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的五個關鍵詞

三周內連犯五起血案,鮮活生命的逝去再次向人們敲響警鐘,打擊恐怖主義刻不容緩。在諸多極端勢力的騷動中,應對策劃巴黎恐襲、殘殺中國人質、認領俄客機墜毀事故、如今又叫囂要把白宮燒成黑色的「伊斯蘭國」似乎是急中之急。為什麼這個極端組織狂妄地「單挑」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它的所作所為有沒有理路可循,還是一幫完全失去理性的瘋子?我們從下面五個關鍵詞,來看看它的「意識形態」。

末世論

從某種意義上說,「伊斯蘭國」(IS)想當一個「末日帝國」。

就像猶太教和基督教一樣,伊斯蘭教也有一股強烈的「末世情結」,「信末日」一直是穆斯林的六大信仰之一。宗教典籍預言,末日到來的時候,善惡將展開最終對決,最後的審判將會降臨。

米開朗基羅為羅馬教皇繪製的「最後的審判」

儘管經書從沒有說明末日到來的時間,但是《可蘭經》和聖訓還是提到了一些徵兆,最重要的是下面這場大戰——

「羅馬人」將會在土耳其南部的阿米克(觀察者網註:al-A』maq)或敘利亞的達比克(Dabiq)登陸,穆斯林將與之展開一場史詩級的戰鬥。最終,聖戰士將會大敗十字軍,這場勝利將標誌世界末日的開端。

等等,但也可能是這樣一場大戰——

一個叫達加爾(Dajjal)的假救世主將從伊朗東部(呼羅珊)趕來,哈里發戰士將被消滅,最後只剩5000人被圍困在耶路撒冷。達加爾正要殲滅他們之時,伊斯蘭教的先知「耶穌」爾薩將重歸地球,刺死達加爾,率領穆斯林取得勝利。達加爾之死將預示末日的真正降臨。

等等,還可能是這樣的一場大戰——

救世主馬赫迪將會騎著白牡馬出現,於此同時,「耶穌」爾撒也會回歸,二人將合力打敗假救世主達加爾。達加爾之死將預示末日的真正降臨。

關於末日的確還有不少預言,但好在IS沒有選擇困難症,他們選擇了版本一,推廣了版本一,且在兩個末日決戰地里挑中了達比克。原因?「十字軍」「敘利亞」「史詩級戰鬥」,還用解釋嗎?

達比克

土耳其的al-A』 maq、以色列的kibbutz……世界上有許多被傳是末日大決戰的地方,不過,達比克(Dabiq)才是「伊斯蘭國」最需要的,畢竟它在敘利亞。

如果不是「伊斯蘭國」,達比克也許會一直默默無聞,它位置偏僻、土地貧瘠、人口稀少。歷史上,它最熱鬧的時候可能是1516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這裡打敗了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將領土擴張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北部。

達比克位於敘利亞北部邊境,臨近土耳其

500年後,隨著IS的崛起,達比克再次被世人所知。

IS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宣傳達比克的機會。2013年,當宣布從伊拉克入侵敘利亞時,IS就經常在視頻里播放末日預言,並誓言要奪下達比克。

視頻通常這樣結尾,在廣袤天地間,IS戰士扛著黑色大旗慢慢走過,畫外傳來IS前領導人扎卡維的聲音:「星火在伊拉克燃起,火勢將不斷增強……直到燒掉達比克的十字軍。」

IS的宣傳視頻經常以這個畫面結尾

「來自達比克的訊息」

扎卡維最早在2004年就說過這話,不過,2006年,美軍除掉了他。

2014年8月,終於占領達比克的「伊斯蘭國」大肆慶祝,同年8月的一段視頻中,頭戴面罩的英國籍IS士兵在殺害5名人質後妄稱,「我們在達比克埋葬了第一名美國十字軍戰士,我們熱切的希望你們剩下部隊的到來。」

IS甚至以「達比克」為名出版對外招募宣傳的網絡雜誌。這本雜誌為綁架雅茲迪婦女、強姦性奴、使用少年劊子手等野蠻行為做辯護,美術設計理念卻先進得令人吃驚,自去年7月出刊以來,至今已出到第12期。

IS在《達比克》中宣傳自己鑄造的金幣Dinar

哈里發/哈里發國家

細細一算,哈里發制度廢除至今不過才83年,但它曾存在過1千多年。

哈里發制度始於公元632年,「哈里發」的意思是「繼承者」,是伊斯蘭世界宗教和世俗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歷史上,正統的哈里發只有四個人(四大哈里發),他們通過民主選舉或推舉而產生,獲得了大多數穆斯林的認可,時間是自穆罕默德逝世後的632年至661年。

後來,哈里發制度轉化為了世襲制,不同派別對產生機制見解不同。此後的哈里發都被視為非正統哈里發。

IS最為推崇的是中世紀阿拉伯帝國時期的哈里發。當時的哈里發相當於帝國皇帝與伊斯蘭最高律法執行官的結合,哈里發的權力和阿拉伯人的帝國都處在巔峰。

隨後,哈里發權力不出意外地開始衰落。隨著中東揮別了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阿巴斯王朝,被突厥人的塞爾柱王朝、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先後統治,歷代哈里發們先是向蘇丹交出了軍政大權,後又淪為蘇丹們的統治工具,1932年,哈里發制度正式被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在世俗化改革中廢除。

