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暴恐事件背後的詰問!

據11月13日晚,法國巴黎多地發生槍擊爆炸事件。目前,襲擊造成的傷亡人數仍未確定,已知至少有300多人傷亡。法國總統奧朗德稱系「史無前例的恐怖襲擊」,並宣布全境進入緊急狀態。這是自9.11以來,首次有世界主要大國因恐怖主義行動而採取如此嚴厲的緊急措施。
法國禍從何來?

2014年,「伊斯蘭國」迅速崛起,在與伊拉克政府軍的作戰中節節勝利,其狂飆般攻城略地的速度令世界措手不及。美國呼籲組建多國反恐聯盟,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展開空襲行動。面對美國的號召,法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傳統盟國積極響應。相較於其他國家,法國對打擊「伊斯蘭國」更加熱衷。
2014年9月,法國戰機對伊拉克境內的「伊斯蘭國」展開了第一輪突襲。而就在一個星期前,法國總統奧朗德下令戴高樂航母再次向中東移動,這標誌著法國將成為第二個派航母打擊「伊斯蘭國」的國家,也意味著法國加大了對在敘利亞、伊拉克「伊斯蘭國」的打擊力度。

法國是美國在歐洲的重要盟國,一向是唯美國馬首是瞻。法國遭受暴恐襲擊與其追隨美國的軍事外交政策息息相關。上世紀九十年代,美軍先後打了海灣、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四場中等規模的戰爭,實現了三個國家的政權更替。而在這些戰爭中,法國都或多或少的給予了支持和幫助。在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中,法國更是衝上前台打頭陣。
審視這些戰爭,一個客觀事實不應被忽視,美國以各種名義發動戰爭,有能力推翻反美政權,但卻無力建立一個穩定的國家,使得以上地區或國家陷入混亂,這為恐怖組織的滋生和發展提供了溫床。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亞太后,中東、北非地區的恐怖組織趁機進一步做大。法國採取對美軍事援助,導致「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變得更加激進,並不斷尋機實施報復,最後使得法國引火燒身。
法國發生一系列恐怖襲擊事件,令世界為之震驚,但是事件的始作俑者依然撲朔迷離。美國情報機構更傾向於認為,從實施的困難和復雜性來看,巴黎恐襲製造者是「基地組織」而非「伊斯蘭國」。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則表示,襲擊案疑為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所為。儘管目前還很難確定該起事件幕後指使者,但更多的信息指向「伊斯蘭國」。 「IS」已在推特上公開讚揚這次巴黎襲擊行動,並宣稱對此次巴黎恐襲事件負責。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是第一批參與美國主導打擊「伊斯蘭國」軍事行動的國家之一。同時它也是歐洲最大的穆斯林國家,支持「伊斯蘭國」的人數遠超其他歐洲國家。據公開資料顯示,法國參與各種恐怖組織的人數已超過1100人,其中大約370人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還形成了一些法國營地。
這些人不僅是法國的潛在威脅,還是溝通國內外極端分子的橋樑,構成現實威脅。因此,此次法國暴恐事件的幕後指使者極有可能是「伊斯蘭國」,行兇者則是被其「策反」的本國公民,而非「伊斯蘭國」漂洋過海發動的攻擊。
「伊斯蘭國」瘋狂反撲說明什麼?

