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擔心中國只要搞定這8件事,將讓世界變天!因此出盡全力阻擾破壞!

張無忌| 2015-12-17| 檢舉

美國擔心中國只要搞定這8件事,將讓世界變天!因此出盡全力阻擾破壞!

第一 台灣問題,至於為何第一是要擺平台灣問題,眾所都知,台灣是直接通往太平洋的門檻。

既是中國貿易的生命線。擺平台灣問題同時也意味著和與日本在東海釣魚島的爭議會變得沒那麼棘手。

中國軍艦隨時可以通過台灣海峽去往任何一個戰場。

解決台灣問題,太平島可以給中國軍用飛機提供適當的起飛基地。南海就可以駐紮中國軍隊大量的空軍和海軍。

基本掌控南海的控制權。無論制空還是制海權都握在中國手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二 擺平釣魚島問題,擺平釣魚島可以徹底的讓日本死了這條妄想再攻中國的心。

中日戰爭的創傷遠遠不是日本領導人幾句道歉的話可以解決中國老百姓心靈痛和國恥的。只有搞定日本,才會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一個上百年的發展空間!

在地里位置上可逼迫日本回歸正常的心態。擠壓日本實際上就是迫使日本放棄跟隨美國腳步。

讓日本實實在在的回歸亞太,打造亞太的世界經濟中心!可是從日本人的一貫做法,中國人又很難相信日本人的誠意!

只有徹底的制服日本一次,日本人才會心安理得臣服於中國。也只有中國的軍事實力強於日本,才會讓日本打消與中國再斗得野心!

第三 中印邊界問題,只有解決了中印邊界問題,國家即可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印度也是大國,而印度的時刻叫喧報1962年的戰爭之恨。

雖然印度的列屆領導人嘴裡說著和中國建立友好關係,但印度的軍方和一些異派人士時刻在炒作中國威脅。

念念不忘62年的戰爭。其對華印象仍被1962年戰爭左右。因此印度決不可能忘記1962年恥辱,至今印度的一部分學者都不願意去承認那場62年兵敗喜馬拉雅山的戰爭。

儘管印度官方總是強調1962年戰爭已經成為歷史,而現實是,印度政界人士對印度在1962年戰爭中的失敗仍然記憶猶新,戰爭的後遺症依然存在,這場本來不該發生的衝突仍然在左右著印度人對中國的認知,其中最壞的印象就是「中國人總有點口是心非,笑裡藏刀」。

解決了中印邊界問題,對於中印兩國都是個發展的好事!

第四 絲路的發展順利進行與亞投行的推進

由中國提出的亞投行與絲路發展正在啟動與進行中,此舉必然會給中國實現一個巨大的發展和中國抱負,之所以有那麼多國家來參與,正說明了中國選擇和平發展的路徑是對的,中國提出的亞投行和絲路發展實際是對亞洲的一個整合 。

而對於亞太而言,沒有那個國家有如此大的實力來整合亞太,唯有中國這個世界大國有這個能力來整合亞太的碎片化。因此亞太人民是願意看到中國人民站出來承擔這個大任的,畢竟這也是個上千年都沒有出現過的大團結,大發展的歷史機遇。

亞投行與絲路發展並不是發展中國一家,而是整個亞太的繁榮,在這兩個事情上,中國沒有私心,所以贏得亞太各國的信任與共鳴。贏得亞太各國的支持與參與。而中國也願意讓亞太各國分享中國發展的機會,搭上中國發展的列車。

試想在今天這樣的世界經濟大蕭條疲軟的今天,又有誰願意去打破這樣的大發展而得罪亞太所以國家。亞太抱團發展才能實現亞太各國的亞洲夢!各國的強國夢!

