,和中國共同推動雙邊經貿關係、人文交流。」
美軍拉森號驅逐艦。 視覺中國 資料圖
美國介入使南海問題進一步複雜化
從總的趨勢來看,中國與東協關係處於不斷前進的進程中。但也應看到,雙方之間依然存在著一些會影響彼此關係發展的難題,南海問題便是其中之一。
在 東協國家裡,菲律賓、越南、汶萊、馬來西亞與中國存有南海島礁主權爭議,印尼雖然與中國沒有島礁主權爭議,但與中國存在海洋專屬經濟區劃界的問題。鑒於這 些國家東協成員國的身份以及南海局勢穩定對貿易和通行的重要性,南海問題也因此成為中國東協關係發展中一個繞不開的焦點話題。尤其是今年中國在南海所屬島 礁進行建設的消息被西方媒體過度渲染之後,東協國家對南海局勢表現出了擔憂。
在今年4月馬來西亞蘭卡威舉行的第26屆東協峰會、今年11月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的第27屆東協峰會上,東協國家在兩份《主席聲明》中都有提及確保南海地區的和平、穩定與安全。在27屆東協峰會《主席聲明》中, 東協國家還特別提到,對南海地區各方建設軍事前哨等做法表示擔憂。
「從今年兩次東協峰會的主席聲明文本來看,原本只有部分東協國家領導人對 南海島礁建設的擔憂已經成為東協各國領導人的普遍共識。」周士新強調說,「當然,東協各國對南海關切的出發點也不盡相同,對與中國存在島礁領土主權爭議的 國家來說,擔憂的對象似乎只有中國,但對於其他東協國家來說,這樣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同樣進行島礁建設的東協國家,認為所有各方的行動都不具有建設 性,無助於地區形勢的總體穩定。」
而在中國與東協國家尚未找到妥善解決南海問題之策同時,域外大國尤其是美國的介入使得南海問題進一步複雜化。
一直以來,美國以「維護南海航行自由」為藉口插手南海事務,並時常派軍機軍艦進行抵近偵察和巡航。今年10月,美國拉森號軍艦進入中國南沙群島渚碧礁12海里。而在本月早些時候,美國B-52轟炸機飛進了中國在南海的固有領土華陽礁上空2海里範圍。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美國之所以積極介入南海問題,一方面是要在中國與東協國家之間打入楔子,為中國與東協關係發展設置障礙,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藉此繼續捆綁該地區的盟友和夥伴與其加強合作。
就在本月初,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訪問美國期間,新美兩國就簽署了《加強防務合作協定》。新加坡同意讓美國每隔幾個月派遣主要用於海上巡邏、偵察和反潛作戰行動的P-8「海神」(Poseidon)反潛偵察機,到新加坡做短期停駐部署。
「這其實是一個標誌,表明東協國家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發生了微妙變化,」成漢平說,「美國P-8偵察機入駐新加坡,就是來南海鉗制中國的潛艇或建島活動。」
11月4日,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梳邦,與會代表在會議後合影。當日,為期一天的第三屆東協防長擴大會議在馬來西亞舉行。 新華社 資料圖
東協的「大國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個月舉行的第三次東協防長擴大會議上,由於中國和東協一些國家反對美國將中國島礁建設內容納入會議聲明而沒有發表聯合宣言。
「這是咱們在東協外交的成功之處,」 成漢平說,「東協認識到域外勢力的介入會影響到與中國的關係,也正因此,東協拒絕了美國的要求。」
在某種程度上,這其實也反映了東協國家的一種外交戰略取向,即保持與大國的平衡關係,並利用這種關係為自己謀取利益。
「這是一種迫不得已的現實選擇。東協沒有選邊站的必要,更沒有與中美進行競爭的能力。」周士新說,「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安全上,東協國家都想與中美兩國合作,且都想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經濟合作層面,除了菲律賓之外,東協其他9個國家都已經在國內通過審批程序並簽署協議,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國。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協國家在加入亞投行的同時,還加入了由美國主導的TPP。
而在軍事安全層面,東協大部分國家也依然選擇在大國之間維繫巧妙的平衡。例如,馬來西亞上個月與中國達成協議,允許中國海軍船隻使用沙巴州的哥打基納巴盧港作為「中途停留地點」。與此同時,馬來西亞也繼續允許美國核潛艇在沙巴州的塞潘加爾灣進行補給。
「東協作為一個小國集團,無法與中美這樣的大國抗衡,採取一種平衡戰略是最現實和最優的選擇。」 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副所長郭延軍告訴澎湃新聞,「東協在大國中間實行平衡政策,無疑可以左右逢源,增強自身在地區合作和各種地區框架中的中心地位。」
