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剛剛度過二戰勝利以來最黑暗的一天。奧朗德取消參加G20峰會計劃,他表示:「面對戰爭,國家必須行動」。同時,法國已確認將派出戴高樂航空母艦對抗對抗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專家表示,通過此次事件,很快會形成全球反恐第二次大聯合,比「9·11」聯合的深度和廣度大一些。

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
出動「戴高樂」號意味什麼?
戴高樂號航空母艦是一艘隸屬於法國海軍的核動力航空母艦,除了是法國目前正在操作中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艦外,也是法國海軍的旗艦。正式成軍於2001年5月18日,戴高樂號是法國史上擁有的第十艘航空母艦,其命名源自於法國著名的軍事將領與政治家夏爾·戴高樂。戴高樂號不只是法國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事實上,它是有史以來第一也是唯一一艘不屬於美國海軍的核動力航空母艦。
戴高樂」號使用核動力。它能裝載40架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按照《今日俄羅斯》的說法,法國已確認其將於11月18日從法國啟程,於12月中旬到達波斯灣後參與打擊IS。
法國在9月份就已宣布要打擊IS,目前它使用6架駐紮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颶風戰鬥機及6架駐紮在約旦的幻影2000戰鬥機打擊IS。奧朗德表示,派出航母將提高法國於同盟協同作戰對抗IS的效率。
全球第二次反恐或將到來
2014年,一份聯合國報告中估計IS目前作戰人員超過15000人,他們來自80個國家。而美國情報機構2015年估計這一數字已經上升至2萬人。其中約3400人來自西方國家。
此次巴黎慘案,恐怖分子精心選擇在人們警惕性最低的周五夜間發動襲擊。這一悲劇,距離全球首腦聚首的巴黎氣候大會僅有兩週時間,襲擊者野心之大遠非普通恐怖襲擊可比。

巴黎足球場遭遇恐怖襲擊
就此次恐襲而言,恐怖分子的城市恐怖行為一定要挑選人口密集區,才能達到大影響大震懾,這也是恐怖行為的特定方式和選擇。由於人口密集地區對反恐偵察有難度,恐怖分子利用某些地區和某些時段,再加上反恐人員戒備程度和執勤力度存在一些責任劃分的空白地帶,因此會給予恐怖分子可乘之機。同時,恐怖分子經過事先踩點,利用當今先進的通訊工具進行聯繫。因此,他們認為在哪一些時間段,如何更容易進行恐怖活動,提前做了充分準備,並不是盲目而為。
第二次全球反恐到來會帶來哪些影響?
推動歐洲與俄羅斯的合作
通過這次事件,俄羅斯和歐洲國家的合作是非常現實的,應對恐怖襲擊應該要全球聯手,不可能僅通過一個國家就能保障和追求絕對安全。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滕建群認為,俄羅斯在打擊敘利亞IS的力度上,相比美國表現得更加積極,通過這次恐怖事件,會加強俄羅斯和歐洲國家在反恐領域的合作,儘管目前雙方在克里米亞和烏克蘭事件上,關係還比較僵,但是歐洲和俄羅斯關係跟美國和俄羅斯關係不太一樣,保障俄羅斯的穩定,對歐洲國家也是一個利好消息。

恐怖襲擊不是哪一個國家能夠掌控的問題,它是一個相互連通的威脅。
正確認識「基地組織」已經發生了大變化
距離「9·11」事件,十幾年過去了,從一開始的反恐大聯合,到後來美國對恐怖主義搞的雙重標準,反恐合作不像過去那麼緊密。通過這次事件,大家意識到:
「伊斯蘭國」的危害性和過去基地組織不一樣了,基地組織擴張能力較弱,是一個團體和組織,而IS作為一個不被認可的「國家」,佔有很大地盤,攻擊面很廣,凡是異教徒都可以殺戮,大家感覺一個恐怖邪惡的國家要崛起了。
IS處死己方戰鬥人員
本次系列襲擊事件既是極端恐怖分子對法國的一種報復,也是對其他歐洲國家、包括世界上一切反對恐怖主義國家的挑釁。
歐洲申根制度存在安全隱患
這次事件中,有消息顯示法國事前已經得到情報並做了一些準備,但由於情報不夠準確,仍然沒能預防此次大規模的槍擊爆炸事件。
歐洲問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周弘說,巴黎恐怖襲擊事件暴露了歐洲國家的安保漏洞,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對人員流動的管控乏力,對恐怖襲擊的防範仍不足。
申根制度存在的安全隱患已經被多次提起,但此前都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申根區國家的人員能夠自由流動且幾乎不存在邊境管制,歐洲國家警力難以對可疑的恐怖分子實施定點監控,特別是赴敘利亞參戰的歐洲籍恐怖分子陸續回到歐洲,給歐洲的安保帶來巨大挑戰。
難民接收會更加嚴格
歐洲國家面臨的一大問題,一方面是接收那麼多難民,必然要承受經濟方面的負擔,目前歐洲國家還面臨經濟債務危機;另一方面,夾雜在難民當中的恐怖分子造成了一定威脅,恐怖勢力可以藉機跳到某些國家伺機進行恐怖活動。
難民當中不排除夾雜著恐怖分子,對於歐洲的安全來說,是一個挑戰,不是一個國家能夠單獨承擔,接下來歐洲國家接收難民會更加嚴格,會對難民政策做出很大調整,不僅是法國,德、英等國也應該引起重視。