第五 聯俄與團結歐盟,中國與俄羅斯是阻止世界再次發生大戰威險的力量。

沒有俄羅斯,中國面對的威脅遠遠大於有俄羅斯的威脅。俄羅斯是世界軍事強國,其核武器足以毀滅整個地球。因此沒有哪個國家會與其決戰。甚至連超級大國美國也不敢去挑戰俄羅斯的世界軍事地位!所以中俄的聯手,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撼動中俄的戰略地位。

中國的經濟幫助俄羅斯與俄羅斯的軍事支持中國,剛好有互補性。中俄聯手也是世界制止軍事霸權的一極!沒有中國的經濟幫助俄羅斯,俄羅斯必然會支撐不下去。沒有俄羅斯中國將會孤獨的面對美帝軍事霸權。

團結歐盟是中國必須要做的事情,歐盟不僅僅是中國的貿易夥伴,更是中國技術和高科技來源的重要引進基地,歐盟的工業標準是中國的一個好的參照。德國的 工業4.0與英國的工業2.0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好的接口。中法合作建設英國核電站就是個好的列證。而歐盟也正好是藉助中國的發展走上歐盟經濟強勁發展 的好時機。歐盟需要的是中國這樣的大市場。

歐盟如果經濟強勁了,必然會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美帝所以對歐盟各國呼來喝去,正是因為歐盟實力的不強大。還有歐盟內部的不調和。影響了歐盟的整體實 力。所以中國可以扮演調和歐盟內部不和的中間人。中國與歐盟是世界多極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力量。更是對美帝霸權的一個打擊。對美帝冷戰霸權思想的一個革新! 當然也是對美帝冷戰思維的一次冼臉。分化瓦解歐盟與美帝的勾結,再分而治之,是世界多極化的一個渠道,世界多極化的一個起點。當然這更是歐盟崛起的一個必 然途徑!

第六 人民幣國際化,打破美元霸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經正式將人民幣納入國際儲備貨幣籃子。

為何中國爭取進入SDR籃子?三大因素:一是增加國際貿易中人民幣使用比例;二是有助降低借貸成本;三是跨境合同以人民幣計價可降風險。

對持有SDR的國家而言,則有三大用途:一是儲備;二是兌換;三是還債。例如,當SDR會員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SDR換回對方持有的本國貨幣;而會員國可用SDR歸還IMF貸款。

認識以上三大因素和三大用途很重要,因為是理解SDR的基礎。網上開始流行對SDR的爭議,有觀點認為SDR將拆除中國的金融防火牆,令中國金融自由化,開放所有資本項目供西方「洗劫」。

據渣打和安盛投資管理估計,如果人民幣納入IMF儲備貨幣籃子,至少1萬億美元全球儲備將轉換為人民幣。

因此只有當人民幣國際化後,中國才能在世界地位上獲得更多的話語權,也只有人民幣國際化才能減少美帝對世界掠奪。貨幣是美帝對世界的操縱,美元是美帝對世界操縱的一個工具。平衡了美元,美帝才能與世界人民站在同一個起點上發聲。

第七 搞定平息南海,美帝霸權一直在南海指手畫腳,窮兵黷武,炫耀武力。今天炫耀艦艇南海航行自由,明天炫耀航母巡邏南海。

搞得南海陰雲密布,又在中國周邊國家挑唆到南海挑事,更是挑唆菲律賓這樣的國家和中國滋事,無理取鬧。又教唆日本等好戰國家圍堵中國,一次次挑戰中國底線,在南海煽風點火,無事不做到極致。

今天派艦艇進駐日本。明天和菲律賓南海軍演,又說把60%的軍力派往亞太。美帝的用心良苦無不是在威脅和圍堵中國的崛起,南海自由航行不過是美國的一個藉口,中國什麼時候讓哪國的船隻不能通過了?

沒有。拉幫結派圍堵中國才是美國的用心,另一個理由就是美國經濟快到了崩盤的邊緣,美國要拯救自己,所以想從中國身上得到一點利益。武力訛詐中國,使中國屈服於其強大的軍事壓力。

當然這只是美帝的一廂情願,美帝須知,從1950年韓戰開始,中國人何時怕過美帝國主義的鐵騎,從來就沒有過。毛主席教導我們,美帝是紙老虎。雖然美帝有堅船利炮,有空中優勢,但中國在一步一步的緊跟。

J-20,J-31的出現,讓中國豎起了國防重器,J-15,遼寧艦,二炮堅定了國民信心,兩彈一星篤起了中國底氣。

雖然中國領導人言明了和平崛起,但中國人不懼怕任何國家蓄意挑釁中國。中國人的領土沒有一寸是多餘的,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家底,不容任何國家來挑釁!占有!