周士新認為,東協的這種平衡政策將會一直繼續下去,「但其效果取決於中美等域外大國相互協調的結果。如果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構建的順利,東協可以利用的空間就非常小,其最終還是需要憑藉自身的實力,贏得在地區與國際舞台上的地位與作用。」
11月21日下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吉隆坡國際會議中心出席中國—東協(10+1)領導人會議。 中新社 資料圖
經合要讓東協更多受益
與東協國家奉行「大國平衡」做法相比,中國對東協的外交政策的立足點則放在了同周邊國家發展睦鄰友好關係上。
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
今 年11月,習近平在新加坡大學發表演講時也再次提到,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奉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堅持踐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 理念,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致力於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
「從新中國成立初我們就奉行睦鄰友好周邊外交政策。」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蔡鵬鴻告訴澎湃新聞,「現在講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其實是新形勢下睦鄰友好政策的一種繼承和延續。」
當然,在堅持奉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方針時,中國也一直在以一種積極務實的態度與東協國家一道尋求妥善解決南海問題的方案。
2014 年8月,中國外長王毅在緬甸首都內比都出席中國-東協(10+1)外長會期間表示,中方贊成並倡導「雙軌思路」,即有關爭議由直接當事國通過友好協商談判 尋求和平解決,而南海的和平與穩定則由中國與東協國家共同維護。此後,「雙軌思路」成為中國處理南海問題的一個主要立場。
就在上個月,李克強總理在出席第十屆東亞峰會時,也再次提及處理南海問題的「雙軌思路」,並就解決南海問題提出了5點倡議。
「管控好分歧,維護好中國東協穩定的大局,這是雙方一致的,」成漢平說,「南海爭端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了的,就未來前景而言,我覺得中國東協雙方應尋找利益共同點,把爭議擱置下來,不讓分歧演變成衝突或者是其他不利於雙邊關係發展的趨勢。」
成 漢平還表示,解決南海爭端,中國也應努力向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比如我們現在南海島礁上設置許多明確的航標燈提供氣象服務、導航服務,後勤 保障服務等,這樣可以消除南海一些爭端國家對中國的誤解,要讓東協國家理解,中國這麼做是要向過往的船隻提供公共服務產品,而不是要軍事化。」他說。
妥善處理南海問題是為了維護中國東協關係發展的穩定。而在另一方面,中國也希望通過加強經貿、安全、人文交流等領域的合作來為中國東協關係向更高層次發展提供推動力。
李 克強上個月在第18次中國-東協(10+1)領導人會議講話中,就未來提升中國與東協整體發展水平提出了六方面建議,即進一步加強中國-東協合作發展機制 化建設;加快經貿合作升級;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同區域國家發展戰略對接;探索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共同提升安全合作水平;努力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
「通過深化中國和東協經貿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合作實現雙贏,從而打造中國東協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這樣可以把目前的南海爭端暫時擱置下來,從而尋求更多的雙方共同利益。」成漢平說。
有輿論分析稱,在東協經濟體成立和中國-東協自貿區升級談判達成的情況下,中國與東協國家之間的經濟互補優勢潛力會得到更大釋放,中國在東協國家的投資援助會得到大幅提升,雙方之間的經貿合作也會變得越加緊密。
但 在郭延軍看來,在中國東協深化經貿合作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雙邊經貿關係存在的不平衡問題。「這已經成為東協一個重大的關切。」他說,「東協國家普遍認 為,中國的獲益大大多於東協。因此,我們在推動經濟合作的過程中,需要處理好這一問題,讓東協國家更多受益。否則,經濟合作越緊密,東協在安全方面對中國 的防範就越強,也就越不利於南海問題的解決。」
相關標籤: 時政外交 南海 中美關係 東協
收藏 分享 投訴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