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患難與共的愛情:她13歲就嫁給李世民,榮辱與共23載,36歲去世,令夫妻情深的李世民哭斷肝腸。

張無忌| 2015-12-19| 檢舉

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患難與共的愛情:她13歲就嫁給李世民,榮辱與共23載,36歲去世,令夫妻情深的李世民哭斷肝腸。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青梅竹馬的愛情,像山中清泉,總是透著一股甜美純凈,讓人心生嚮往。李世民與長孫氏的情意,便是這樣一股美好純凈的清泉。

同是宗室子弟的李世民與長孫無忌關係親近,騎馬打獵,吟詩作對,縱情酒樂,將少年義氣恣意揮灑。驀然回首時,便撞進一彎瀅瀅眸光里,一個單薄俏麗的身影,手握書卷,卻總是抬頭,將目光久久灑在他身上。四目相對,他柔柔一笑,她則羞紅了臉,重新將目光糅進書卷的汪洋里。

日子久了,女孩的羞怯慢慢褪去,會站在薔薇花架下,引頸眺望他的身影,見他來,便溫婉一笑。談詩論道,海闊天空時,身邊,便多了一個如夜鶯般婉轉輕啼的聲音。她輕輕說出的一句話,常常令他忍不住擊掌稱讚,看她的目光,慢慢地浸了柔情萬丈。

那時,他是俊朗英武的少年,她是青澀嬌俏的少女,雖從未經情事,但彼此的一顰一笑,皆在對方心裡掀起無數漣漪。三個人的聚會,到最後,總是變成他們兩個人的情意綿綿。

這情意,如漫出牆外的花朵,灼灼其華,怎能讓人視而不見?門當戶對,郎才女貌,年齡相當,怎麼看,都是一段美好姻緣。只需有心人煽個風點個火,便水到渠成,情意燎原。

他與她的婚約便這樣定了下來。笑容剛在唇邊輕綻,長孫氏父親去世,家道中落,母親帶著兄妹二人,流落於舅父家。

除了喪父之痛,那些日夜,她的心,一定如被蠶慢慢啃食的桑葉,只怕,那段剛剛萌芽的情緣,從此如水東流去。怎麼也不曾想到,最落魄時,他依然款款走到她面前,淺淺一笑,一切,仿佛都還是原來的模樣。

她的心,在那一刻春暖花開,明白眼前的少年,正是她夢寐以求的君子,此生沒有付錯的愛戀。他若不離不棄,她願生死相依。

父親喪期過後,她便將一頭青絲挽起,微笑嫁作李家婦。從此,與他花前月下,琴瑟和鳴,與他談文論道,相依相偎。抵頭相依的剪影,在窗前畫了一遍又一遍。

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在那樣紛亂的年代,不過是一相情願的夢想。李世民隨父出征,隨行的母親半路病倒,他衣不解帶盡心服侍,依然阻止不了死神的不期而至。而長孫氏的舅父,也因捲入謀反案,被貶外放。

人生最脆弱傷心的時刻,她執他之手,他撫她之眉,無需言語,心已融化。他們用行動將心意默默傳遞:不管風雲如何變幻,我會一直在你身邊,永不離開。

陪伴,是最溫情的安慰,如陽光點點,灑滿全身。而他們,如兩隻被打濕了翅膀的鳥兒,在陽光下抖一抖羽毛,重又煥發光彩。

那時的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更大的暴風雨,在一個又一個路口,等著將他們淋個濕透。

隋朝暴政,民怨四起,各地反隋勢力揭竿而起,群雄紛爭。李淵也舉起了義旗,並異軍突起,火速入主長安。

而每一場征戰,都少不了李世民的身影。

那 些漫長的白日,她在人前微笑如花,像一朵明媚的向日葵,高傲地挺立,將陰影擋在身後,養兒育女,治理家事,將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而那些寂寞的深夜,她獨 倚床頭,思念潮水一樣漫延,心心念念想的,是那個在戰場上搏殺的夫君,他可累了?他可餓了?他的衣服是不是太單薄?再相見時,他是否完好如初?