當前,敘利亞危機的「外溢效應」已在歐洲體現,歐洲本土恐怖主義正在迅速發展,各大恐怖組織在歐洲逐漸站穩腳跟,加上網絡恐怖主義的快速傳播,「獨狼」恐怖分子在歐洲逐漸興起。法國擊並非是首次遭受本土恐怖分子的襲擊,而且歐洲也不是唯一受到恐怖主義威脅的地區。
2011年挪威奧斯陸、2013年美國波士頓、2014年加拿大渥太華、2015年1月法國巴黎恐怖襲擊事件均已呈現出典型的本土恐怖主義特徵,與外來威脅相比,歐洲正面臨更嚴重的本土恐怖勢力威脅。
隨著美歐以及俄羅斯在伊拉克及敘利亞等地反恐行動的深入,「伊斯蘭國」開始瘋狂反撲,各國海外「聖戰」分子也有明顯回流之勢。在此背景下,法國除了在軍事上調兵遣將以外,還在國內對恐怖活動保持高壓態勢。但此次「伊斯蘭國」瘋狂反撲成功表明法國在打擊恐怖組織的戰略上或存在嚴重缺陷,簡單的以暴制暴只能治標,難以治本。
敘利亞內戰,法國恐怖事件,讓自乾五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巴黎慘案,噩訊傳來,我悲痛,我憤怒,我緊握雙拳,我低頭默哀。但隨之而而來的是一陣迷茫。
在網上奮鬥了這麼多年,在網上喋喋不休了這麼多年,自我標榜為自乾五,自我定性為愛國者,但這一刻,我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俗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古話說,不撞南牆不回頭。這些,在今天都得到了驗證。我們竭力宣揚的中華民族的優越性,我們竭力維護的現有體制的正確性,遠遠不如敘利亞四年內戰帶給我們的教訓,夜巴黎一夕屠殺帶來的震撼。在這一刻,所有的說教都顯得淺薄,所有的論證都顯得蒼白。事實證明了,維護國家的穩定是多麼的重要,尊敬自己的文化傳統是多麼的嚴肅。

襲擊發生後逃難的人們
就在幾年前,網上還充斥著對於國家政府的腹誹,到處頌揚著民主之花的燦爛。險一險,我們就成埃及;差一步,我們就成了俄羅斯。而最為奇怪的是,有人居然希望我們是敘利亞,因為那裡可以肆無忌憚的殺人。
當然他們不會讚揚殺人的美好,而只是論證,陣痛之後的敘利亞將會變成美好的歐洲。於是,我們這樣一群人憤然敲擊鍵盤,以鍵盤作為武器,以文字作為子彈,並自命名為自乾五。我們無日無夜的戰鬥,我們不辭勞苦的寫作,為了就是讓人們在悲劇沒有發生之前醒悟,所謂的民主,所謂的文明,只不過是披著羊皮的豺狼,西方的文明人在吃飽喝足之餘,剔著牙點評我們的不是,在消遣娛樂之後,打著嗝鼓動我們騷亂。

巴黎槍擊爆炸現場
而我們就是要呼籲人們,不要上這些別有用心,無事生非的西方人的當。因為本質上,他們只是想舒舒服服的躺在我們頭上,繼續享受他們所謂的高等文明的生活。
我們的戰鬥沒有白費,我們的付出有了回報,中國,在一次次危機之後終於挺了下來,並更加富強。當然,我們更要感謝我們偉大的文明,我們優秀的文化,正是基於這一點,我們才最終選擇了忠於自己的道路,堅持自己的發展。但所有的一切,都不如那些血淋淋的事實。
今天,巴黎發生瞭如此巨大的慘案。我們在點亮蠟燭的同時,更要意識到,這是一次殘酷的驚醒,這是一份殘忍的禮物。我們為受到傷害的人祈禱祝福默哀,但我們更要檢討這些慘案的始作俑者。

巴黎槍擊爆炸現場
巴黎遭到恐怖襲擊,這是全人類共同的悲痛,但我們必須要說,這一切,難道西方就不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所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一刻,得到了證明。
只是,作為自乾五,我們有些失落,因為這些事實遠比我們的說教要現實的多,人們會更加辨別什麼樣的政策,什麼樣的包容才是正確的,才是文明的;也會更加珍惜今天穩定而美好的生活。從今以後,我們能夠說教的地方陡然變得狹窄,因為,人民已經覺醒,每個人都成了自乾五。

