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鄰國中,緬甸和我們山水相依,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古時他們被稱為紅沙瓦底,在公元1040年,形成了一個較為統一的國家,期間也經歷了好幾個王朝的統治,不過等到英國入侵之後,這裡又被劃為了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二戰後獲得了真正的獨立。
按贊本專頁獲取更多環球課題==》 環球課題

緬甸作為我們的鄰國,歷史上雖然有一段繁榮的階段,但近年來,緬甸的社會經濟發展並不是太好,是被聯合國所認定的世界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同時緬甸內部的民族問題也非常複雜,所以內戰或大或小,數十年來也一直難以平靜下來,比如其中的果敢第一特區和佤邦第二特區就是兩大代表。
從歷史上看,無論是果敢第一特區和佤邦第二特區,他們都曾是我們的地盤,而在清朝末年以及抗日戰爭中,由於英國的巧取豪奪,這兩個地方都被劃給了緬甸所有,但是這兩大特區的果敢族和佤族,其實都可以歸屬到漢文化圈中,尤其是其中的佤邦,這裡的民眾大多說著流利的普通話,教材也使用人教版的教材,有著「小中國」的稱呼。

而在近十幾年來,緬甸政府不斷採取恩威並施的手段,試圖將這樣的兩個特區完全收復。緬甸的做法,對於果敢來說,其戰略基本上是成功了,如今的果敢,基本上採取的是緬甸語的教育;但是佤邦第二特區,依然是「桀驁不馴」,名義上屬於緬甸政府管轄,實際上緬甸政府對他們沒有多大的影響力,他們依然保持著高度的自治狀態。
分析裡面的原因,不外乎這樣幾個方面。其一是果敢地區的原先領導人彭家聲,他在領導果敢的時候,採取的是任人唯親的做法,主要職位都把持在他的家族親信手裡,因此沒有獲得果敢人最為廣泛的支持,在緬甸又打又拉的策略下,漸漸不支,只好屈從對方。
反觀佤邦第二特區就不同了,他們在鮑有祥的領導下,建立起了一個堅強的領導,緬甸政府無從打開缺口,因此就一直對後者無可奈何。

再者是佤邦地區的軍事組織,有著較為嚴格的訓練,也會給手下的士兵灌輸崇高的信念,一支軍隊一旦有了理想和信念,便會變得無堅不摧,這也是緬甸方面屢次鎩羽而歸的主要原因所在。
當然對於果敢和佤邦不同的命運來說,最為關鍵的因素是佤邦民眾高度團結,他們有著很強的民族認同感,事事抱成了一團,遇到難題的時候會一致對外,所以佤族的人口雖然不多,只有區區數十萬,然而在他們所採取的全民皆兵的策略下,這就是數十萬的軍隊,其戰鬥力不可小覷,因此在高度團結的旗幟下,佤邦才能夠一直以高度自治的方式游離於緬甸政府的控制之外,令對方在徹底收編對方時感到一籌莫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206233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