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簽署20億美元最大軍機訂單,購買24架SU-35四代半重型戰鬥機,部署南海震懾群醜,中國南海戰力大躍進!
俄羅斯與中國正式簽署供應24架「蘇-35」的最大軍機合約,交易額達20億美元。曾經有分析稱,「蘇-35」超機動多用途殲擊機可能成為中國在南海地緣政治博弈中的王牌。
俄羅斯《生意人報》的最新報導,披露了上述合約的簽署。俄羅斯國家工業和科技集團(Rostec)總經理謝爾蓋•切梅佐夫證實此交易,《消息報》引述他的話稱,「關於向中國交付『蘇-35』的長期談判已結束,我們簽署了合約。」

根據報導,軍事技術合作領域知情人士消息表示,按照合約規定,中國空軍將得到24架戰機,總價約20億美元(每架約8300萬美元)。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總編輯凱克(Zachary Keck)曾經在6月撰文指出,「蘇-35」可能成為中國在南海地緣政治博弈中的王牌。
凱克說,較大的作戰半徑,明顯增加的燃油量,是「蘇-35」激起中國用戶特殊興趣的優異特點,正是這些性能才能幫助中國加強自己在南海的地位;目前對中國來說,保持在面積高達225萬平方公里的南海遼闊水域的存在是個問題,中國現役殲擊機只能在南海上空短時間飛行,油箱內攜帶的燃油量不大嚴重限制了其能力。
「蘇-35」(Su-35,蘇愷35,北約代號:Flanker-E)是四代半重型戰機,具有遠程,多用途,空優和打擊等特性。2012年起就不斷有傳聞稱,中國計劃向俄羅斯購買「蘇-35」,但僅計劃購買4架用以研究,而俄方則希望至少出售48架。

《漢和防務評論》曾經揭露,中俄於「確認協議」(Clearance Agreement)中協議交易24架。有評論指出,中國購買「蘇-35」主要是希望獲得其發動機技術,以進一步推動國產戰鬥機的研製,只是此協議中不包含技術轉移。
俄羅斯蘇35戰鬥機是蘇霍伊飛機製造公司製造的,它是蘇27系列戰鬥機發展的第三階段(第二階段是蘇30戰機)產物。蘇35戰鬥機安裝了被加大的前緣延伸 邊條和前翼,並且整機應用計算機輔助工程設計改進了蘇27基本型的結構水平。該機據稱換裝了新研製的數字電傳飛控系統,降低了飛機的結構重量和複雜度,提 高了機動性能。其主要任務是奪取制空權,可以使用中距和遠距空空導 彈發起攻擊,同時具備很強的近距格鬥能力,因此可有效摧毀敵方的有人和無人飛機。

而蘇35戰機的戰術定位是一種以爭奪制空權為主,同時具備較強對地精確打擊能力的第三代多用途戰鬥機。那麼中國為什麼買這款武器呢?蘇35戰機是蘇 27戰機的終結版和改進型,雖然對中國軍事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就從軍事需要層面看,還不是迫切需要的。有分析稱如果這次中俄在年末簽訂軍購大單,一 定程度上是中國對俄軍工企業做了一份貢獻。俄方認為如果沒中國資金俄將造不出來戰機,這一點和中國最早購買蘇27戰機是一樣的,俄方拿著中國購買資金研製 了蘇30戰機。
蘇霍伊設計局研製開發的蘇-27系列戰鬥機,是冷戰結束後俄羅斯軍火貿易當之無愧的頭牌。僅中國一家就進口了超過300架的整機和散裝套件狀態的蘇 -27/蘇30戰鬥機,在過去20年為俄羅斯軍事工藝提供了近百億美元的現金。中國的示範效應,使得印度也從俄羅斯採購了上百架蘇30MKI戰鬥機,越 南、 印尼、馬來西亞、衣索比亞、委內瑞拉都購買了數量不等的蘇27、30系列的戰鬥機。

隨著中國另一款主力戰機殲10戰機的動力需要,俄羅斯製造的AL-31系列發動機也進入中國,,由於自己國產太行發動機的不夠力,中國大量採購用於替換報廢發動機的AL-31發動機成了俄羅斯航空發動機工業最重要的現金流來源。
比起巨大的中國外銷市場,俄羅斯國內的裝備規模則要小得多,過去20年里交付的蘇霍伊系列飛機數量不足100架,也就是最近幾年開始大造戰機,有部分 是中國不購買的整機組裝零件拼的。而俄羅斯蘇27家族是整個俄羅斯航空個工業的支柱。所以俄方稱沒中國訂單俄航空業將廢棄。

進入新的世紀俄羅斯蘇27系列戰鬥機面臨著產品老化難題。中國很早就對蘇27進行國產化,仿製出殲11戰機。當前,蘇霍伊系列戰機最大的客戶只剩下印 度,印度雖然在軍購上極為高調,雖然其經濟實力畢竟非常有限,但印度最近又高調宣布的蘇30MKI購買意向達到了近285架,每年的訂貨量不到40架。雖 然中國大約10年沒有向俄羅斯再次購買新機(蘇30MKK是最後一筆)在失去中國訂單後,影響了蘇霍伊設計局的出口量,對於俄羅斯軍事工業來說是一個沉重 的打擊。
所以要獲取足夠的現金流,繼續在向中國銷售蘇霍伊系列戰機就成了俄羅斯挖掘中國市場的必然選擇。通過在中國購買蘇35戰機上的話,即使不能重新打開中國市 場也可以引起周邊國家購買慾望、以及在國際市場上製造話題。這一點已經周邊國家,俄羅斯把蘇35推薦給了印尼、越南、阿聯,甚至中國最好的兄弟巴基斯 坦,打免費廣告正是俄羅斯方面選擇中國購買蘇35戰機作為炒作對象的根本原因。
但是中國買蘇35戰機還是有一定意義的。美國向中俄施壓、海權國家圍堵的國際背景下,中國俄羅斯戰略合作,就有了新的內容和突破。第一步包括學習俄軍的軍隊建設和作戰技能,第二步是引進先進武器裝備平台和軍 事技術。世紀50-6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和軍隊的 編組編成等等大部分都是仿自於前蘇聯軍隊的。中國一直是以俄為師的,所以現在要重新地進一步深入地學習俄軍的軍隊建設的思想和具體的操典。這對於中國軍隊的現代化是有極大好處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73240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