大量難民湧入歐洲
近日,歐非峰會決定設立一個緊急信託基金用以應對難民潮。與此同時,迫於難民潮的壓力,瑞典方面正式開始實施臨時邊境管控,這引發了外界爭議。歐盟方面擔心,邊境管控會危及歐盟成員國內部的人員自由流動。
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研究部主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滕建群表示:
此次恐怖襲擊在法國巴黎的發生,與百萬難民潮湧入歐洲是有必然關係的。全球第一次反恐需要我們吸取哪些教訓
「9.11」事件發生後,美國以保障國家安全為由,實行先發製人戰略,在全球範圍內發動「反恐戰爭」。
2001年10月7日美國對庇護本·拉丹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發動大規模軍事打擊。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阿富汗塔利班政權被推翻,但本·拉丹和塔利班領導人奧馬爾逃脫。 2003年3月20日美國又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與本·拉丹相勾結為藉口,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但事後證明,伊拉克既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基地」組織也沒有聯繫。美國「反恐戰爭」時至今日已耗費數千億美元巨資,僅伊拉克戰爭就已耗資6500多億美元,並有4100多名美軍士兵在伊拉克喪生。但目前遍及全球的恐怖活動依然十分猖獗,各類恐怖襲擊事件不斷發生。
美國人的雙重標準
案例1:
美國同巴勒斯坦解放運動的關係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美國曾長期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視作恐怖組織,在其眼中這也不乏依據。巴解分支機構曾對參加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的以色列運動員實施攻擊,它們還曾多次劫持國際航班,造成嚴重傷亡事件。但當美國認識到要根本解決以色列的安全問題就必須同巴勒斯坦對話時,美國就承認了巴解組織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
案例2:

車臣非法武裝
同樣的是頻繁發動恐怖襲擊,同樣的是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但是由於其攻擊對像是俄羅斯,美國人便有了些許的「人道主義色彩」,不僅僅在國際舞台上帶著「小兄弟」們處處為難俄羅斯,更是遲遲不肯講車臣非法武裝定義為恐怖主義組織。
恐怖主義是一種狂熱的宗教衝動,需要進行軍事打擊,也更需要進行整治反思。國際恐怖主義的形成有其政治的、宗教的、經濟的與文化的原因。
「911事件」過去14年的歷史證明,單純依靠軍事手段是一場花費昂貴的災難。
美國政府也加大了情報活動和信息監控的力度。 「9•11」發生後,美國新成立或重組至少263個情報組織,1271家政府機構和1931家私營企業在美國大約1萬處地點從事與情報、反恐和國土安全相關活動。在「9•11」事件發生12年之後的2013年,世界各國才通過斯諾登披露的文件,真正了解到美國情報活動的深度和覆蓋範疇。
商報鏈接巴黎恐怖襲擊上的武器

爆炸物:「撒旦之母」

巴黎爆炸後的街頭
恐怖分子使用的自殺式炸彈所用材料為三過氧化三丙酮(TATP),這種爆炸物也被稱為「撒旦之母」,其材料容易獲得,製造成本也很低,且一般的檢查手段難以發現。

主要武器:AK47
遇難的普通民眾
這種槍型生產量大,所以比較容易得到,價格低廉,尤其在戰亂國或者邊境地區這種槍的價格是很低的,易於維護,可靠性高,適合大部分地形地貌進行戰鬥,而且適應各種天氣情況,火力強勁,AK-47採用7.62毫米口徑槍彈,殺傷力和穿甲能力都很好,槍體本身結實耐用,開槍時聲音很大,可以給敵人以心理威懾操作簡便,大部分的恐怖分子或匪徒沒有接受過良好的軍事訓練或槍械知識的教授,所以操作簡單的槍械便於他們使用,射速高,還可以配備彈鼓,來增加火力,尤其在某些國家這種火力對於一般的警察來講是壓倒性的。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