雖深居府中,但每一場戰事,每一個細枝末節,她都細細打聽。他勝了,她便滿心歡喜,他輸了,她便心生疼惜。偶爾寫信給他,寥寥數語,將當前形勢分析地一清二楚。看他將她的意見採納,心裡的蜜便滿滿地溢出來。

那些相思與分離,最終,被一個新王朝的建立所撫慰。

李淵登基為帝,李世民成了大唐的秦王,長孫氏成了大唐的秦王妃。

無論身份如何改變,也改變不了李世民征戰沙場的宿命,他橫刀立馬,用一個又一個勝仗掃除了大唐的威脅,讓這個風雨飄搖的王國,終於風雨不侵,屹立不倒。

他終於可以缷下盔甲,擁妻女入懷,用脈脈深情,彌補聚少離多的缺憾。這次,真的現世安穩了,可他的歲月沒有辦法靜好。

無數的勝仗,讓李世民威望飆升,功高震主。結果便是,皇帝猜忌,太子排擠,他的世界變得風雨飄搖,時刻站在懸崖邊上,一個不慎,便是萬劫不復。而她,始終默默站在他身後,用柔弱雙手,一次次將他拉出險境。

太子拉攏宮中嬪妃,在皇帝耳邊細吹微風,每一陣風裡,都有李世民的劣跡。皇帝的心在這風裡慢慢飄移,對這個立下無數戰功的兒子愈發地看不順眼,種種刁難與責罰紛至沓來。

這是政鬥,也是血肉親情之爭,鐵血如李世民,亦免不了傷感悲愴,這世上還有什麼比親人的背叛更令人痛心?他曾經拚死保護的人,轉身,便狠狠刺他一劍,痛的何止是心!

她輕輕撫平他眉間的皺紋,知道任何言語皆顯多餘。她放下手中的書卷,笑顏如花地走進了雲波詭異的皇宮,與嬪妃交往,用細細言語影響眾人的風向,她在皇帝面前盡孝,用知書達理與拳拳孝心影響著帝王的心思。

高傲清透的秦王妃,笑容里多了一絲卑微。而她的周旋,終是慢慢地將歪風消彌,為他爭取了多一點的空間與自由。

這一切,他看在眼裡,心早已如遭凌遲。當所有的努力都改變不了命運的走向時,他終於做出了一生中最艱難的抉擇,既然親人緊緊相逼,他唯有用力一擊,將親情撕裂。

這個抉擇,曾經在他心裡徘徊了千萬回,退一步,粉身碎骨,進一步,從此噩夢纏身。但最終,他願意背負罵名,也不願眼睜睜看她跟著他一起跌入懸崖。

這個決定說出口時,他的聲音在輕輕顫抖。她輕輕握住他布滿厚繭的手,目光如水,溫婉一笑。不用言語,他已讀懂她的眼神:不論怎樣的決定,不管好還是壞,不管前路多少風雨,我都陪著你。

他緊緊握住她的手,恨不能一瞬便是永久。有你相伴,前路即使血流成河,我心亦不懼。

她是一直默默站在他身後的女子,卻在玄武門之變那日,款款走向了幕布的中央。

那日,將士們既激動不安,又擔憂恐懼,各種情緒交織下,有人雙腿打顫,有人偷偷抹淚,整個秦王府,被一種悲傷的氣氛籠罩。

這個樣子,如何能勝?她走出閨房,微笑著向將士們走去,一步一步,步步生蓮。這微笑與蓮步,已有撫慰人心的力量,而她輕啟朱唇,說出的一字一句,皆大義凜然,如一縷春風,輕輕拂過眾人心頭,將那些暴躁與不安,一點一點壓了下去,自信與坦然如小草般繁茂生長。

就連李世民,也在她從容不迫的言談里,慢慢靜下心來。她尚且不懼,他又有何懼?

那一日,歷史記住了玄武門的血流成河,記住了李世民的鎮定自若,而她的一舉一動,如縷縷輕風,慢慢吹散,不留痕跡。但即使所有人都將她遺忘,李世民也會永遠記住她微笑的模樣。

歷史在那一刻徹底顛覆,戰功赫赫的李世民成了大唐新的主人。登基僅僅十三天,內憂外患剛剛被壓下,他便迫不及待封她為後。

這萬里江山,是她陪他一起一步步爭來,如今他站在山巔,若身邊無她陪伴,這錦繡風景,也會寡淡無味吧?

