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五國在經濟上的深入合作,使金磚五國乃至整體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進一步提高。而這無疑在西方媒體眼中,又成了新的「眼中釘」。
尤其是非洲國家,近年來,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和投資持續有良好的發展,這也引來了西方的不滿,其實從根本上講是中國話語權的提高危及到了西方國家的利益分配格局。之前習近平主席南非之行,不得不讓西方媒體再次關注中國的」非洲戰略」以及「金磚戰略」。
分析中非幾年來的經濟關係,剖析西方國家的真實恐慌
近年來,中國對非政策頻頻遭遇西方媒體的妖魔化。非洲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然而非洲大陸並沒有沿著自己的社會軌跡演化發展,其原因就是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從15世紀開始,非洲的黃金、象牙,包括非洲的人口都成為被劫掠的對象。19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非洲的浪潮,僅用了30多年,就將非洲瓜分殆盡,非洲由此成為了西方列強的原料基地。
20世紀以後,西方各國大量向非洲投資,利用當地充足的原料和廉價的勞動力攫取高額利潤。在投資的浪潮下,非洲原有的產業結構遭到了破壞。那麼,今天控制非洲經濟的是誰?誰占據對非洲貿易的最大宗呢?
西方各國不僅控制了非洲的礦業,而且還徹底改變了非洲的農業格局。進入非洲的西方殖民者強迫非洲農民放棄種植傳統的農作物,轉而大量種植專供出口的經濟作物,非洲的大部分耕地被迫用於種植少數幾種經濟作物。
以至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就形成了非洲單一經濟作物的局面,如東非主要種植棉花、咖啡、菸草和亞麻,西非主要種植花生、可可、棉花、棕櫚等,原料提供成為非洲生存的支柱,因此也形成了非洲對於西方國家在金融、財政、貿易各方面的依賴關係。
如果有西方以外的國家與非洲進行合作,必然觸及西方各國的利益,各種帶有偏見的聲音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對於西方國家來說這意味著什麼呢?比如蘇丹項目,他們搞了半天制裁,就是為了增加跟蘇丹談判的籌碼,制裁封鎖上十年八年的,到時候蘇丹連合資的資本都沒有了,他們就可以廉價拿下蘇丹的油田,可是中國人的到來卻破壞了這種遊戲規則。
中國禮儀之邦,給予非洲朋友最貼心的幫助
西方人總是拿世界和平說事,所謂的恐怖分子極端主義,或許只是他們手裡謀取利益的工具罷了。而中國人的做法是用貸款把工程談下來,同時要求蘇丹政府用美元定額分月償還中方投資本金、利息和投資回報,並以其出口原油的外匯收入做擔保。
在項目開發過程中,中國人的做法更是讓他們火冒三丈,我們搞的是從上游到中下游的全產業鏈開發,西方人認為連骨頭都讓中石油或者中國方面的相關企業吃掉了,西方國家連湯都喝不到,他們能不恨我們嗎?
在這個項目中,中方工程承包額約9億美元,可獲利潤1億多美元;煉油廠承包項目金額5.3億美元,也可獲利1億多美元。
工程承包又帶動了國產的機電產品出口,如長輸管道的20萬噸鋼管用材由中國寶鋼生產,由中石油四家管廠在國內卷制。
另外,國內的石油技術服務如鑽井、物探、測井及試油都參與了項目的技術服務承包。最讓西方受不了的是,他們認為工程承包還帶動了大量勞務出口,僅這個項目就用了不下6000人的中方施工人員。

西方記者的提問很明顯是給我們下的套,他們問的是「你們是不是只在乎資源」,換言之就是不在乎人權,更不在乎當地人民的福祉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如果我們只是圍繞資源談,我們提出的所有證據都會被他們重新解讀,炮製出符合他們利益的新聞報道。
20世紀60年代後,非洲各國紛紛發起獨立解放運動,殖民主義從形式上退出了非洲。但與中國恪守互不干涉內政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同,西方國家一直對非洲施加著自己的政治影響,它們向非洲各國滲透、擴張、干涉,甚至通過維和活動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

