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中文老師:新加坡為什麼堅持學簡體字?

張無忌| 2015-10-30| 檢舉

李光耀中文老師:新加坡為何學簡體字? 《語言是一個花園,但從政策管理者看來,語言要有管理,不能雜草叢生。》這話是誰說的?為什麼?新加坡是如何從文化沙漠轉變成為綠洲?

香港和新加坡的關係,就如武俠小說中的高人對手,一輩子都在比較,也惺惺相惜,今日我們不妨從文化角度去探討兩座城市的不同。在香港,這個粵語為主導的城 市重視「兩文三語」,但近年來中學生的語文水平卻一直被人詬病。而在新加坡,他們的英語水平被認為好於香港,而在中文方面,新加坡也在奮起直追。

與香港不同,新加坡學生從小學習簡體字,為何他們要學簡體字,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學習中文的呢?記者專訪前南洋理工大學孔子學院創院院長、曾任新加 坡建國總理李光耀中文老師的許福吉。他認為,李光耀當年重視中文教育具有遠見性,而教育制度保障了新加坡

這個小國能夠在國際舞台上占據重要的位置。

語言是座花園,但不能雜草叢生

新加坡的中文教育有它天然的基礎——華人社會的存在,這個國家華人占人口的比重在七成以上。而某種程度上來說,又是一種為了未來所作的投資,儘管這麼說來 有點現實主義,但確實如此。和重視「兩文三語」的香港不同,新加坡目前教授的簡體字的中文,學生們自小學習簡體字,學習漢語拼音,看的書都是橫排排版的。 而這些,都是李光耀當年確立新加坡中文教育所訂下的規矩。

新加坡文獻館的網頁在介紹新加坡人學習中文歷程是這樣都說的:對英語為第一官方用語的新加坡人來說,學漢語的難度已不亞於歐美人士。新加坡新一代青少年從小就注重英語學習,很少將中文當母語來學。進入學校後,學習中文相當於學外語。

回看歷史,新加坡曾經有一段長達三十年的華語推廣運動。簡單來說,這場華語運動是為了統一新加坡華人的中文使用規範,消除方言的隔閡。在1960年代新加坡決定開始使用簡體字,這是配合雙語政策實施的一項改革。

到1968年8月,新加坡成立「漢字簡化委員會」,在1969年頒行《簡體字表》。1974年,新加坡教育部規定教科書須橫排印刷。1971年開始採用「漢語拼音方案」。「多講華語,少說方言」是華語推廣運動的口號。

作為一個著名的文化學者,在許福吉看來,上述的政策其實反映李光耀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李光耀重視中文教育,是因為他看到中國未來的發展,其實這和新加坡當初重視英文是一個道理。就連中文水平頗高的李光耀一生都在學習中文。

曾經作為李光耀中文老師的許福吉回憶說,李光耀的中文水平頗高,「他在生病的時候還在學中文,一天可以學四個小時中文。他有好幾位中文老師,我是其中一個。一個禮拜給他上課兩三次,主要教文化以及閱讀。他把學習中文當做一種挑戰去做。」

「他(李光耀)說,就要用簡體字,要用漢語拼音,不能讓孩子們講普通話有口音,要讓孩子們規範的學習語言。」許福吉說,語言是一個花園,但從政策管理者看來,語言要有管理,不能雜草叢生,「李光耀決定不用繁體字教學,很多人覺得幹嘛要如此固執。

後來你會發現,馬來西亞的孩子學習中文,但他們所說所讀有很多不規範的地方,從語言學習角度看,新加坡達到一個規範的體系。當然,可能新加坡的文化底蘊沒有香港那麼深。但語言就如一種編碼,語言學習需要規範。」

李光耀在回憶錄中總結新加坡在華語推廣時曾經這樣說:1965年獨立之初,我們決定推行華文為第二語文的政策是正

確的。新加坡華族講七種中國南方的主要方 言,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容易說服大家一起改用華語。對許多新加坡人來說,方言是真正的母語,華語不過是次母語。不過,再過兩代人,華語就會成為新加坡華人 的母語了。

現在,新加坡的學生學習中國的古典文學,也學習當代作家的文章,賈平凹,冰心等作家的文章都出現在新加坡的課本上。而對於不少人批評李光耀曾經關掉新加坡 的一批華文學校,許福吉說,李光耀是務實的,時代所需,你今天回過頭來看還是有他有遠見,犧牲了一些東西,也獲得了一些東西,識時務者為俊傑!

香港是座文人喜歡的城市

現在回頭去研究李光耀的中文教育,新加坡人是感謝他的。「李光耀是一個規劃師。很多政策他看得很遠。無論是語言,還是城市規劃,他知道中文教育是會影響新加坡未來發展的。」許福吉說,現在新加坡年青一代的中文水平幫助他們更好的與中國交流。

對於,從事文化研究的許福吉來說,香港自然是一個不能忽視的研究課題。在許福吉看來,香港是一個對文人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它擁有自己的方言,這成就了它的文化底蘊,不過,現在的香港,當老一輩的文人相繼離去,卻又似乎缺少了點什麼。

許福吉說,早期的香港,有一部分從內地來的移民,當中包括一批中文底蘊很深的學者和作家,例如錢穆、也斯他們,早期的余光中和沙田文學等等。香港的中文古 典研究也聚集了一批優秀的學者,那時候香港在學術上有足夠的影響和力量。加上香港有很多人到國外留學,是一個中西文化交流的地方。

「但很多人說現在香港是文化沙漠,其實新加坡也常常被人如此批評,但這要反思,最怕的就是是自己不會反思。當然,香港的現在也有不錯的地方,每一年的書展 也有很多作家文人在香港聚集。而香港一直是文人所喜歡生活的一個城市。然後可能一些人走了之後,這個城市又少了這麼些人。」許福吉說。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68744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