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先生 連 馬來西亞 首相 納吉 也怕他 1 0 0 倍 ......... 請問他到底是誰?

loh boo ...| 2015-09-07| 檢舉

他出生於 1957年3月10日,出生於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一個建築業富商的家庭,家中排行17。 1974年,與納吉瓦·加尼姆結婚。

1976年,長子阿卜杜拉出生。 1976年-1979年,就學於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King Abdul-Aziz University) 1979年-1989年,放棄學業離開家庭參加了阿富汗「伊斯蘭聖戰組織」,反抗蘇聯紅軍的侵略

奧薩馬·本·拉登[編輯]

奧薩馬·賓拉登

'Bin Laden

أسامة بن لادن‎

賓拉登,攝於1997年

基地組織第1任首領

任期

1979年12月27日-2011年5月2日 前任 首任 繼任 艾曼·扎瓦希里

個人資料

出生 1957年3月10日

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 逝世 2011年5月2日(54歲)

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

34.16928°N 73.24252°E 國籍 沙烏地阿拉伯(被除名) 政黨 基地組織 信仰 伊斯蘭教遜尼派

軍事背景

效忠

基地組織 服役時間 1979-2011 參戰 阿富汗戰爭 (1979年)

反恐戰爭: 阿富汗戰爭 (2001年) en:Battle of Tora Bora en:War in North-West Pakistan 奧薩馬·本·拉登之死

奧薩瑪·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阿拉伯語: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ض بن لادن‎,拉丁轉寫:Usāmah bin Muḥammad bin Awaḍ bin Lādin,1957年3月10日-2011年5月2日[1][2]),簡稱為奧薩瑪·賓拉登奧薩馬本·拉登賓·拉登拉登。全名意思是「拉登的兒子阿瓦德的兒子穆罕默德的兒子奧薩瑪」(名·بن·父·بن·祖·بن·曾祖);「奧薩瑪·賓·拉登」(أسامة بن لادن‎)意思是「拉登的子孫奧薩瑪」,事實上是拉登的曾孫[3][4]。他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利雅得行省人,是基地組織的首領,該組織被認為是全球性的恐怖組織。本·拉登篤信伊斯蘭教遜尼派瓦哈比支派。

賓拉登被美國政府指控為1998年美國大使館爆炸案和2001年釀成2749人死亡的九一一襲擊事件的幕後主謀,名列聯邦調查局十大通緝要犯。他的亡命生涯於是開始,本·拉登本人立刻強烈否認了這項指控,但2002年在阿富汗找到的一卷錄影帶顯示他在講話中談到攻擊這個詞,該錄像帶強烈暗示他至少是「911」襲擊的主要策劃者之一。

2004年3月18日,美國眾議院一致通過一項法案,將提供線索導致本·拉登被捕的賞金從2500萬美元增加到5000萬美元。雖然普遍認為本·拉登藏身於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一帶,實際上外界沒有人知道本·拉登身在何處,甚至指他早已身亡。

2011年5月2日,美國總統歐巴馬發表聲明,指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座豪宅裏被美國海軍海豹部隊第六分隊突襲擊斃[5]。其屍體於次日海葬於北阿拉伯海。事後引來巴基斯坦的強烈不滿。

目錄 [隱藏]

1 名字 2 生平 3 恐怖活動 4 死亡 5 人物年表 6 參見 7 參考文獻

名字[編輯]

「奧薩瑪」的本意指「獅子」。「本·拉登」的意思是「拉登的兒子」或「拉登的後裔」,媒體稱他「賓·拉登」而非「奧薩瑪」是根據歐美的姓氏觀念來套用。其阿拉伯語全名意為:「拉登之子阿瓦德之子穆罕默德之子奧薩瑪」,亦即「奧薩瑪」才是他自己真正的本名,而拉登則只是他曾祖父的名字。因此,稱他「奧薩瑪」或全名「奧薩瑪·賓·拉登」才是真正符合阿拉伯人命名習慣的稱法[6]。然而大部份華人和與華語傳媒都跟隨西方媒體的稱法,將之簡稱為「拉登」或「賓·拉登」。

