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俄鬥法,中國漁翁得利。國際油價大跌,鋼鐵原料、塑膠原料等價格暴跌!中國一年省下一兆美元!難怪中國慷慨大手筆輔助俄羅斯的敘利亞反恐行動了!
2015-12-14
過去一年多來,受全球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美元加息預期、美俄角力價格打壓等因素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且未來較長時間都會維持較低價位。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中國來說利大於弊,其利在於能為中國節省進口開支,增加企業利潤;其弊在於輸入性通縮在加劇(PPI持續下降),對宏觀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總體來說利遠大於弊。
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下跌為中國省多少錢呢?我們不妨來看看海關總署發布的2015年1到11月的海關數據:
鐵礦砂、原油、糧食、成品油等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加,煤、鋼材等進口量減少,主要進口商品價格普遍下跌。前11個月,我國進口鐵礦砂8.57億噸,增加1.3%,進口均價為每噸380.8元,下跌39.7%;
原油3.02億噸,增加8.7%,進口均價為每噸2534.8元,下跌45.6%;煤1.86億噸,減少29.4%,進口均價為每噸371.5元,下跌21.5%;成品油2705.4萬噸,增加0.9%,進口均價為每噸2993.1元,下跌39.1%;
初級形狀的塑料2379.5萬噸,增加3%,進口均價為每噸1.07萬元,下跌14.5%;鋼材1160萬噸,減少12.3%,進口均價為每噸7000.4元,下跌8.4%;未鍛軋銅及銅材428萬噸,減少2.8%,進口均價為每噸3.81萬元,下跌16.4%。
前11個月,我國進口鐵礦砂8.57億噸,進口價格每噸下降了250.7元,比前一年節省2148.6億;進口原油3.02億噸,價格每噸下跌2124.8元,節省 6416.8億;煤炭進口1.86億噸,每噸節省101.75元,節省189.3億;
成品油進口2705.4萬噸,進口價格每噸下跌1921.7元,節省519.8億;初級形狀塑料進口2379.5萬噸,每噸節省1814.6元,共節省431.8億。進口未鍛軋銅材428噸,296.8億。
進口鋼材1160噸,價格每噸下降642元,節省74.5億,這些加在一起達到9888.5億。如果再加上12月份的,將肯定超過萬億。
這些錢,除了部分商品出口帶來的價格損失收入外,絕大部分將成為中國企業的利潤。由此可見,大宗商品下跌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時間空間,降低了經濟運行成本,可以說功不可沒。
在此期間,美元升值、美俄鬥法都對國際大宗商品下行起到了一定作用。這也是為什麼美俄鷸蚌相爭中國漁翁得利的原因。從經濟上說,美俄的這種博弈對中國也是有利的,中國也絕不能讓俄羅斯倒,這不僅僅是戰略上的,經濟現實利益也一樣。
大宗商品暴跌,中國「撿便宜」:最近,伴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美國寬鬆貨幣政策退出,以及隨之而來的政策刺激預期逐漸降低,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正經歷一輪「熊市」周期。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跟蹤國際大宗商品綜合價格表現的CRB指數已累計大跌3.5%,接近了去年全年的跌幅,有望連續四年收跌。
國際大宗商品的暴跌重新分配著全球市場利益格局,包括沙特、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等產油產礦國的收入下降,主權債務壓力備受關注,而對於下游的用戶包括中國、日本等經濟體,無異於一次「貨幣寬鬆」的過程,機構的測算顯示,中國將為此少花大量資金。
那麼,在這場大宗商品的「熊市」里,中國會成為「撿便宜」的贏家嗎?
