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市西奈山醫院去年5月為一名老年男子做腹部手術時,發現他感染了耳念珠菌。老人最終在重症監護室隔離90天後死亡,而這種致命真菌卻頑強地存活下來,並占領了整個病房,院方為此對牆壁、病床、門、水槽、電話都進行了特殊消毒,甚至拆除了部分天花板和地板。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追蹤,截至今年3月29日,耳念珠菌已經在紐約、新澤西和伊利諾伊等12個州出現爆發性流行,感染病例上升到587宗,近50%的感染者在90天內身亡。
去年4月5日,北京某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收治了一名剛出生71天的嬰兒,這個出生時不到1公斤的早產兒被敗血症、貧血、低血糖、高痙攣等多種疾病折磨。21天後,另一名剛出生的早產兒也被送到了同一重症監護室,後者出現了呼吸困難並逐漸加重等症狀。

醫生在兩名嬰兒的血液樣本中發現了同一種「新型」病原真菌「耳念珠菌」。因其對一種或多種抗真菌藥物具有耐藥性和高達60%的死亡率,耳念珠菌又被稱為「超級真菌」,它以免疫系統薄弱的人為獵物,已經蔓延到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幸運的是,中國兩名感染耳念珠菌的新生兒在治療1~2個月後均治癒出院。「截至目前,中國已確認18例超級真菌臨床感染病例,我們還在持續監測,但總體上還沒有發現美國那樣的爆發性流行感染。」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醫學真菌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廖萬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耳念珠菌在標準科馬嘉培養皿中,呈白色或粉色,表面像乳液一樣光滑。這種超級真菌的部分分離株對臨床上常用的三大類抗真菌藥物(唑類、多烯類和棘白黴素類)具有很高的耐藥性。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總結的數據是,90%以上的分離株對一種抗真菌藥物耐藥,至少30%的菌株對兩類以上藥物具有耐受性。
「從現有文獻看,感染者大多會有原因不明的發高燒,各種藥物治療無效,並伴隨各種器官衰竭、呼吸衰竭等表現。」
耳念珠菌能夠在乾燥和潮濕的表面、床上用品、地板、水槽、空氣、床上、皮膚、鼻腔和病人的內部組織等不同環境長時間存活,引發血液、肺部、尿道、表傷口感染以及耳道等部位的感染,對使用醫療輔助設備如尿管等內置導管、呼吸器械、長期住院,重症監護病房患者,或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如愛滋病、糖尿病等,尤為危險。
從何而來?
2016年6月24日,美國疾控中心發出警報,呼籲全美相關醫療機構高度警惕耳念珠菌感染,儘快建立相應防治策略,防止該菌擴散和侵襲性疾病的蔓延,並設立了官方電子郵件回答相關問題。據《紐約時報》報道,真菌研究小組成員原以為「每個月會收到一條消息」,沒想到幾周後,收件箱爆滿。
五個月後,美國疾控中心官方網站通報,發現了「超級真菌」耳念珠菌,已經造成至少13人感染,4人死亡。與十年前首次發現耳念珠菌相比,人們對它的認知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2009年,日本醫生第一次在一名女患者的外耳道分泌物中發現耳念珠菌,但當時還沒有發現它的致命性。
兩年後,這個看似無害的真菌出現在韓國水原大學醫學院檢驗科醫生李偉橋(音譯,Wee Gyo Lee)的研究中。他發現耳念珠菌引起了3名患者出現真菌性敗血症,證明此種病原體能夠引起侵襲性血行感染。另一位荷蘭微生物學家傑克·梅斯也於2012年發現了類似的情況,他當時正在分析印度四家醫院的18名患者的血液感染樣本,在其中發現了這種真菌的身影。此後不久,世界各地似乎每個月都會出現耳念珠菌感染的報道。
「耳念珠菌的傳播方式還不清晰,目前已知的是,英國一家醫院的神經科重症監護病房出現的耳念珠菌感染,最可能的傳播方式是腋窩體溫計在重複使用後造成交叉感染。」黃廣華介紹說,一旦人體攜帶耳念珠菌,皮膚、呼吸道等都可能是其入侵渠道,「對耳念珠菌的研究從2016年才開始明顯增加,相關基礎研究還比較淺,關於入侵途徑,現在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7/node205073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