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法俄英德集結中東——這麼多國家為啥還搞不定個「伊斯蘭國」?
近兩年來,美法俄英德軍事力量集結中東,對IS大舉進攻,欲徹底剿滅而後快。但越反越恐、事與願違。
今年內,從突尼西亞、科威特到巴黎、南加州、倫敦,血案迭發,折射出恐怖分子仍有能力掀起滔天惡浪。

【 「成功國家」公民為啥也搞恐怖主義?】
美國南加州「12•02」大案,暴露出案犯新特點:土生土長,未被監控;雖未加入IS,但思想激進、形散神聚、囤積軍火、暗為助力、就地聖戰、冷酷無情、殺戮無辜。該案女嫌犯塔什芬•馬利克曾在「臉書」上宣誓效忠IS,「走上一條極端化的黑暗道路。」
這些恐情新特點,引起各國反恐部門及民族、宗教問題專家的深度思考:美、法、英均非「失敗國家」,其「本土」公民何以捲入恐怖勢力?怎會在思想上加入IS?其激進思想形成是在監獄、國外,抑或學校、網絡?如果監控到位能否防患未然?是否存在公民屈服於極端意識形態的危險?
「9•11」恐襲14年來,各國圍繞反恐的「標本兼治」著實下了很大力氣。尤其是致力於對「本」的摸排,梳理出諸如失敗國家、文明衝突、宗教戰爭、極端思想、族群矛盾、地緣政治等等,不一而足。
近日,一位長者來信問道:國際社會大張旗鼓反恐!「恐」是指什麼?「恐」與穆斯林是什麼關係?何為「穆斯林激進主義」?這些問題很值得尋根問底,找出答案,對症施策。從恐怖主義的思想源頭抓起,推出更具針對性、全面性、綜合性、總體性的反恐戰略。

【網際網路讓世界更危險?】
國際反恐,有以道勝,有以力制;攻城之餘,還需攻心。
本土激進主義已經成為一些國家的安全隱患,反恐盲點及國土安全威脅。從巴黎、南加州、倫敦血案的嫌犯思想歷程看,其熱衷「歪曲的宗教」,看似個體現象,但折射出部分移民、年輕一代的激進演變,因此,唯有境外打恐與境內去激相結合,方能防患更多人鋌而走險。
穆斯林激進主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被稱為激進派的「活靈魂」——賽義德•庫特布、本•拉丹、阿曼•扎瓦希里、賽義德•阿布•阿拉•毛杜迪、奧馬爾•阿布杜拉•謝赫曼等十數人。他們對真主箴言「史無前例地篡改」,鼓吹殺生殉教,利用「聖戰」傳播毀滅性意識形態,流毒甚廣。
此外,IS等極端勢力承襲了穆斯林激進思想,給「扭曲的意識形態」披上合法的宗教外衣,建立了整套宗教、招募系統,利用社交媒體謊言惑眾,蠱惑年輕人,並傳播殘忍、恐怖的火刑、斬首圖像。
美國聯調局局長詹姆斯•科米指出,網際網路使人毒害並徹底激進化,該局的監視能力因之削弱,至今仍有近千起涉暴恐案件懸而未結。
【歐巴馬的團結穆斯林策略】
12月7日,歐巴馬總統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發表政策講話,劍指恐怖主義根源。他說「IS並不代表伊斯蘭教」,「必須把穆斯林群體當成最強大的盟友,而不是懷著猜忌和憎恨把他們推開。」
早在2月,美國也舉辦過反暴力極端主義峰會,歐巴馬在會上呼籲,不與伊斯蘭世界為敵,要釐清恐怖組織頭目與宗教領袖的區別,利用網絡傳播迅速、面廣的特點對激進主義口誅筆伐。
戰略界評估認為,歐巴馬政府反恐戰略較其前任更具政治智慧,其兩次講話的宗旨切中要害,均置打擊穆斯林激進主義為反恐戰略重心。
鑒於文化是政治軍事的反映,又對政治、軍事起指導作用。在對IS等暴恐勢力嚴加打擊的同時,應奪回激進分子占領的文化空間,使之從根本上失去民心。同時,寄希望與「溫和的、具有現代意識的穆斯林,以及政治、宗教和世俗領導人聯合起來,同原教旨主義作鬥爭」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