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最近上映的電影《侏羅紀世界》中,基因工程製造的恐龍已經不再是主角,一頭由基因工程製造的雜交恐龍開始大行其道,名喚暴虐霸王龍(Indominus Rex)。
混亂接踵而至,克里斯·帕拉特(Chris Pratt)和布萊絲·達拉斯·霍華德(Bryce Dallas Howard)扮演的主角則努力試圖解決一系列災難性的後果。
但就當電影中的情節吸引了大眾的眼球時,卻有一些人對此大為不滿——古生物學家。
他們認為,雖然這部電影有助於喚起人們對恐龍的興趣,其中的情節卻會對侏羅紀時代的生物產生誤導。片中最引人爭議的部分包括,暴虐霸王龍看不見靜止不動的人體,以及伶盜龍知道怎麼開門。
但參與影片製作的科學家傑克·霍納(Jack Horner)聲稱,這些批評的聲音中,有許多都是出於個人偏見,而不是事實真相。「我可不同意他們的觀點,肉食恐龍當然會開門,因為它們又有手又有胳膊。」他表示。「我們並不確定這些恐龍有多聰明。這只不過是他們的一家之言罷了。而且如果之前沒見過人類,並且你站著一動不動的話,大多數動物都是識別不出人類的。」
然而,參與發現了20種恐龍的詹姆斯·柯克蘭德(James Kirkland)對這部影片中肉食恐龍的形象存在較大的疑問。他認為,侏羅紀世界中將它們描述得甚至有點可愛,而這與他在挖掘過程中發現的勐獸化石相去甚遠。
古生物學家不止對這些肉食恐龍存在疑問,還普遍為片中將恐龍描繪成覆蓋鱗片的怪獸感到失望。
電影中的恐龍通常都像蜥蜴一樣,有著粗糙、恐怖的外皮,包括分別於1993年、1997年和2007年上映的三部《侏羅紀公園》,都將恐龍描繪成這副模樣。然而,許多恐龍實際上都是身被羽毛的。近年在北美洲、中國和德國發現的化石證明,這些勐獸實際上身覆羽毛,甚至顏色也很鮮艷。
侏羅紀世界的導演,科林·特萊沃若(Colin Trevorrow)承認科學界中有關恐龍的進展,但並未將這些進展吸收到影片當中。他曾在2013年發表過這樣一條推文:「沒有羽毛。#侏羅紀世界」他補充說,這部電影之所以在科學上存在很多「不精確之處」,是因為它只是一部科幻電影,而不是紀錄片。然而,他的這一決定激怒了古生物學家。
南安普頓大學的一名古生物學家達倫·奈什(Darren Naish)稱:「最初的《侏羅紀公園中,恐龍也並不是只會咆哮的恐怖怪獸,而是活潑、有社交意識、身軀有力的鳥一般的動物。」「而現在,《侏羅紀世界》只不過是一部無聊的怪獸電影罷了,而且還特意讓影片中的恐龍看上去和我們認為的不一樣。」
德克薩斯大學的茱莉亞·克拉克教授(Julia Clarke)補充道,觀看了這部電影的年輕人們會繼續將恐龍視為「恐怖而極具攻擊性」的生物,這是很不幸的。
安德魯·法爾克(Andrew Farke)是雷蒙德·阿爾夫古生物博物館(Raymond Alf Museum of Paleontology)的一名研究角龍進化及功能形態學的專家,他也認為「片中對恐龍的描述是一大退步之舉」。
但分子生物學家霍納認為,片中的這些恐龍是由DNA片段創造出來的,因此並不需要和它原本的樣子一模一樣。他還表示,這畢竟只是一部科幻片而已。
「這是一部電影,一部科幻片,」他說道,「有那麼多科學家跳出來批評這部電影,我覺得很搞笑。《侏羅紀公園》剛上映的時候,他們不也是這麼做的嗎。」何況電影也並沒完全弄錯。例如,片中由基因改造的混種恐龍比電影中的恐龍「從科學上看更可信」。霍納表示,創造一隻轉基因動物比使用DNA重現恐龍更加貼近現實。
不管科學家們有多反對片中的不精確之處,《侏羅紀世界》的前身,《侏羅紀公園》卻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驅動了科學的發展。
「上世紀90年代正是從動物化石中搜尋遠古生物DNA的熱潮開始的時候,」倫敦大學學院的一名科學技術博士預科生伊莉莎白·瓊斯(Elizabeth Jones)說道,「科學家稱之為『西部拓荒』或『侏羅紀公園熱潮』。那正是《侏羅紀公園》的影響力最為顯著的時候。1993年是《侏羅紀公園》上映的一年,也是遠古DNA研究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年。」
那一年,一支研究團隊從一隻被封存在琥珀中的象鼻蟲中提取了DNA,並進行了排序。這隻象鼻蟲已有一千二百五十萬年至一千三百萬年的歷史了。這份研究結果被發布在當年6月10日的《自然》雜誌上——正是《侏羅紀公園》首映會的第二天和公映的前一天。瓊斯稱,《侏羅紀公園》創造了一代「古怪但迷人」的科學家。
一名研究者表示:「遠古DNA聽上去很酷,或者聽上去應該很酷。」「這的確應該歸功於《侏羅紀公園》,電影上映的時候也正是遠古DNA開始引發公眾注意的時候。」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