因為阿拉伯語沒有通用的羅馬化拼音的轉寫系統,奧薩瑪有很多不同的羅馬拼音譯名,當中有幾個常見翻譯,通常被媒體使用的是Osama bin Laden(奧薩瑪·賓·拉登),而情報界通常使用Usama bin LadenUsama bin Ladin(烏撒瑪·賓·拉登),縮寫為UBL

雖然阿拉伯人習慣上不把「本·拉登」作為姓氏,但本·拉登家族為了與歐美企業做生意,基於權宜上方便,有時也會依照歐美人的習慣,用此名來稱呼家族企業的名稱以權充姓氏;此時強調的是自己乃是「拉登的子孫」。

生平[編輯]

1957年3月10日,本·拉登生於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一個建築業富商的家庭。他的父親有52個孩子,他排行17。

根據美國情報顯示,本·拉登身高約在6呎4吋至6呎6吋之間(193-198厘米),體重大約160磅(73千克),高大英俊而清瘦[7]。

1974年,年方十七歲的本·拉登在拉塔基亞迎娶了敘利亞人Najwa Ghanem.本拉登自己就有三個老婆,十三個子女,不過由於擁有過22次左右的婚姻,所以他實際有多少子女並沒有正式統計[8]。在阿卜杜拉國王大學進修期間他學習了經濟學和工商管理[9]。有消息表明他在1979年獲得了土木工程學位[10],和在1981年拿到了公共行政學位[11]。有資料顯示本·拉登在大學時期非常刻苦[12],但亦有傳言說他在就讀三年之後肄業離校[13]。大學生的他遇上了二位伊斯蘭學者,並從此執迷於伊斯蘭教中的《古蘭經》教義和聖戰論。父親在早年去世後,他繼承家裏的大筆遺產,並擔任家族企業的總工程師。當時估計他的財產達到3億美元,但是現在一般認為只有2500萬。

1988年他成立基地組織,抵抗蘇聯。直至1989年蘇聯軍隊撤離阿富汗。

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前,美軍進駐沙烏地阿拉伯。本·拉登對沙特王室允許主要由基督徒組成的美軍保衛伊斯蘭教聖地非常不滿,雙方矛盾逐漸深化。後來他離開沙特,前往蘇丹和阿富汗組織對美軍的聖戰。[14]

本·拉登是當代國際恐怖組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很多人都認為他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恐怖分子,他也被稱為恐怖主義的「精神領袖」。沙烏地阿拉伯的教長曾表示,「屠殺無辜平民,只是恐怖活動而並非聖戰,亦絕對不是出於安拉或是穆罕默德的啟示,因為真主與先知是慈愛而無私的。」不過《法新社》評論則指出,「本·拉登顯然獲得了許多阿拉伯人的支持,其蓋達組織也日益擴張,美國必須要檢討其對中東與伊斯蘭的政策,以免此類恐怖主義的產生。」而美國政府的說法是,「針對的是以本·拉登為首的恐怖份子,對伊斯蘭教與其教徒並無敵意,但是反恐行動將是永不休止。」

活動[編輯]

1998年美國大使館爆炸案

911恐怖攻擊,圖為被撞擊的世貿中心雙塔

參見:九一一襲擊事件

本·拉登在1988年左右成立了基地組織,與其他恐怖主義組織合作,開始在中東之外招收成員,分布於東南亞、非洲、歐洲和美國。

1992年12月,針對駐索馬利亞美軍的葉門旅館爆炸案。

1993年2月,美國的世貿中心爆炸案,導致6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1993年6月,謀殺約旦王儲阿卜杜勒未遂。