南海本無事,美帝自憂之。更不可饒恕的是美帝在南海的雙重標準,越南建島,美國人不說,菲律賓擴建南海軍事基地,美國人不說。

可是到中國要建島了,美國人站出來了,對中國說三道四,顛倒黑白,罔顧事實,以戰爭之勢嚇唬中國,恐嚇中國。

中國人從來沒被戰爭嚇到過。一次次的戰爭驗證了中國人民對外敵的侵略絕對不能容忍。奮戰到底的決心從沒改變過!任何外來的域外國家武力不能擺平中國在南海的立場和底線!!!

第八 振興中國工業,興中國科技,鑄強大的國防,篤造中國夢。中國裝備,中國製造工業,機械,微電子,量子技術。

機器人,航天與衛星技術,計算機核心晶片等都是中國必須掌握的一些技術。

船舶製造、航海等都是擺在中國人面前的路。材料技術,雷射,發動機等是中國必然要去開創的路。

通訊與微波武器的開發,核武利用開發中國人必須征服他們。

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早日崛起!!!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早日實現中國夢!!!

中國人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努力奮鬥,但是西方國家不允許中國強大,不允許中國人民過上富裕的生活,為什麼?

中國崛起意味著什麼

中國的崛起很可能會極大地損害這些西方國家的利益,而政治家必須防患於未然,阻止中國的崛起。

理解這一點之前,首先要知道中國崛起意味著什麼?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如果生活生活水平沒有達到已開發國家,那就中國就不算崛起,對於中國也一樣,崛起歸根到底是為了每個國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那什麼才算已開發國家的生活水平呢?

現在各個國家最主要的衡量方式是人均購買力平價。舉個例子,2014年美國的人均購買力平價是53992美元,中國是12926美元,美國是中國的四倍,也就是美國平均每個人能夠購買的東西是中國的四倍,生活水平比中國高得不是一星半點。

那麼美國人民憑什麼生活水平比中國高這麼多?這是建立在實實在在的資源消耗的基礎之上的。

美元地位受到威脅

2014年,中國人均居民用電量是508千瓦時,而美國是4973千瓦時,是中國的近十倍,在美國,冬天、夏天都是開足暖氣或者空調。

2014年,中國人均消耗石油0.38噸,而美國是2.59噸,是中國的近七倍。同樣是這一年,中國人均天然氣消耗136立方米,美國是2353立方米,是中國的十七倍。

如下圖所示,所有的生活水平比中國高的國家居民都比中國人消耗更多資源。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生活水平與資源消耗量是息息相關的,那麼中國如果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須消耗更多的資源,但是中國自身的資源不足以支撐全體國民現有的生活水平。

必須向其他國家買資源

2014年,中國石油共消耗5.20億噸,進口3.09億噸,進口占比60%;天然氣消耗1855億立方米,進口510億立方米,進口占 比28%;即使是中國最豐富的煤炭也進口了2.91億噸。

而且中國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儲量分別占世界的1.1%、1.8%、12.8%,儲產比分別為 11.9年、25.7年、30年。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源的用量會越來越大,靠中國自身的資源也就會越發捉襟見肘。

那麼為了足夠的資源消費量,我們就必須向其他國家買資源。

既然要買資源,就必須要有錢,而現在還沒有一個國家交易的時候願意收人民幣,所以必須要有外匯(特別是美元)。

既然想要美元,那就要拿東西來換,所以出口成了中國經濟的重中之重,沒有出口就換不來資源,換不來資源人民生活水平就不能提高。

就這樣,中國成了一個加工廠,買來資源,生產出產品,賣出去掙到錢之後,再買一些資源支撐起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為中國是加工型經濟,是把買來的資源加工成產品來賺到錢的,那麼這就需要一個比較低的加工成本,只有這樣,產品的價格才低,才賣得出去。

