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光耀

(新加坡前總理)
編註:本文節選自《李光耀觀天下》第一章中「韜光養晦:不露鋒芒,保持謙遜」一節
我是2007年11月訪問北京時,在人民大會堂第一次見到習近平。我起先沒有提出要見他,我要求見別的人,但他們讓我去見他。這有明顯意義,他們認為習近平更有優先地位。這是他被提升為中國共產黨政治局常委後,首次會見一位外國領導人。這顯然是為了向世界展示,他已被確定為接班人。
他給我的印像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用中國的話說是「大氣」,與之相反的是「小氣」,他絕不是胸襟狹隘。他考慮問題很有深度,不願炫耀才華。他沒有江澤民那樣隨和,也不像胡錦濤那樣拘謹。他顯得很莊重,這是他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再考慮到他曾受過困苦磨難,1969年他作為一個年輕人被發配到陝西省的農村生活。他從不抱怨或發牢騷,努力工作,慢慢地證明自己。因此我將他列為納爾遜·曼德拉一級的人物。

習是1949年以來中國第五代領導人的核心。他領導一個各級都能力很強的政府。這可算作官僚制度的長處。中國的官員越來越多地接觸西方的教育,了解世界,並能說寫流利的英文。從嚴格的字面意義上說,他們已不再是共產黨人了,而是實用主義者,決心要塑造一個富裕發達、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家。
前四位最高領導人都留下了各自獨特的印記。毛澤東留下的是不斷革命,鄧小平是改革開放,江澤民是鞏固發展,胡錦濤是和諧社會,特別是減少貧富差距。習將留下什麼遺產呢?
現在很難預言習近平在掌政的10年中,會採取什麼樣的政策,會留下什麼樣的遺產。中國領導人在上台前絕不會宣布他今後的計劃,他們情願保持低調。中國正處在面臨許多國內挑戰的關鍵階段,他希望集中精力處理這些問題。此外,許多方面還取決於他突然遇到的外部突發事件。當你面臨未預料到的嚴峻問題時,再好的計劃也會失敗。然而,我相信他會沉著應對,不會驚慌失措。他是有影響力的,我相信他會得到黨的支持。他的軍方背景也有利於他對軍隊發揮影響力。
他的外交政策將受到密切關注,中國的崛起無論在西方還是亞洲都引起了許多國家的驚恐。一個強大的中國給國際社會帶來許多益處,如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正在不斷增加。但是,中國的鄰國開始對這位已睡醒的巨人採取更為獨斷的外交政策予以關注。美國也正在感受到,如果不是在全球,肯定也是在亞太地區,其優越地位受到了強烈挑戰。

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否相信中國再三的承諾,即它只尋求和平崛起,絕不稱霸。對此存在兩種觀點:一是中國會悄悄地成為強國,悄悄地擴大其影響,不會盛氣凌人;另一種看法是他們會炫耀實力,對所有的人進行恫嚇。我認為,他們將選擇前者,但同時增強實力。鄧小平認為,中國在逐步強大時應當保持低姿態。他主張不露鋒芒,保持謙遜,即中國人所說的「韜光養晦」。中國人懂得,他們還需要30年至40年和平時期才能趕上世界其他國家。他們已得出結論,如果他們堅持發展方向,避免惹怒現有大國,與所有的人交朋友,只會變得越來越強大。這將給他們留出空間,去處理國內問題,繼續發展經濟。
他們還注意到,必須避免重蹈日本和德國曾走過的老路。當時德國和日本的興起導致他們各自在歐亞爭奪權力、影響力和資源。這場競爭引發了20世紀兩場可怕的戰爭,最終導致這兩個國家的崛起終止。如果中國捲入一場戰爭,將面臨內擾、衝突和動亂的危險,可能再次陷入長期沉淪。因此,對中國人來說,理智的考慮是:「我們已經用了這麼長時間等待這個能趕上發達國家的機會。為什麼要匆忙做出不利於逐步崛起的事呢?」
這當然並不意味著中國每次與別國發生爭端時都只是讓步。隨著力量對比的變化,中國將有更多表達喜惡的自由。如前外長楊潔篪所說,凡是關係到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必須堅持自己的主張。中國在亞洲最密切的鄰居都已體會到這一點。在2008年,越南把在南中國海有爭議的海域石油開採權授予美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中國海軍要該公司離開那裡。中國政府也表明,如果這筆交易還要繼續,將危及埃克森美孚公司在中國的生意。由於美國海軍不在那裡,不能幫助他們堅持自己的權利,該公司只得撤出。
最近,就在2010年,還發生日本扣押了一名中國漁船船長的事件。他的拖網漁船在有爭議的東海小島(中國稱「釣魚島」)外與日本巡邏艇相撞,日本起初要按日本法律起訴那名船長,但最終屈從於中國強大的壓力,決定予以釋放。這個事件表明,力量對比格局已發生了多大變化。日本人現在面對的是一個面積相當於它十倍的中國,而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們可以侵略、幾乎要佔領的中國。日本方面的屈從只是接受了現實。他們明白,他們是在跟一個有組織、紀律嚴明的中國打交道,不是跟軍閥,而是跟一個可以果斷地採取行動的中央政府打交道。