1994年,本·拉登宣布向美國發動聖戰。

1995年1月,刺殺羅馬天主教教皇若望·保祿二世未遂。

1995年11月,利雅德美軍軍營爆炸案。5人死亡;埃及駐巴基斯坦使館爆炸案。17人喪生。

1995年,本·拉登承認在沙烏地阿拉伯本土的利雅得和宰赫蘭執行恐怖活動,被剝奪沙烏地阿拉伯公民權。

1996年,宰赫蘭美空軍住所爆炸案。

1997年,開羅外國旅遊者客車爆炸案。

1998年8月,東非美國大使館爆炸案。257人死亡5000餘人受傷。

2000年10月,葉門美國「科爾」軍艦爆炸案。17人死亡。

2001年9月11日早晨(美國東部時間),本·拉登策劃發動了對美國本土的恐怖活動,劫持了美國四架民航客機,駕駛其中兩架撞向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其中一架撞向了五角大樓,第四架因機艙內乘客與劫機歹徒搏鬥,最終在賓夕法尼亞州墜毀。美國追捕本·拉登,因特工察知本·拉登流亡在阿富汗邊境,更派兵駐守阿富汗。

本·拉登是腎臟病病人,經常需要洗腎,有時也會被猜測為已死。所以他之後經常透過媒體發表自己演講的錄影帶,背景大多是山洞中的軍營或山區。

2006年6月30日,本·拉登在網路上公布的一段錄音中,稱被美軍炸死的統一聖戰組織領袖扎克維為聖戰雄獅,並表示蓋達組織將繼續在伊拉克的聖戰。

2007年9月,本·拉登繼2004年後首次在一卷錄影帶《告美國人民書》中發表講話,號召追隨者以加劇殺戮和戰鬥的方式結束伊拉克戰爭,但沒有發出具體的恐怖襲擊威脅。

2009年,賓·拉登最後一次錄音,警告美國總統歐巴馬。但是否真為賓·拉登本尊,或是由其他替身成員捉刀,亦備受質疑。

死亡[編輯]

主條目:奧薩馬·本·拉登之死

歐巴馬在戰情室聽取追捕賓拉登的最新情況。

在2011年五月三日時聯邦調查局網站上的十大通緝要犯將賓拉登標注為已死亡。

美國當地時間2011年5月2日凌晨,美國總統歐巴馬於白宮宣布,本·拉登當晚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以北150公里的城市阿伯塔巴德一住宅內被擊斃。通過對比本·拉登和他死去的親姐姐的DNA,証實了他的身份。

本·拉登死前藏身於在阿伯塔巴德的一座豪宅裏,據悉,該宅建於2005年,價值約100萬美元,沒有電話和網際網路服務,從外觀上看,該建築的大小,約為該區其他房屋8倍,並配有鐵絲網護欄和高牆等保衛設施。有目擊者稱,該住所距離巴基斯坦陸軍軍官學校的大門僅100公尺之近。

此次秘密行動由歐巴馬授權「一小隊美軍」執行。在這次行動中,本·拉登的一個兒子哈立德被打死,同時被捕的包括本·拉登的2個妻子、6個孩子和4名親信。[1][16] 據美國政府官員披露,美國海軍海豹特種部隊第六分隊大約24位官兵,在得到歐巴馬總統命令後,分乘4架直升機從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加齊空軍基地出發突襲本·拉登藏身地,在其住宅外降落,由外部攻堅。美軍攻入住宅後,在三樓一個房間找到無武裝的本·拉登,美軍隨即開火,拉登胸部先中一槍,接著左眼上方中了致命一槍,倒地身亡,部分頭骨遭子彈擊飛,鮮血混合腦漿四溢。整個過程持續約30分鐘,美軍沒有人員傷亡,但有一架直升機墜毀,官方聲稱可能是因為其住宅圍牆過高使該機降落時之上升氣流不足或是因為該機為增強隱蔽性能而多經改裝致使駕駛困難;後此機於美軍離去的同時被以炸藥炸毀,拉登的死被美國判決為合法被殺。

