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來南海攪和的膽子似乎越來越大,被認為有炒熱南海爭端,減輕其在東海壓力的意圖。從外交套路上講,這不讓人意外。但日本畢竟是域外國家,它插手南海事務的合法性和手段都不足,安倍實際成了華盛頓的「喉舌」,是個勤快的吹鼓手,南海各方不可能把他當成可以信賴的中心角色。
至於日本方面幻想的「對華包圍圈」,其構建成功的可能性或許比日美同盟因某個原因崩潰的可能性還要遠。想想看,東協國家半數以上與中國無領土及海洋權益爭議,東亞搞出一個針對中國的「包圍圈」,對它們有什麼好處?一些極端的日本人是不是想「遏制中國」想痴了,以為他們振臂一呼,整個東協就會像傻子一樣跟著搖旗吶喊。
印度及東協幾個國家領導人當著安倍的面說句客套話,應承應承,日本人就當了真,以為組建反對中國在南海擴建島礁的聯盟大勢已成。事實是中國建島開展得很順利,迄今正式表示反對的國家與無正式表態的中立國家相比只是「一小撮」,沒有一個東協參與的國際會議就此發表意見,這個話題甚至上不了這些會議的正式議程,這就是事實的大輪廓。
連越南與菲律賓的態度都不一樣,不像後者那麼激烈,日本想從東協其他國家裡培養出「另一個菲律賓」,實在太天真了。
中國擴建島礁有著歷史與法理依據的支持,因而立得住,不懼美菲和日本的反對。因為中國占理,美國軍艦咋咋呼呼來巡航,也拿中國的行動毫無辦法,只能遠眺日漸成型的中國美麗島礁。這是一場美日必輸的博弈。
中國與東協國家保持友好合作關係,符合那些國家和整個地區的利益。美日來攪和,那些國家態度複雜,一方面願意因為美日前來「平衡中國」,使它們處在中間位置更「吃香」。另一方面它們也對美日攪局過頭、把南海搞成火藥桶保持警惕。那些國家可不想自己成為用來包圍哪個大國的砌牆磚頭。
中國同印尼、馬來西亞等都保持深厚的友好合作關係,遇到什麼分歧也有充分化解它們的渠道和資源。中國和印度也已形成加強合作的大勢。中印自己的領土糾紛都能控制得相當穩妥,兩國怎麼可能在南海這個非交集點上彼此對立?
日本來南海折騰,自以為聰明,實則背上一個新包袱。眼看著美國要忙大選和中東反恐,南海有可能滑出美國的核心關注,東京顯得著急了。實際上這段時間美國的表現證明了,它能在南海「牽制中國」做的事就那麼些,實少虛多。東京如果想要什麼「真正結果」,必將很累。
日本畢竟不是美國,它的自衛隊如果真來南海中國島礁附近挑事,一定要更小心點。它有可能成為中國挑出來捏的那個域外「軟柿子」。日本如果不想吃這樣的虧,最好自己識趣。
日本本來就不是「正常國家」,它不該打腫臉充胖子,以為通過了新安保法,中國及整個東亞都要買它的帳。日本的步子還需邁得又小又謹慎,否則的話,說不定哪一步就讓自己掉進溝里。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