在加工成本中,勞動力成本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工人工資的增長落後於GDP的增長(根本原因是生產率太低)。

但是工資畢竟在增長,勞動力成本還是提高了,這樣產品的成本優勢就被其他發展中國家超過,那麼中國就不能從出口中掙到錢,經濟發展就會陷入停滯甚至倒退。

這時,我們就看到了「出口退稅」、「出口補貼」這樣的東西,因為出口掙的是能換資源的美元,退稅、補貼的是人民幣,所以中國還是獲益的。

畢竟我們換到了我們需要的資源,人均資源消耗量也提高了,這就意味著生活水平提高了。

所以我們會驚奇地發現:

有些中國製造的產品在國外的商場裡反而比在中國內地還便宜。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崛起首先影響到的是跟中國一樣的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我們必須要轉型賺錢

衣服、玩具之類的低技術產品利潤實在太低,換取的資源量不足以支撐中國人民越來越高的生活水平需求,那麼中國就需要製造高利潤的高技術產品。

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日本和德國,他們就靠著汽車、車床、精密儀器等等高技術產品,從全球市場上換取足夠的資源,使本身沒有多少資源的他們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已開發國家,國民的生活水平(購買力平價)也甩了中國三條街,只比土豪沙特少一點點。

然而這些技術不可能天上掉下來,我們必須一步一步追趕,而且日本、德國這些領先的國家也都在不斷開發新技術,使自己的領先優勢擴大。

因為一旦在技術上被中國追上,那麼以中國的規模優勢,同樣的產品一定比自己便宜,那麼自己的產品就賣不出去了,也就沒有了外匯(美元)。

沒有外匯就買不到資源,那麼像日本這樣的幾乎完全依靠資源進口的國家就得退回到「江戶時代」了(德國由於背靠歐盟,情況要好不少)。

所以我們看到已開發國家對中國進行了嚴密的技術封鎖,對中國發展大飛機、推銷高鐵密切關注,日本還在出口高鐵方面對中國進行了阻擊。

但是這 些都不能阻撓中國技術發展的步伐,「江戶時代」的陰影仍然籠罩在日本心頭。

所以他決定兵行險招,希望藉助美國,乘中國還沒真正崛起時用戰爭來拖住中國前進的步伐,這時候我們就看到日本在釣魚島、南海不斷挑釁中國,修改安保法案使他能夠發動戰爭。

到這裡,中國的崛起無疑會損害到這些靠出口支撐起來的已開發國家的利益。

高科技出口市場不足以滿足中國

通過出口高技術產品使人民過上已開發國家生活水平的策略對於向日本、德國這樣的小國來說是足夠的。

而中國人口是他們的十倍,如果要達到日本、德國的生活水平那麼就需要賣出十倍於他們的產品,全球根本就沒有這麼大的市場。

即使市場有這麼大,那麼也會因為市場中的供應增多(多了中國這位競爭者),而使利潤沒有現在德日能夠獲得的這麼大。

中國也就不能買到足夠的資源量來支持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水平。

那有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一、擴大全球市場。讓其他發展中國家都發展起來,就有更多國家消費高技術產品,那麼就有了一個更大的市場使中國能夠換取足夠的外匯。

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帶一路」,看到了中國對非洲的投資建設。

二、用人民幣直接結算。如果用人民幣結算,那中國就不需要費心在國際市場上掙美元了,產油國家為了獲得人民幣自然會與中國進行交易。

而且這會形成中國用人民幣買資源,資源出口國拿人民幣買中國的產品的貨幣循環,使得中國能夠在一個更小的市場,拿到滿足人民需求的資源。

於是,近幾年中國努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成立「金磚銀行」、亞投行,都在為人民幣結算鋪路。

但是,「人民幣結算」會損害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元霸權。而美元霸權是美國霸權最重要的基石,美國正是靠美元結算,才能用綠紙片換石油、換產品、換真金白銀。

在全世界收鑄幣稅,通過印美元讓全世界為美國分散金融 危機損失。

所以,當年薩達姆想用歐元進行石油結算時,引來了美軍攻打伊拉克;當年卡扎菲想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推行用黃金第納爾結算石油後,利比亞遭到了北約的空襲。