戰鬥結束後美軍搜查了這棟建築,帶走本·拉登的電腦硬碟、DVD光碟和其它資料與數據,連同其屍體搭直升機離開現場返回美軍基地,宅內其他人員移交巴基斯坦當局安置。除了本·拉登外,還有三名成年男子死亡,其中一人是本·拉登的兒子,另外兩人是本·拉登的警衛,還有一名女子喪生,兩名在現場的女子受傷。之前有謠傳賓·拉登槍戰時躲在女子身後,以作為人肉盾牌或者擋箭牌之說法,已被証實為假消息。美軍查獲的DVD光碟中,有些是現代色情片,不知是否為賓·拉登本人擁有,因為連同住的三名賓·拉登妻妾也不知情。[17]

歐巴馬政府考慮到本·拉登是一名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在三日內下葬是對伊斯蘭教傳統的尊重,但美國捨棄了伊斯蘭習用的土葬而採用海葬,因此本·拉登被槍殺後的24小時內,其屍體被送往美軍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在清洗與唸誦《古蘭經》後,投入北阿拉伯海。採用海葬使本·拉登葬身於汪洋大海,亦是為了防止本·拉登的墳墓日後變成其他恐怖分子的朝聖或者紀念之聖地。[18] 然而遺體已經消失於阿拉伯海,加上美國政府一直以影像太過駭人為理由,不公布其死亡的照片與錄影,也造成不少人質疑賓·拉登是否已經死亡。[19][20]

原先只有總統歐巴馬與國務卿希拉蕊等人可得覽照片,5月12日,迫於各方壓力的中央情報局,開始向國會議員展示照片,參議員詹姆士·英霍夫(James Inhofe)表示本·拉登死狀悽慘恐怖,但仍支持將照片公之於眾,以定民心[21]。

賓·拉登確實亡後,基地組織現由賓·拉登的副手艾曼·扎瓦希里醫師接掌,扎瓦希里是一名埃及的眼科醫師,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調查,扎瓦希里亦是九一一事件的幕後策劃人之一,相較於賓拉登,扎瓦希里的作風更為激進。[22]

雖然美國無公開任何本拉登死亡的照片,但根據各方公開的消息。美軍方面說在擊斃拉登後曾讓屋內的人(包括拉登的妻兒、侍從、近衛)去辨認屍體,而這些人由事後趕來的巴基斯坦方面接管(後來部分人被遣回原籍,部分人在巴基斯坦服刑)。來自巴基斯坦方面的消息說屋裡的這些人承認與拉登的密切關係(與調查資料吻合),並明確表示拉登已死。另外基地組織也確認拉登已被美軍擊斃,並發動了幾次針對性的行動作為報復(據報道參與獵殺行動的海豹部隊在其後的任務中遇伏,死傷慘重)。

人物年表[編輯] 1957年3月10日,出生於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一個建築業富商的家庭,家中排行17。 1974年,與納吉瓦·加尼姆結婚。 1976年,長子阿卜杜拉出生。 1976年-1979年,就學於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King Abdul-Aziz University) 1979年-1989年,放棄學業離開家庭參加了阿富汗「伊斯蘭聖戰組織」,反抗蘇聯紅軍的侵略。 1988年,建立基地組織。 1989年,前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後,本·拉登及其追隨者返回沙烏地阿拉伯的家鄉。 1991年,由於和沙烏地阿拉伯政府發生矛盾,本·拉登逃亡到蘇丹重建基地組織。 1994年4月,沙烏地阿拉伯剝奪了本·拉登的公民資格。 1996年5月,被要求離開蘇丹,輾轉返回阿富汗。 1998年2月,組織了「伊斯蘭反猶太人和十字軍國際陣線」(「伊斯蘭聖戰組織」是其派生組織)。 1998年,轟炸美國駐肯亞和坦尚尼亞大使館。 2001年9月11日,美國「911」事件發生,造成3000多人傷亡。 2001年10月7日,美國發動針對「基地組織」及其大本營所在國阿富汗的反恐戰爭,本·拉登開始了逃亡生涯,傳言其經常藏身於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的邊境地區。 2011年,呼籲利比亞人民及阿蓋達組織反抗卡扎菲政權。 2011年5月1日,本·拉登在美國軍事行動中,於巴基斯坦的一座豪宅內,被海豹第六分隊擊斃,終年54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57636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