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宣稱在中國周邊海域巡邏就像自家後院,結果被中國核潛艇狠狠打臉!
圖片為中國海軍潛艇基地,眾所周知,攻擊型核潛艇是潛伏獵殺水面艦艇甚至是大型水面艦艇群的優秀平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有美軍常規動力潛艇擊沉擊傷日軍航母的戰例,而裝備有遠程高速魚雷和水下發射的反艦巡航飛彈之後,現代意義上的攻擊型核潛艇對航母作戰編隊來說,一直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應該說,近年來,中國核潛艇和美國航母之間的直接和間接對抗從未停止過,反而越來越頻繁。
1994年10月,在未向中方事先通報的情況下,美國海軍派遣「小鷹」號航母沿中國領海邊界巡航,並有意駛入中國領海長達數小 時,「碰巧」遭遇到一艘剛剛完成遠海作訓正在水面返航中的中國核攻擊潛艇。這是中國核潛艇與美國海軍最早的交鋒記錄,不過那時,因為我方核潛艇噪聲太大, 反而讓美國海軍變被動為主動,美國航母先後派出多架S-3反潛飛機對我軍核潛艇進行跟蹤。在此之後,中國潛艇開始還以顏色,頻頻以美軍航母為目標展開新一 輪「貓鼠遊戲」,2006年,中國潛艇曾在美軍「小鷹」號航母附近突然浮出水面,而此時美軍航母與中國潛艇之間的距離,已經足夠讓中國潛艇從容發射魚雷擊沉美艦。
實際上,美軍航母戰鬥群由飛彈驅逐艦、飛彈護衛艦和核潛艇等,組成了「里三層外三層」的全方位保護,美軍航母的反潛防禦圈向外可延伸600千米左右,內層防禦圈內有美軍的反潛直升機、反潛魚雷和各種類型的聲納,還有在外層伺機而動的核潛艇,美國航母戰鬥群的確可稱得上是一個」防守嚴密、戒備森嚴」的綜合作戰體。但百密總有一疏,再嚴密的防守也會有漏洞。
12月15日,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網站報道稱,今年10月,美國「里根」號核動力航母在日本海巡航期間與中國潛艇遭遇,並稱中國潛艇對美國航母「進行了模擬巡航飛彈攻擊」。據了解,這篇報道中稱,潛艇鎖定航母事件發生在10月24日,而在兩天後,美國「拉森」號飛彈驅逐艦就開始了所謂「南海巡航」的鬧劇。軍事專家雷澤先生認為,這是中國通過核潛艇的幾個模擬攻擊動作,給美軍傳遞信息,中方有能力,也有實力處理和解決非周邊海域的任何目標。
軍事專家雷澤告訴鷹眼軍事記者,過去,中國核潛艇攻擊美國航母的主要武器是遠程魚雷,但新一代中國核潛艇的反艦武器已經完全轉變為遠程反艦巡航飛彈,這一方面提高了潛艇攻擊航母的成功率,也加大了航母搜尋潛艇的海域範圍,無形中增加了美軍反潛的壓力,據了解,以鷹擊-18潛射遠程反艦巡航飛彈為例,這種飛彈 射程接近450千米,而遠程魚雷的射程僅為50至70千米,中國核潛艇不需要過於接近美國航母就行對其進行打擊。
一般來說,中國核潛艇只需要在遠端跟蹤航母作戰編隊,保持航速和穩定的潛深,就可以從容發射反艦飛彈後退出發射海域,此次美國航母在中國核潛艇已經完成模擬攻擊後,才發現中方核潛 艇實在是太尷尬了。軍事專家雷澤先生認為,日本海水深較大,非常適合潛艇活動,在蘇聯解體之前,一直是美蘇在東北亞潛艇對抗的集中地,此次事件表明中國已 經填補了蘇聯在日本海水下的真空,越來越多的中國潛艇已經深入到日本海腹地活動,而中國潛艇完全可以在遠離中國周邊海域外進行反航母作戰,這是中方要傳遞的一個信號之一。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