巴黎恐襲現場的救護人員
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為了給予子孫的幸福,西方的禍心在中國再也沒有了市場。這是我們失落的理由。
但作為一個自乾五。我們必然不會停下腳步,我們將會把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國家的建設當中,投入到民族的發展當中,我們會儘自己最大努力,我們會做一個永遠的自乾五,總會找到存在的理由。
為什麼又是法國巴黎遇到恐怖襲擊
法國巴黎再次遇到恐怖襲擊,已致100多人死亡。但凡有良知和正義的人,都會再次感到震驚和憤怒。
請注意,動向新聞說的是「再次」。對,不少人應該還記得,今年1月份,查理周刊系列恐怖襲擊,12人死亡。事後,全法370萬人走上街頭紀念死難者,在法國史無前例。
這次事件顯然比查理周刊遇襲來得更令世界震動。因此,動向新聞不得不提兩個基本問題,為什麼是法國?為什麼又是法國?
先說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是法國。從目前有限的信息來看,雖然官方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宣布幕後黑手是誰,但敘利亞IS與事件相關的可能性極大。新聞報導稱:「有人聽到襲擊者用阿拉伯語喊敘利亞、安拉」。

法國巴黎再次遇到恐怖襲擊
法國媒體報導:「目擊者稱一名襲擊者提到了法國在敘利來的軍事行動。」聯想到法國近期的一系列動作,敘利亞IS的確有強烈動機。
本月5日,法國總統府發布公報,將部署包括「戴高樂」號航母參與打擊「伊斯蘭國」(即IS)極端組織的行動。當天,奧朗德還召集國防會議,主要針對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安全局勢進行討論。
當然,這次襲擊事件發生在法國宣布出動航母8天後。如此大規模的恐怖襲擊,僅用八天布置,顯然不可能。但,從此事向前推,進一步觀察,您一定清楚,IS對法國的仇恨已有時日。
近幾個月,針對敘利亞空IS的空襲,人們可能只記住了俄羅斯和美國。尤其是俄羅斯,戰果頗豐。但動向新聞告訴您,法國是另一個參與了空襲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聯想到前不久發生的俄羅斯客機空難事件,從目前顯現出的種種跡象表明,恐怖襲擊是大機率事件。
憑什麼這麼說?因為此問題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動向新聞僅舉一例:俄羅斯6日宣布,根據俄國家反恐委員會建議,普京決定在俄客機失事原因查明前暫停往來埃及的所有俄羅斯航班。

這是11月1日在埃及西奈半島拍攝的俄羅斯失事客機殘
如果IS報復俄羅斯有可能,再報復同樣參與空襲的法國,其動機也一定不用懷疑。
法國參與敘利亞空襲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兩國都共享地中海那汪水,同屬地中海國家,法國推動成立了地中海聯盟,也是想建立一個區域組織,做龍頭老大心願已久,當年,空襲利比亞趕卡扎菲下台的急先鋒也是法國,利比亞也是一個地中海國家。因此,法國與敘利亞有較深的地緣政治聯繫。也正是因為那片地中海,敘利亞難民潮,法國首當其害。反過來說,來自敘利亞方面的恐怖勢力,也更容易滲透進法國。
因此,法國成為敘利亞IS重點且便利的目標,一點也不意外。
再來說為什麼又是法國。
顯然,基地組織、IS這樣的恐怖勢力,作案動機最大的並不是法國,而是美國。但有動機並不代表有條件行動。
自9·11事件後,近15年來,美國挫敗了44起由本土成長的聖戰者策劃、涉嫌恐怖襲擊的密謀。實際上也的確如此,這10多年,美國在恐怖襲擊方面相對太平。像法國這樣,一年兩次遇重大襲擊的現象,在發達國家十分罕見!

法國與德國隊比賽的法蘭西球場發生爆炸,奧朗德(摀嘴)正在那裡看球
是的,動向新聞其實想說,法國的情報及安保工作相當不給力。
回到本文開頭那次法國討論派遣航母的會議,其實,該會議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即評估法國境內的恐怖主義威脅,決定採取必要措施保護法國公民安全。
事實證明,這個「評估」與「決定」是然並卵。
動向新聞告訴您一個細節。據官方媒體11月13日電,在與法國隊的一場友誼賽之前,德國國家足球隊在巴黎下榻的酒店遭到炸彈威脅。
疏散、安全警戒、警犬搜索之後,結論是「虛驚一場」。
再後來,法國與德國隊比賽的法蘭西球場發生爆炸,奧朗德正在那裡看球……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