然而,2014年,哈里發制度又被人從歷史的塵埃中拽了出來。「伊斯蘭國」在同年6月正式對外宣布:巴格達迪自封為「哈里發」,要建立一個新的政教合一的哈里發國家——「伊斯蘭國」。IS理想的版圖是,五年內占領整個中東地區以及非洲、歐洲、亞洲部分直至中國新疆……對比下面的地圖,巴格達迪的企圖心是什麼,不言而喻。

哈里發國家的發展

IS在2014年宣稱將要占領的地方(點擊查看報道)

沙里亞(伊斯蘭法)

「他對我們非常殘暴。」

16歲的雅茲迪女孩贊納特(化名)逃出IS囚禁後,說起巴格達迪仍心有餘悸。雅茲迪是一支生活在伊拉克、敘利亞等地的古老的庫爾德教派。遭遇「伊斯蘭國」的雅茲迪人如果拒絕皈依,通常下場有兩種:男人被殺死,女人淪為性奴。這也是IS控制區少數族裔的一般「待遇」。

16歲的雅茲迪女孩贊納特

恢復奴隸制,對於這種連「基地」組織都不敢公開宣傳的理念,「伊斯蘭國」曾在其宣傳品《達比克》雜誌上為之辯護:沙里亞中有規定,奴役異教徒並奪取其妻子是正當的。

沙里亞是什麼?是伊斯蘭法的阿拉伯語叫法。這套體系形於公元7世紀,規定了伊斯蘭世界政治、經濟、犯罪、生活等各方各面的行為準則。許多你覺得難以理解的行為,斬首、鞭笞、石刑……都能從中找到相關規定。11月21日,在馬里犯下劫持人質案的極端組織「伊斯蘭衛士」(觀察者網註:Ansar al-Din),也曾想在馬里實行沙里亞律法。

今年五月,英媒曾報道了「伊斯蘭國」如何按照沙里亞來解決糾紛。伊拉克摩蘇爾的兩個男孩打傷了另一個男孩,作為懲罰,IS士兵量好被打男孩傷口的長度,然後在兩個打人的男孩頭上分別用尺子比著劃了一道一樣長的口子。

IS聲稱在按沙里亞執法

許多些伊斯蘭國家至今仍在沿用沙里亞,不過,是改革後的沙里亞。在上世紀50年代左右,除了沙特等國家,大部分伊斯蘭國家的法律制度的絕大多數領域都被世俗化。但是,上世紀60年代末以來,隨著中東戰爭爆發,伊斯蘭復興運動興起,利比亞、巴基斯坦、蘇丹、伊朗等國又重新恢復適用傳統的沙里亞,在世界引發軒然大波。

對於「伊斯蘭國」搬出沙里亞,普林斯頓學者、研究伊斯蘭國神學的專家伯納德·海克海克爾認為,「那些變態(的聖戰鬥士)並不是特地從中世紀的傳統中挑選了奴隸制、釘十字架、斬首,」「伊斯蘭國」的鬥士們「身陷中世紀傳統之中,並把它整個帶進了現代社會。」

聖戰(吉哈德)

當「伊斯蘭國」談論「聖戰」時,他們所指的敵人可能和我們想像的天差地別。

今年10月14日,「伊斯蘭國」宣布向俄美發起「聖戰」。看看下面兩篇報道有何不同?

報道一:

報道二:

前者的敵人是「俄羅斯和美國人」,後者的敵人是「十字軍」。

是的,在「伊斯蘭國」眼中,即使是西方普通平民,也是「十字軍平民」。一旦把令現代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聖戰」放到中世紀的語境里,是不是就自然多了呢?不過,也有人不用轉化語境。當年「9·11」之後,美國總統布希竟曾脫口而出要發動新「十字軍東征」,招致國際社會的強烈批評。

更進一步說,「聖戰」很可能是一種誤譯。在阿拉伯語裡,「聖戰」對應的「吉哈德」原本包含努力、奮鬥等意思,指為促進和保衛伊斯蘭事業做出的任何努力,例如,拂曉即起進行禱告也是可以是「吉哈德」。

不過,經過西方媒體多年的薰陶,吉哈德最終窄化為了「聖戰」。隨著這些年伊斯蘭世界極端勢力的迅速增長,極端組織打著「吉哈德」旗號對不同伊斯蘭教派信徒、非穆斯林團體、中東以外地區平民的無情虐殺,人們似乎也越來越接受了「聖戰」的設定。

「伊斯蘭國」「建國」一年多來,外界對其內部運營知之甚少,新聞報道通常給人以嗜血狂徒的單一形象。僅憑以上五個詞語,遠遠無法概括其全貌。

此外,義大利反恐經濟學專家洛麗塔·拿破里奧尼曾經評價,IS發起的軍事行動也不是單純的宗教戰爭,恐怖主義也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一些傳媒只突顯IS的宗教恐怖有失焦之嫌。IS始終著眼於先「安內」的宗派鬥爭,而不是拉登心中「遠方的敵人」。他們也不循「基地」組織的舊模式,而是迎合先進科技、財務管理的新策略,以能夠換取優勢和利益的實用主義為操作哲學。

認識「伊斯蘭國」,我們需要更多「關鍵詞」。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74754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