鋼企迎來「喘息」機會
對於受制於巴西淡水河谷等世界三大礦商壓制的中國鋼廠而言,眼下或許可以算是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好時期之一。
上市公司鞍鋼股份近期公布的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3.46億元,同比大漲449.21%,前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則增至9.23億元,比上年大幅增長了20.65%。
無獨有偶,WIND統計數據顯示,在截止到10月27日披露三季報的10家鋼鐵行業上市公司中,有9家實現了盈利,10家鋼企累計實現凈利潤22.74億元,這些數字與2012、2013年的大面積虧損、存貨大幅增加、利潤慘不忍睹的窘境相比已經明顯改善。
多位業界分析人士認為,鋼企之所以扭虧,與鋼鐵行業上游的原料鐵礦石和焦炭等能源價格大幅下挫密切相關。
聯合鋼鐵網的數據顯示,目前63.5%的印度粉礦離岸價已跌至每噸65美元(1美元約合6.15元人民幣)左右,到岸價格逼近80美元大關。使得鐵礦石的前三個季度累計跌幅超過40%,與2011年2月份的歷史峰值相比則下跌了近60%。
百姓生活成本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僅是鐵礦石,伴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美聯儲退出貨幣寬鬆政策推動美元的強勢,相繼打壓了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以及市場對政策刺激的預期接連落空,大宗商品市場整體似乎都正經歷一輪「噩夢」,工業類大宗原材料以及農業類大宗商品聯袂下挫。
據大宗商品數據商生意社的統計,目前中國大宗商品現貨市場上,八大行業主要追蹤的有代表性的58種大宗商品中,有24種商品創下了3年的新低,占比接近40%,而在這24種商品中,有12種商品和5種商品分別創下了5年和10年的新低。
值得關注的是,一向價格較為平穩的大宗農產品價格也大幅下跌,大豆和玉米年內跌幅都超過兩位數,其中大豆的跌幅接近20%,已創下2004年以來的年度最大跌幅。
「與工業類商品更多是需求不暢有所區別,大宗農產品更多是受到供應增加的影響。」期貨分析師認為,「市場短期可能會延續緩慢下跌的態勢。」
事實上,大豆、玉米等農作物商品價格的下挫對百姓而言算得上一種「福音」。鑒於原料價格的下跌,未來一段時間,國內各類食用油價格將呈現下降趨勢,百姓花同樣的錢可能將買到更多的食用油。
減少進口支出
其實,無論是中國鋼鐵企業扭虧為盈,還是百姓「吃油」成本降低,都並不意外。
因為,每逢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時,製造業成本降低,尤其是能源、礦產價格下降都會帶來下游產品成本的降低,而這些是能源、礦產進口大國所樂見的。
而在鋼鐵行業與百姓生活之外,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更能讓國家節省一大筆資金。
英國《經濟學家》測算,基於2013年的數據,美國油價每降低1美元,中國每年可節省21億美元,如果近期油價下跌得以維持,中國石油進口費用將節省600億美元。
目 前中國進口額最大的大宗原材料除了每年進口超過2000億美元的原油外,鐵礦石的進口量也達到千億美元級別,2013年全年進口的鐵礦石金額達1057億 美元,此外,銅精礦、廢銅以及氧化鋁等基本金屬礦的進口也較為可觀,其中銅及銅材和廢銅的進口額已達500億美元左右,據此計算,中國每年將減少支出數百 億甚至近千億美元。
暴跌有「喜」也有「憂」
當然,作為實體經濟的「晴雨表」,大宗商品的暴跌有「喜」就會有「憂」。
憂的是商品市場大跌也表明實體經濟復甦緩慢,市場信心缺失,同時對於礦產、金屬等資源出口國而言,降低的收入使得債務風險加大,主權債務評級岌岌可危。
目前最受市場關注的是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的主權債務風險,標準普爾近期仍將俄羅斯的主權債務評級位置在BBB-,同時也維持其所持的負面展望。
不少機構的研究認為,由於原油價格的持續暴跌,可能會傷及俄羅斯的「國本」。目前,紐約、倫敦兩地的基準油價均已回到每桶80美元附近,從前期的高點下跌超過了20%。
據金銀島財經調查,今年1-8月份,原油收入占到俄羅斯國家預算收入的46%,是最大的財政收入來源。油價大跌使俄羅斯面臨巨大壓力,俄央行不得不出售外匯儲備捍衛盧布的穩定。
過去三個月,俄羅斯貨幣遭瘋狂拋售,盧布對美元價格下跌15%,是同期全球表現最差的貨幣。為穩定盧布價格,俄羅斯央行僅在10月份的前四天就出售了18.5億美元外匯儲備。
不過,雖然俄羅斯等原料出口國在本輪大宗商品「熊市」中受到衝擊,但是,大宗商品的下跌還是讓全球經濟成為了頭號贏家。
花旗銀行的一份報告指出,原油價格處於四年的低位,相當於給全球經濟提供了1.1億美元的刺激動力,這降低了燃料及其他大宗商品的成本,給消費者和企業以額外的資金來消費以提振經濟。
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測算,從油價來看,油價每下跌10%將提振全球GDP大約0.2個百分點。「實際上油價下跌最終受益是普通消費者,普通消費者的結餘資 金用於其他消費無疑會更有助於提振經濟,因為相比於中東地區的富豪,普通消費者的邊際消費傾向肯定是更高,更樂於將油價下跌後所節省出來的收入花出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78959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