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貨櫃村是由一家名叫Containertopia的公司組建的,創始人就是幾個年輕人,而他們正是這個貨櫃村最早的住戶。盧克和希瑟正是厭倦了把每個月辛苦賺來的工資大部分都貢獻給房東,於是花2300美元從附近的奧克蘭港口購進了一個貨櫃,並租下了半英畝的土地,愉快的搬了進去,開始了美國蟻族的生活。圖為希瑟·斯圖爾特。
當然,住貨櫃也沒有想像中那麼便宜,因為,他們還需要花費1.2萬美元把這個空蕩的金屬盒子改造成一個溫暖的家,包括淋浴間、雙人床、冰箱、太陽能電力,還能上網。圖為亞當·卡茨在位於倉庫的「貨櫃烏托邦」中使用電腦。
他們二人當時是一對。盧克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Wharton School),並在科技界工作。他最近在開發自動澆灌植物的系統。對於盧克來說,貨櫃的生活是剝離到基本需求的社會實驗。他希望能夠教會更多人仿效。「這裡是世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地方之一。如果我們在這裡可以辦到,那世上任何地方都可以,」他說。圖為希瑟·斯圖爾特在建造她的貨櫃。
由於覺得這是一項不錯的生意,他們開始購進更多的貨櫃,改造以後出租。目前,他們購置了一塊廢棄的荒地,並把貨櫃放在那裡,便宜出租,供更多希望在舊金山尋找夢想的年輕人居住。圖為盧克·伊斯曼,「貨櫃烏托邦」的創建者,正走出他的活動屋。
創始人伊斯曼畢業於沃頓商學院,他說,舊金山房租以每年20%的增速增長,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他的房屋改造計劃,對抗大城市昂貴的生活成本。
然而,這樣的住所得到了提倡生態和社會正義的人士的擁護,但往往受地方政府打擊。這是因為它們通常不符合建築規範,或者突然在不合適的地方冒出來。盧克和希瑟最初在一處廢棄空地設立了「貨櫃烏托邦」。他們和幾個朋友花了42.5萬美元買下了這片空地。在鄰居抱怨後,他們被迫在今年春天遷出。(該地段不是住宅用地;現在,決定如何處理它之前,業主在那裡種菜。)圖為盧克和希瑟。
後來,他們與12位朋友用一部鏟車,把貨櫃通通搬進了一座倉庫內。盧克的家裡刷上了天藍色,裡面有一張高腳床,其中一側有一戶觀景窗,總共花了大約1.2萬美元來變得適合居住。希瑟的居所還在改造,她在板牆上抹牆粉,把大樹樁壓成紅木板,再把它做成廚房桌面。從住房子變成住貨櫃,他們為此幾乎要重新安排一切。為了打理「貨櫃烏托邦」,希瑟辭掉了數字設計的工作,還賣掉了多數家當。圖為倉庫內的貨櫃。
倉庫大門外面不遠處是另一片社區,也是居住在某種箱盒裡。在這裡,無家可歸者生活在當地藝術家格雷戈·克勒恩(Gregory Kloehn)製作的居所中。這種睡箱有輪子,特意為街邊生活打造。每間大約八英尺長(約合2.4米),高度能讓一個人坐起來。他說,「這座城市很富有,但它還有另外一面:這些流浪者靠著我們的垃圾生存。」圖為在奧克蘭,格雷戈·克勒恩與他為「靠垃圾過活」的流浪者打造的一座「微型屋」。
44歲的克勒恩說:「這並不符合我們心中家的概念。」他在2011年開始製作和贈送由再造材料建成的活動屋。根據幫助無家可歸者的非營利性組織東奧克蘭社區項目(East Oakland Community Project)提供的數據,奧克蘭大約有3000名無家可歸的人;舊金山大約有6700名。克勒恩建成了約40座色彩繽紛的移動住房,吸引流浪者離開他們在街上搭的紙板或篷布棚戶。圖為藝術家格雷戈·克勒恩利用再生材料建造活動屋,每間大約八英尺長(約合2.4米),帶有輪子。他將這些住所免費送給奧克蘭的流浪者。
希拉·揚和她的狗貝拉正在小屋裡,這裡也是她和她丈夫生活的地方。
一個裝有車輪的睡箱正停在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的街頭。
23歲的沙拉在Craigslist花9600美元買了一搜二手船,然後住在船上已經5個月,她說「感覺相當不錯,重要的是夠便宜。」
園藝家麥克住在改造後的拖車裡,他還打算把拖車的一部分以月租500美元租出去,不過不包車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66503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