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伊朗,大家對它可不莫生,近年以來一直是新聞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國家,不過對於這個國家大家的了解並不多。
論起來,伊朗是一個相當奇特的國家。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之後,廢除了君主制,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強調神權統治高於一切,但它沒有廢除世俗的政治體制。國家的最高領袖為哈梅內伊,這是終身制的職位,權利也相當大,同時又保留了總統與議會,且都需要通過選擇產生,還有憲法,且憲法的修訂依然需要經過全民投票通過才行,伊朗還有政黨存在--如此政體與海灣諸國相差甚遠,可以說是一個「異類」。
伊朗雖為伊斯蘭國家,但以什葉派為主,遜尼派僅占百分之幾。它的主要民族為波斯人,約占人口的66%,中東主要的民族阿拉伯人在伊朗屬於少數民族,它屬於一個多民族國家,包括猶太人。如此情況,又屬於中東地區的「異類」。
伊朗早年叫喊過:「不要西方,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的口號,甚至一度叫喊要進行革命輸出,不過自兩伊戰爭之後,伊朗逐步清醒了,奉行獨立、不結盟的對外政策,雖叫喊著,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單極世界,但從不拒絕與西方交流,更認為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得到尊重,各國有權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和宗教傳統選擇社會發展道路。完全沒有宗教主義或者原教旨主義的成分,更談不上宗教極端主義。如此論來,伊朗的外對政策,也屬於「異類」型。
伊朗雖說一直有態度強硬的形象,但是絕對不會拒絕讓步的,完成是一個可以談判的對象,可以說是相當務實的態度,也沒趕過什麼過火的事。比如:由於地理上的原因,
伊朗封鎖荷姆茲海峽相當容易,但伊朗從沒有採取過實際行動,也就是某些官員叫喊一下。
更讓筆者印象深深的是,伊朗是唯一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成果的伊斯蘭國家。原本1980年代,有人估計到2006年,伊朗人口將達到1.08億,這絕對是一個大麻煩,於是從1990年開始,伊朗實施名為「安排家庭計劃」的計劃生育政策,提倡只生兩胎,每個家庭最多3個孩子。到2006年時,伊朗人口僅有7千萬,僅比1988年的5500萬,多了1500萬。原本怕人口太少,結果變成了人口增長緩慢,於是2006年,內賈德總統又提出人口應該增加到1.2億,隨後又推出了許多政策,然而人口的增長依然緩慢,到現在也只有7700萬。
伊朗盛產石油,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產國、歐佩克第二大石油輸出國。石油也確實為其經濟命脈和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石油收入占伊外匯總收入的一半以上,但是伊朗也積極發展石油以外的產業。
如今伊朗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伊朗的經濟實力位居亞洲第七位,擁有相當發達的工業,雖說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大部分工業原材料和零配件依賴進口,但是水平也確實不低,比如,2010年,伊朗為全球第十二大汽車生產國,部分汽車還可以出口。
與中國比,伊朗工業真不算什麼,可是與中東國家相比,那就是天壤之別了,其他國家基本上完全依賴於石油出口,談不上什麼擁有大規模的現代工業。
綜合而言,伊朗正如前文所說,確實是海灣及中東,甚至整個伊斯蘭世界的「異類」,這確實讓它非常地孤立,幾乎除了敘利亞以外,再沒有什麼盟友可言,也沒有被人貼上親西方,或新俄的標籤,不過無法否認的是,這也是它的資本。
它擁有一個實質上現代化的政治體制,一個現代化的工業體系,更有一個務實地頭腦,再考慮到它的國土面積、人口等因素,以及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筆者有理由相信,它的未來是美好,也許那將是一個世界性的大國,至少也是中東地區的大國。
今日伊朗的對外政策,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正是一個大國對外政策的基礎原則嗎?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