從此,她隱在他身後,任他濃墨重彩譜寫新曲,而她,只恪守皇后本分,不越雷池一步。

他有政事相問,她婉言相拒,他再問,她便扭頭不再看他。他甚是不解,以往,她總是與他言無不盡,她總在他耳邊諄諄教誨,她總是三言兩語撥開他心頭的迷霧。可如今,她做了皇后,怎麼反而不肯開口了呢?

她撫他緊皺的雙眉,將心事緩緩道出。正因她是皇后,一舉一動,皆會成為後人效仿的典範,所以不能開了亂政之風。她隱在他身後,便是對他最好的支持與愛護,她相信他的夫君和滿朝文武,能將這萬里河山治理得井然有序。

他唯有輕輕嘆息。她總是這般善解人意,他想到的,她會想得更細緻周到,他想不到的,她也一樣不曾遺漏。只要知道她站在他身後,即使不言不語,他的心,也會如枝繁葉茂的大樹,根深枝穩。

令他驚喜的是,她不肯對政事說三道四,卻用另外一種俏皮婉轉的方式,影響他的一言一行。

有大臣直言不諱,在朝堂上令他顏面掃地。他的怒火一直延續到後宮,在她面前,碟碟不休地責罵、抱怨。

說 得興起,一轉臉,卻不見了皇后的身影。正疑惑時,忽見皇后從室內走出,著隆重朝服,對著他行了大禮。他心下一驚,不明白髮生了何事,剛剛皺起眉,她已鄭重 其事高聲恭賀,恭賀他得一良臣。他怔了半晌,忽然笑出聲來,皇后這勸政的招兒可真是特別啊,心裡的陰霾頓時煙消雲散,看著她繃緊的臉,忍不住笑了又笑。

有她在身邊,似乎連惱怒之事都變得有趣了。累了倦了,他便躲進她的宮殿里,哪怕只是奪過她正翻看的書卷,隨便瞅一眼,心裡也是歡悅滿足地。

她一直躲在他身後,做著最安靜的皇后,不曾有轟轟烈烈的大事伯載入史冊,但她卻是歷史上無人能及的千古一後。她的功績,都藏在日常的點點滴滴里,藏在每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用柔情似水,一點點滲透進他的血液里。

以為這一生,歷經苦難,終於一切安穩,從此便可以相依相偎,永不分離,猶如初遇時,那青梅竹馬的兩小無猜。

他 怎麼也沒有想到,小他三歲的皇后,會一病不起。看著纏綿病榻的她,他的心早已如亂雨落池塘,當所有的藥物都失去功效時,他以九五之尊親臨寺廟為皇后祈福, 下詔修復天下名勝為皇后增歲。他握著她逐漸瘦弱的手,恨不能時光停留,再不流逝,若能換她安好無恙,他願拿這天下去換。

只是,在生離死別面前,一個人的願望顯得如此渺小。縱使他能左右全天下人的命運,卻終是改變不了他和她的命運。

長孫皇后逝世時年僅三十六歲,自十三歲初嫁,與李世民攜手走過了二十三年的風風雨雨。

從 此,思念如潮水,將李世民淹沒。他在宮中建了高台,日日夜夜站在高台之上,眺望著皇后的陵墓,往事一幕幕在眼前鋪開。少年時的初相遇,悲傷時的彼此安慰, 戰時的互相牽掛,身處險境時的默默陪伴。他征戰一生,被父親猜忌,被兄長排擠,在親情里傷痛沉浮,唯有她,無論身處險境還是置身榮華,哪怕他被全世界拋 棄,她都始終默默站在他身後,陪他風雨同舟,不離不棄。

從此,茫茫人海,再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撫平他眉間的皺紋,再也沒有一個人,與他抵頭相依,訴盡綿綿情話。

他對她的兄長長孫無忌重用有加,立她的兒子李治為皇帝,這一切,只是想要告訴她,他對她的情意,縱使隔了生死,亦鮮亮如初。

猶如十三歲那年,她微笑瑩瑩地走進他的生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79897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