因此,這些年來,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國人不再消極,他們在積極地維護自己的聲索權利,並將繼續這樣做。中國人知道,在這個地區他們是老大,隨著其國力增強,中國可以期待鄰國能更加尊重他們的利益。美國人在亞太地區保持顯著的力量,以平衡中國,這符合包括東盟各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的利益,如果沒有美國的製衡,亞洲小國就沒有迴旋的餘地。當你有兩棵樹,而不是一棵樹時,你可以選擇在任何一棵樹下遮陽。對美國來說,留在太平洋也是重要的,因為如果美國在這裡失去了優勢,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優勢也會失去。
我認為,中國遲早會阻止美國在其東部沿海地區的間諜活動。目前,美國能夠來到離中國海岸近達12海裡的海域觀察。反過來思考,如果中國的海軍、空軍,包括其航空母艦如此靠近美國海岸,美國將會無法忍受,他們絕不允許。因此,你可以想像中國人的感受。為了將美國人進一步趕離他們的海岸,他們必須改進遠程導彈需要的技術。當你具備了這種技術,隱含威脅顯示如果有人靠得很近,你就可以發射導彈,將其航母擊沉,或將其飛機擊落。目前,中國還做不到。當他們能做到時,飛機將要遠離射程之外,美國人不會想碰運氣冒險。中國人會說:「這是我的經濟區,走開。我不會到你的太平洋海岸,誰給你到這裡來的權利?」美國人會說不嗎?最終,強權即公理。
因此,在20年至30年內,雙方的力量最終會對等,實現平衡。第一次平衡,中國將把美國人趕出12海裡的界限,第二次平衡將把他們趕出中國200海裡的專屬經濟區。一旦他們能做到這樣,他們就成為這個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了。

一些學者根據歷史先例預言,當一個大國崛起時,現有的超級大國會視為對其優勢的威脅,兩者之間的軍事衝突即使不是說無可避免的,也極有可能發生。就中美而言,我並不贊同他們的看法,這不符合兩國的願望,他們都不想在戰場上對抗。兩國都有核武庫,他們都明白會引發巨大災難性的後果。再進一步說,不同於美蘇間的關係,美國與熱衷於信奉市場經濟的中國之間的關係,目前不存在激烈的不可調和的意識形態衝突。中國需要與美國保持友好關係,確保繼續獲得其市場、投資、技術,以及獲准進入其大學。美國更沒有必要與中國長期為敵。
美中兩國間會出現的最大危機是在台灣問題上。但是我認為,美國不會為了維護台灣的「獨立」與中國交戰,這得不償失。你可以交戰並贏得第一回合,但美國人是否準備打仗、打仗、再打仗?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是否最終準備付出中國願意付出的代價?請記住,沒有一位中國領導人,如果台灣在他執政期間失去,會繼續掌權。因此,對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課題。即使中國在第一輪打輸了,也會返回來打第二輪、第三輪、第四輪,不斷地打,直至勝利,這對美國來說不值得。台灣方面即使現在還不明白,以後也會明白的。馬英九的口號「不統、不獨、不武」,即不實現統一,不搞獨立,不使用武力。這表明他已多半意識到這一點。關鍵的說法是不搞獨立,因為毫無疑問,台灣一旦宣布「獨立」,中國就會以武力收復這個島嶼。
台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事實上,台灣的國際命運早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就被確定了。當時富蘭克林·羅斯福、溫斯頓·丘吉爾和大元帥蔣介石就台灣回歸中國達成了協議。當李登輝當「總統」時,他發起台灣化進程,強調該島脫離中國。但是這不會改變最終統一的結果,這樣做只能使台灣人在重新統一的實際發生時更加痛苦。經濟將會解決這個問題,逐步和不可阻擋的經濟整合將把這兩個社會連接在一起。中國將認識到沒有使用武力的必要。雙方的經濟關係在馬英九上台後一直在發展,在今後四年內還將繼續發展。在國民黨統治八年後,假設民進黨上台,要改變政策,台灣的農場主和工業家將會感到痛苦,民進黨就會在下屆或再下屆選舉中落選。兩岸不斷發展的互相依賴關係將會使台灣無法實現「獨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