時至今日,隨著非洲各國日益追求和平穩定,西方各國也在不斷調整著它們的策略,那麼,今天的西方國家又是通過怎樣的規則來玩遊戲的?我們又該如何打破西方偏見媒體的話語權呢?
如何傳遞中國的聲音?核心就是要了解西方國家的根本意圖,把握西方媒體的慣用思維和慣用手法,用我們對非交流的全面性對抗西方對我們的片面性解讀,用歷史和現實結合的思維破解西方媒體的斷章取義,用我們的正義對抗西方的心懷不軌,更為核心的是,我們要發展我們自己,只有我們更加強大,才能爭取國際話語權,發出自己的聲音。
我們為了我們的價值觀--通過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徹底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況,付出了不菲的代價。我們想通過我們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的非洲朋友:你們沒有被上帝遺忘,我們可以真正平等而坦誠地分享經濟成長的成果!
原油投資是機會,也是國家面對油價衝擊的第一堅盾
而如今,非洲朋友開始變得富裕,原油成了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國際市場對原油的需求日益提高,其中中國的消費增量目前是影響最大的,占據全球37%的份額,其次是美國占據了15%的增量份額。需求量導致油價上漲從而致使一些發展中國家將承受多重壓力。一方面,是由於許多發展中國家正處於經濟恢復性發展階段,對石油的需求和依賴高於西方國家,石油價格的上漲無疑對這些國家是沉重的打擊;另一方面,由於西方國家在石油價格上漲的情況下通貨膨脹面臨新的威脅,因此有可能通過調高利率等金融手段抑制通貨膨脹。因此,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不僅僅是石油價格帶來的直接衝擊,還將面臨著由此產生的種種問題。從世界經濟的整體上看,石油價格上漲將對全球經濟的不良影響主要包括:導致全球通貨膨脹上揚、抑制資本投資的增加、削弱消費開支的增長、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動盪,最終制約世界經濟的發展。
高油價對非產油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對石油依賴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影響較大,油價的上漲對亞太國家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甚至很多國家政府撥巨款進行補貼,像中國、印度這樣高能耗國家,油價上漲無疑加大了進口成本。一般情況下,企業都會將油價上漲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消費者是高油價的最終承擔者。同時油價上漲也會造成其他消費品價格的上漲。消費品價格上漲和旅行費用的增加也會消耗很大一部分家庭收入,導致消費性開支的下降。在歐洲,高油價使很多有車的人減少了開車的次數並改變了他們購物、度假和參與其他日常活動的方式。
中國在近十年內,都無法擺脫對原油的依賴
雖然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仍將是全球原油需求增長的最大貢獻國,中國的原油進口結構也將逐漸變化。
普氏能源資訊亞太原油和煉油產品管理總監Karen Chan認為:「中國正在推動著全球石油市場的需求增加,而且對成品油供應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投資者和石油公司非常有興趣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石油消費規律和煉製能力。」
近年來我國原油進口保持快速增長,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原油進口國。普氏認為,由於頁岩和其他非常規能源的開發仍然不見起色,中國未來將繼續依賴進口原油來滿足快速增加的沿海煉油基地的需求。
與此同時,我國正在努力提高高硫油加工能力,以增加原油原料選擇。預計到2017年年底時,大型國有石油公司48%的煉油產能將具備加工高硫原油的能力。而在10年前,這一比例還在15%以下。此外,煉油廠也在投入大量資金來對自己的設備進行現代化改造,以生產低硫燃料。
隨著原油進口多元化策略的推進,未來中國原油進口結構會發生改變:中東原油占比會下降,而俄羅斯和拉美原油占比會上升。
普氏預測,未來5年內,中東原油占中國進口原油比例將從現在的52%下降至50%以下。相比之下,俄羅斯正在把重心轉向亞洲消費者,預計未來將在中國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今年俄羅斯已經取代安哥拉成為中國第二大原油供應國。

另外,美國頁岩油氣革命的成功使得美國本土原油供應充裕,原來流向美國的原油轉向亞洲尋找出路。普氏認為,拉美原油生產者將更加積極地把原油推銷至亞洲。到2020年預計拉美原油將占中國原油進口量的15%左右,在2014年其占比為11%。
最近不少朋友都有問我原油投資的合法性,我只能告訴大家,國家既然推出這個市場,那麼就證明原油投資本身就是合法的,只不過有些小平台不夠合理,導致大家的虧損。目前國家在極力整頓非法平台的同時,也會去盡力維護好原油市場。我相信,國家一定能給予我們作為投資者一個最安全可靠地平台。讓我們立足於自身盈利的同時,也可以更好的保護本國利益,打破所謂西方大國的經濟陰謀論。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