所以,隨著中國崛起,美國的利益也很可能受損。

美國不會坐以待斃

美國是不會坐以待斃的。那要怎麼做呢,答案就是中國最大的軟肋——資源。

2014年,中國消耗的石油60%需要進口,而且中國85%的 石油都要走馬六甲海峽。

如果美國封鎖了馬六甲海峽對中國實行石油禁運,那麼中國的經濟別說實現經濟增長,很可能出現經濟衰退,而且衰退會提高失業率。

大面積失業可能會引發社會動盪,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甚至會導致中國的崩潰。

所以我們看到美國高調「重返亞太」,在日本、菲律賓、新加坡的美軍基地增加軍事部署。

那麼美國為什麼遲遲沒有對中國進行封鎖呢?

除了如反恐戰爭、伊拉克戰爭、金融危機這樣的美國自身原因之外,中國方面的努力也是我們不能忽略的。

改革開放以來,即使對資源的消費量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中國的資源自給率也努力維持在90%以上(只有07、08、09三年自給率降到了89%);

不斷挖掘石油產能,保持石油產量穩中有升,減緩石油自給率的下降速度,即使石油的開採成本比進口石油還高也在所不辭(這是中國油價比美國高的一個原因);

建設中緬油氣管道、中俄油氣管道、中國—中亞油氣管道,減少對海上通道的依賴。

中國的目的就是,保證在美國在海上實行了對中國的封鎖情況下,也能依靠自身的資源維持基本的經濟運轉而不至於崩潰。

而且,美國要實行封鎖 是需要付出極大成本的,還要面對中國與國際社會的壓力。

所以一旦美國不能在短時間玩殘中國,那麼封鎖就成了玩火。

因為存在如此巨大的風險,美國就會知難而退,就不會使用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殺招了。

這就是,通過加強我方的抗打擊能力,來增加敵方的打擊成本,從而達到降低敵方的打擊意願的戰略目的。

但是,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不可能維持住如此高的資源自給率,自給率越低,中國留給美國的破綻就越大。

既然破綻不可避免,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破壞美國的封鎖能力。

隨著東風21d反艦飛彈的服役,中國擁有了反介入的能力,美國對中國進行資源封鎖的代價變得不可想像。

自此,自給率不再是制約人民生活水平的瓶頸,中國終於能夠在全球資源市場放手大幹了。

那麼,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資源從海上運往中國,海上資源通道就成了國民經濟的命脈,這關係到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所以,我們看到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海軍,把海軍派往印度洋護航,在南海進行填島以增大對南海航線和馬六甲海峽的控制力。

或許再過幾年時間,從印度洋經馬六甲到南海的這條資源大動脈就將處在中國海軍的保護之下。

所以,到現在美國的海上霸權也快保不住了。

西方不允許中國搶奪資源

中國人太多了,如果我們每個人的石油消耗水平跟美國人一樣,那麼中國每年就要消耗35.35億噸石油,這相當於2014年石油產量的84%;

即使是向日本看齊,中國也要消耗2014年石油產量的50%。

隨著石油儲量的減少,產量很可能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那麼中國資源用的多了,其他已開發國家的資源用量一定會減少。

生活水平與資源消耗量是息息相關的,那麼已開發國家國民的生活水平就很可能出現下降。

也許隨著科技的發展,資源困境會被解決。

或許在不遠的將來,電動汽車會普及,國家對石油的需求就能夠緩解,太陽能、風能這類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也會大面積鋪開。

化石能源發電將退出歷史舞台,生活水平對於化石能源的依賴就不會像現在這麼嚴重。

那麼,中國的發展就不會降低現在已開發國家的生活水平,而日本也就不用擔心真的退回到江戶時代。

但是,因為事關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資源這個問題上,政治家必須思考最壞的情況,防患於未然。

所以,對於日本、美國等已開發國家來說,只要有機會把中國拉下馬,他們是決對不會放過的。

這就是些西方已開發國家不能接受中國的崛起的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79514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