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一個曾經存在的超級大國,一個對於中國擁有特殊意義的國家,它給了中國開啟工業化的鑰匙,也曾經是最為危險的敵人。
中國與蘇聯親密之時,西方畏華如虎,甚至超過了蘇聯,早年對華禁運的目錄竟然超過了蘇聯許多;中蘇交惡之後,西方又欲借中國,為此給予中國經援加軍援,甚至享受著北約成員國的待遇,僅差正大加入北約了。
也許看著中國與西方過於接近,已被軍備壓力弄得疲備不勘的蘇聯終於想到與西方改善關係,與中國修好的問題,於是一邊與西方大談裁軍,一邊向中國揮動橄欖枝。於是中國軍隊代表團時隔近30年之後,再次踏上了赴蘇採購之旅。
蘇27採購合同的墨跡未乾,柏林圍牆倒之聲傳來,不待我們回過味來,蘇聯又轟地一聲倒下了--冷戰結束了,一時之間,中國竟然不知道怎麼辦了!
中國自78年改革開放,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目標,不過軍備依然以防禦蘇聯為目標,可是隨著蘇聯的倒下,中國軍隊一下子失去了敵人。雖說那時已與西方關係惡化,但是誰也不相信會打仗,毫無外敵入侵威脅可言,也因此此後的幾年之中,也成了中國軍隊與軍工最為痛苦的時間。中國軍隊竟然有點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無所事是之感;中國軍工面對連年減少的軍品生產任務欲哭無淚,要麼生產民品,大到汽車,小到飯盒;要麼關門大吉,工人下崗。
也幸好,沒過幾年,台海危機發生,這才讓我們發現,除了防禦外敵之外,軍人尚有維護國家統一之責,軍隊有了事情可趕,也為軍工企業帶來了生機。
那時中國裝備真是落後,必須現代化,怎麼辦?自然向外部學習與引進了!於是原蘇聯成了學習的對象了。原蘇聯解體之後,新獨立的各國政局動盪,經濟困難,人心不安,大量工廠、機構倒閉,尤其是軍工企業,許多專家、教授失業,收入銳減。特別是一些尖端行業,大量一流的工程師陷入赤貧,各國科研機構紛紛派出專家以優厚條件招攬人才,中國也加入其中。
為了招攬蘇聯軍工人才,中國政府為此啟動了一項「雙引工程」,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主抓這項工程,並放言說:「這是一批窮十年之力都無法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對中國而言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一定不能錯過。」除了直接招聘到國內工作外,每年還以各種方式,邀請大批專家、學者赴華講學或從事科研。
為了鼓勵來華工作,設立國家級「友誼獎」外,各省市也紛紛立項設獎,以表彰外國專家為中國所做的貢獻,各省隨後相繼設立不同地方政府友誼獎。
據說2002年時,有報告稱,通過官民並舉,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雙引工程」,從俄羅斯以及其他獨立國協國家大約引進上萬名專家,2000多個技術項目。
除了引進人才,還大量引進成品及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及裝備。自從1989年戈巴契夫訪華,中蘇重啟了軍事合作,後來的中俄又繼續推進,當年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引進蘇27戰鬥機。
上個世紀80年代時,中國空軍號稱規模世界第3,但裝備非常落後,主力為殲6,殲7與殲8的數量都非常有限,也因此引進先進戰機為中國的首要目標。
原本中國想從西方引進的,先研究美國的F16,後來又看上了法國的幻影2000,不過因價格太高,又轉向蘇聯,本來看的是輕型的米格29,不過最終選中了重型的蘇27,它令中國空軍第一次擁有了三代戰機。
當年即簽了26架的採購合同,後來陸續增訂,最終訂購了76架蘇27,同時引進了生產許可證,由瀋陽飛機公司負責仿製,最初的組裝版就稱為殲11,後來又發展出殲11B,殲11BS,殲15。
中國在仿製殲11的同時,又引進了蘇30MKK,先後引進100架,它屬於戰鬥轟炸機,它令中國空軍首次獲得了理想的多用途戰鬥機,據說國內也有應的仿製型殲16。
蘇27的引進與仿製,曆數十幾年,先後花費據說超過200億,有人對此有所抱怨,其實我們應慶幸才對,如果沒有蘇聯解體,俄羅斯經濟又極度困難,中國絕對無法成功進入蘇27的全套技術,它為冷戰之後,唯一的一項三代機技術轉讓交易,它的價格根本不能用錢來計算。
中國第二個引進大項目,就是S300防空飛彈系統,先後達二十個營,目前已打算引進更先進的S400。通過它的引進中國構建了現代化的防空網,也為國產防空飛彈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它的引進是中國防空網現代化的開始。
中國還引進了基洛級常規潛艇,現代級驅逐艦,這對於中國海軍的現代化都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至於引進道爾-M1防空飛彈系統、制導炮彈、電子戰系統等箸,可中國陸軍現代化的意義也非同一般。
綜合而言,原蘇聯的解體讓中國發了一筆橫財!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75934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